身入 心入 情入:获奖作品采访的基础
——从第28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谈对新闻摄影教学的启示

2018-02-09 18:51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单车摄影

(武昌首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谱写新时代新篇章,是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向着这样的使命和目标迈进,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发挥和提升自身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真正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一件好的摄影作品尤其需要拍摄者具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大学新闻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编辑、记者,对学生“三观”“四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8年11月初揭晓的第28届中国新闻奖共计348件作品,而摄影获奖作品仅10件。仔细品读这些获奖的摄影作品,从题材的选择、报道的角度、画面的构图、社会关注度,带给我们对新闻摄影全新认识,也带给新闻摄影教学和实践诸多启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具备,前提是要做到身入、心入、情入。下面以获奖作品中《孤岛·夫妻·三十年》《共享单车,谁惹了谁?》《风雪夜,大营救》等三件组照为例,仅从发现新闻、深入采访的视角,谈谈所得到的启示和由此引发的对新闻教育培养什么样人的思考。

启示一:身入,贵在敬业精神,作风扎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故事

获奖作品《孤岛·夫妻·三十年》(组照,作者韩瑜庆、李响),讲述的是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为守卫祖国海疆,在人迹罕至、条件极其艰苦的孤岛即我国黄海前哨开山岛坚守三十年,让“五星红旗在岛上高高飘扬”的动人故事。三十年,何其漫长的时光,经受的困难和孤独常人难以想象,但他们凭着一颗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赤诚忠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着。正是在这样的平凡生活中,记者发现了这种伟大的不平凡。

这组照片,其故事本身虽然不曲折,但呈现给读者的画面和人物背后的故事却是感人的,读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用视觉语言生动地诠释了孤岛夫妻的高尚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也是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深入海岛抓取的“活鱼”。据作者介绍,自2015年来,他们曾冒着八级海风,乘坐渔船,不顾个人安危,用三年时间跟踪拍摄。也正是拍摄者有了这种敬业精神和不畏艰险的勇气,才收获这样感人的照片,摘取中国新闻奖。

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和困惑:没有好的新闻素材和新闻线索,拍不到好照片。其实,新闻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我们没有足够深入的作风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身入,就是要沉下去。新闻界有这样一句话,叫“脚板底下出新闻”,说的就是要有吃苦精神。许多有价值的新闻,可能就在边远地方。那些地方条件艰苦,荒凉闭塞,交通不便,采访难度大。而真正对新闻事业忠诚和执著的人,是能克服一切困难去挖掘这些闪光的“金子”的。《孤岛·夫妻·三十年》的作者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作风,才拍摄到如此的佳作。

我国新闻出版界资深专家梁衡在《深入生活必有好稿》⑴一文中说:“采访是一个观察、发现、记录的过程,必须到现场去,参与变革过程,捕捉最新信息。这是采访规律。”他告诉我们,生活、现场是新闻报道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现场,才是采写到有价值新闻的秘籍。

深入生活还要认真做调查研究,与新闻对象面对面,与新闻对象心贴心,跟他们做朋友,这样才能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许多感人至深的好新闻,大多发生在那些普普通通的平凡人身上。如,在全国媒体上报道过的上海水电修理工徐虎,武昌的信访干部吴天祥;又如,中央电视台近十年来推出的“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中的那些人等。这些人们心目中的英模人物,大多都是生活、工作在一线的普通劳动者,都是平民百姓。只有走近他们,走近他们内心,你才会发现他们身上闪耀着时代楷模的光辉。

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作风漂浮,是拍不出鲜活生动、感动人心的好照片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曾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这句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新闻从业人员,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启示二:心入,贵在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从身边捕捉有价值的新闻

一个有作为的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是头脑里时时挂着问题、勤于思考的人。思考的深度决定了新闻作品的厚度和力度。

美联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认为:“每个摄影记者都要带着饥渴感去寻找世界上发生的大事,预测哪些地方可能会发生重大事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社会里,不可能有太多重大的新闻事件时常发生,但社会进程中的一些矛盾总会出现,带着饥渴感去发现这些矛盾,揭示矛盾的发生、发展及其趋势,引起社会的关注,得到妥善的解决,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的天职。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租赁业务,又具有共享环保经济的作用,是一个公共交通的新生事物。但随着部分共享单车的野蛮生长和“失控”投放,成了困扰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原本疏通城市“毛细血管”的初衷渐渐走样,由此引发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据悉,自2015年第一辆共享单车出现,在两年的时间里,各种共享单车在各大城市投放量超过2000万辆,在许多大城市的闹市区,共享单车已出现车多为患。无序停放也成了城市交通的一大障碍,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单车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或堆在路边。

新事物处于萌芽状态和正在发展初期,往往会带有一些特殊性。《共享单车,谁惹了谁》(组照,作者董旭明、林云龙、倪雁强、张迪、杨晓轩),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高屋建瓴,抓住这一热点,认真调查,并拍摄出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使仍处于漫延趋势的共享单车从无序投放变成了有序发展,逐步走上了按照经济规律良性运行的轨道。

勤于思考能使人带着问题对所有事物保持一种新奇的眼光,换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多问一个为什么。即使那些司空见惯的事情也不例外,时刻保持一种拍摄欲,一种新闻探索欲,或许就能从中发现新闻,不至于让它从你的身边悄悄溜掉。《共享单车,谁惹了谁?》的问题报道,贵在善于发现。其实,在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里这样或那样的案例都无时无刻地在发生,许多人对一些常态中的事物,并不一定在意,或是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会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普利策说过:“假使国家是艘船,新闻记者就是船上的瞭望者”。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质和新闻敏感,有独到的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时刻绷紧“发现”这根弦,就能从身边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

启示三:情入,贵在饱含激情,捕捉瞬间,拍出让人心灵震撼的画面

突发事件经常见诸报端和媒体,如救人、救火、救灾的场面并不鲜见,但《风雪夜,大营救》(组照,作者杨光)以一种非凡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人间大爱。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女童不慎坠入一口机井中,近千人顶风冒雪,动用多台大型机械,掘地九米,展开的一场生死大营救。在灾难面前,救援是最牵动人心的过程,整个揪心的场景让人动容。直到小女孩被成功救出的那一刻,所有悬着的心才放下来,长舒一口气。

作者始终饱含激情进入拍摄状态,以浓厚的情意聚焦现场。照片的拍摄角度选择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画面表达上充满人情味,报道中心以救援为主导,不猎奇,不夸大,不追求感官刺激的画面,充分突出一个“情”字,充分展现救援人员对生命的尊重。庞大的挖掘机械、掘地九米深的大场景、狭窄机井中身躯蜷曲的痛苦小女孩、争分夺秒参与救援的人员……组成了让人心灵震撼的生死营救画面,不由得让读者不动情。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认为:“情感是客观对象与自己的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因而随着立场观点诸主观条件的不同,随着主体与对象的客观利害关系的不同,具体的情感也有所不同。”⑵

情感,从一定的程度上讲,具有阅读的动力,有了情感,才能触发读者的兴奋点,引起共鸣,情感表现是图片的灵魂。在面对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作者的立场观点和爱憎情感是会充分表现出来的。如何揭示事件中的真、善、美,宣扬高尚的道德情操,用摄影特有的视觉语言,把事件现场大爱无疆的画面定格,倡导一种对人物命运的终极关怀,去感染读者,弘扬正能量,是由拍摄者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决定的。在《风雪夜,大营救》这个事件性新闻报道中,作者用镜头告诉我们,只有饱含激情,全身心地投入,抓住最具人物个性,选取最为动情的情节,捕捉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才能使照片的内涵得到升华,照片的视觉充满张力,让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

新闻摄影是一门学问,采访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从以上几幅获奖作品中,使我们懂得: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作风扎实是采访成功的保证;身入、心入、情入是采访成功的根本;而学养、知识、娴熟的拍摄技巧是摄影采访的基础。三者不可偏废。首先做到了身入、心入、情入,才能谈得上向新闻工作者新时期必备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迈进了一步。新闻教学中不仅要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练好“脑力”和“笔力”,还要用作品鉴赏、实地演练等方式,锻炼其“眼力”与“脚力”,而身入、心入、情入是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合格新闻人才。

注释:

⑴梁衡.新闻绿叶的脉络.人民出版社,北京.1997.(141页)

⑵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北京.1981.(107页)

猜你喜欢
单车摄影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飞吧,单车
共享单车,汝欲何往?
共享单车来了
对恶意破坏共享单车行为要“零容忍”
共享单车(外四首)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