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将成为什么”受到挑战的时候
——以《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为例

2018-02-09 18:06应永恒
中学语文 2018年30期
关键词:园田陶渊明田园

应永恒

有一次上《归园田居(其一)》示范课,备课时找遍所有能找到的资料,自以为对课堂的“将成为什么”已经了然于心。学生学过《归园田居(其三)》,对陶渊明并不陌生,于是我让学生讲讲他们认识的陶渊明。一个学生说“陶渊明很不负责任”,着实让我意外——这个问题向我备课时预设的“将成为什么”提出了挑战。据我的经验,应战这种挑战一般有3种方法:一是以“与课文无关的话题这节课不讨论,留待课后探究”为借口搪塞过去;二是老师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三是不理睬我的“将成为什么”的预设,顺势将学生的问题抛还给学生,然后伺机让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解决问题。

师:“你说陶渊明很不负责任有何依据?——在课文中找出依据最好。”

生:“为了自己‘爱丘山’本性而不顾家人的饱暖‘归园田居’了。”

师:“‘归园田居’与‘不顾家人的饱暖’有何联系?”

生:“回归田园陶渊明不善农耕,即使‘开荒南野’‘种豆南山’,仍然要靠朋友接济才能勉强生活,最后到了要乞讨的可怜境地。”

师:“你是有备而来的。你的意思是陶渊明‘归园田居’是‘为了自己’却把家人害惨了?”

生:“可以这么说?”

师:“那么他的乞讨岂不是‘为了自己’也把自己害惨了?”

生:“……怎么说呢?……如果不回归田园,当他的彭泽令,肯定不至于此啊。是吗?”

师:“是啊。那么你的意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彭泽令位置上就是对家人负责了’?”

生:“是这个意思。”

师:“那么陶渊明可真是十足的傻子了:好端端的可以轻松地负责任的官不当,却搞什么既害惨家人又害惨自己的‘回归田园’了?”

另一学生:“不是的!不是的!那个彭泽令不好玩啊!”

师:“‘那个彭泽令不好玩’——不好干,你同意吗?”(师从面向前一学生转而面向后一学生)“你能说服他吗?——在诗中找依据说服他。”

生:“不用了,我投降了。”(众生笑)

师:“你就这么轻易地向她投降?”

师:“不是向她投降,是向您投降,老师。”

师:“是吗?我想你是向文本投降的。你是看到文本的什么地方才投降的?”

课上到这里很明显已经纳入“将成为什么”的预设中,但要离解决问题还很远,需紧贴文本,回归本然。通过这个回合,我知道了学生预习充分,对陶渊明也有相当的了解,后面的进程反而可以省出时间,课堂已经完全走出了“并未成为什么”的困境,转向有利于实现“将成为什么”上来。心中有数之后我干脆放开,学习钱梦龙老师“曲问”的方式把学生带到文本中。

我们向学生提的第一个问题是:根植于传统文化、以大济苍生为平生之志的陶渊明真的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吗?这个问题既可以复习相关内容,又可以提领本课的教学。

有的学生答案是:“不是这样的。”陶渊明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陶渊明八岁丧父,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家里生活。外祖父孟嘉家里藏书甚多,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希图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29岁曾任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辞归。晋安帝隆安中,任荆州刺史桓玄属吏,以母丧归。桓玄篡位,入宋武帝刘裕幕府,任镇军参军,转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又任彭泽令。义熙十年,即陶渊明归隐后的第十年,所作《杂诗十二首(其二)》的核心是抒发“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悲怀;《杂诗十二首(其五)》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回忆其少年壮志。

有的学生答案是:“是这样的。”陶渊明在外祖父家里还读了《老子》《庄子》以及神话之类的书,任彭泽令仅80多天就辞官回乡,退居田园,从此不再仕进。回归田园之初作《归去来兮辞》,以此明志。陶渊明在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晋义熙二年,写下了五首《归园田居》。

通过碰撞,大多学生达成了共识。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陶渊明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他的一生一直在仕与隐之间徘徊,他的思想和诗歌是仕与隐矛盾的结合体。陶渊明把“抱朴含真”(《劝农(其一)》“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作为人生的理想境界,陶渊明的人生哲学核心是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而这首诗是归隐第二年的作品,是“仕”过度到“隐”之后,对“仕”的告别,对“隐”的宣言。

至此我从“将成为什么”中抽出一个问题:把“少无适俗韵”这句诗说成白话,应该怎么说?——“年少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课本注释有,“适”是“迎合”,“俗”是“世俗”,都没问题,关键在“韵”字用得奇:既然“迎合世俗”了,何“韵”之有?要求联系“性本爱丘山”探究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得很到位:“性”是天生就有的,“韵”有天生的因素,也有后天培养的因素。陶渊明用的字都是平平常常的,但却用得非常准确。

课上到这里,我们已经完成了高难度的动作,“成为”我们原来想“成为”的“什么”了,学生回答在深度和品质上都超出了设想,收获了“未曾预设的精彩”。那个说“陶渊明很不负责任”的学生一直都积极地参加讨论,已经进入文本,而且十分投入,在品读文本过程中服气地放弃了“不负责任”的说法,我也没有“回应”的必要了。事实上,从学情出发,虽然可能会绕点圈子,可能“暂未成为什么”,其实不仅不会让费时间,不仅不会影响进度和容量,做得好甚至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曲径通往“成为什么”之幽。最大的收益还是学生,这是回归教育的本然回归语文本然所能产生的“定能成为什么”的必然结果。

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那个“必须成为”的“什么”,是教育的本然。尊重学生,回归文本是语文课堂面对“将成为什么”受到挑战时的最佳迎战策略。在其背后支撑的,定然是教师的功力、教学勇气和教学智慧。

猜你喜欢
园田陶渊明田园
你好,陶渊明
归园田居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羡闲逸,吟式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与《登快阁》比较阅读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归园田居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