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时政新闻报道背后的新闻

2018-02-09 18:51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2期
关键词:思想性时政新闻报道

(伊犁日报社,新疆 伊宁 835000)

报纸发展到了今天,尤其是对于党报,更要积极应对越来越多的受众多元需求,同时发挥好自身优势,将时政新闻做到极致,挖掘其背后的新闻,增加可读性。实际上,时政新闻报道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作为主流报纸,不仅仅是一张新闻纸、信息纸,更是一张观念纸,它的影响力及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应该是最大的。近年来,时政新闻的“身段”也逐渐柔软,渐渐凸显其亲和力,更加贴近民生,受到群众的欢迎。

时政新闻具有天然亲民性

时政新闻大都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而题材严肃,着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新闻,也称现场短新闻,是一种强调时效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新闻,重在迅速传递信息。

既然是强调时效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新闻,就极易被受众关注,从这个角度看,时政新闻具有天然的亲民性。时政新闻是有关国内外大事的报道,具有独有的优势,然而,这一优势却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也未得到充分体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受众的需求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被记者忽略了,或者很少被考虑进去。不少时政新闻写成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官样文章,受众当然不喜欢看了。

时政新闻的属性,决定了其毫无疑问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如何在采写时既坚持思想性,同时又具有可读性呢?这就要求记者要具有独特的眼光和写作角度。实践证明,生活中许多细微、平凡的线索,是完全可以从一个侧面、某一个角度、某一个片段折射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的光芒,记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明察秋毫,写出的稿件才能有分量。

挖掘时政新闻的新闻点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主要是传媒的宣传功能,政治性强的时政新闻报道更是如此,以至于其中不少报道从内容到形式均无新意,或新意不多,或虽有新意但不是受众感兴趣的。

领导活动和重要会议的报道,程序性强,规定动作多,一般而言很难写得出彩,这历来是记者较为头疼的事。但现在几乎所有媒体都把重要会议看作新闻富矿和权威信息源,不少记者练就了从中捕捉新闻亮点、挖掘新闻素材和延伸性新闻的本事。

对于会议,读者一般不太关心会议的程序,而对会议的实质内容感兴趣。因此,报道时不仅仅要满足于会议开幕、闭幕、谁出席、谁发言等程序性问题,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一是抓住会议主题。开什么会议,都会有一个主题来贯穿。写会议报道要自始至终抓住主题、表现主题;二是抓住会议特点。一个会议有一个特点,不同的会议有不同的特点,文风上不能千篇一律;三是跳出会议找亮点。读者对会议报道一般不感兴趣,但对重要会议以及写法新颖的会议报道还是欢迎的。在宣传党的十九大等重大会议时,可以将读者渴望了解最新动态和走向作为切入点,将会议重点疏理出来后,进行系统深入报道,既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又贴近了读者心理,往往会事半功倍。

将解释性报道打造成亮点

解释类报道属于深度报道。既然是深度报道,就要求记者具有统摄性思维,熟练运用逻辑结构来写作。

具有高品质信息附加值的深度报道,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厚爱。如何做到深?首先,除了记者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具备的素质外,技术性的写作方法也很重要。深度报道需要宏观的视角,但这并不意味着观念多才是宏观。其次,导语要引人入胜。可采用白描手法,提供一段感人的情节或一个生动的故事、冲突,从具体引出抽象,再从抽象转变为新的具体。或者,也可以从令人想象不到的数字、对比入手,随后讲述故事,再转入深层的道理,但一开始就要吸引住读者,使读者有想读下去的欲望。同时,减少弯路,尽早使具体的故事转换到对主题的关注上。有的记者喜欢文学化描写,反而冲淡了主题,忘记了讲故事不是深度报道的目的,向读者解释事实常被详尽地讲故事本身所掩没,这是深度报道的通病。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略的强力推进下,新疆贫困人口拔了“穷根”,过上了扬眉吐气的美好新生活。但是,在一些县乡,仍有不少贫困户不思脱贫,成为扶贫路上最难啃的硬肯头,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安于贫困、满足现状?是因为太懒,还是扶贫方法不对?笔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深入尼勒克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国家级、自治区级贫困县的乡村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向读者解释了贫困户宁愿白天躺着晒太阳也不愿脱贫的真实原因。同时,大力宣传脱贫攻坚的致富典型,通过村里的致富能手现身说法,讲政策、举案例、教技术、出点子,让更多的贫困户看到身边人是怎样脱贫以及脱贫后的好处,激发了贫困户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效果十分好。

换个方式报道时政新闻

用事实说话,用老百姓听得懂和喜欢看的方式来报道,确保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同时,围绕报道题材的广泛性,确保有效信息量。

事实具有不容置疑、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时政新闻报道,更要通过摆事实,从而讲清道理。事实既然能说话,那么,怎么把话说好、说得感人,就有艺术讲究了。

更加关注百姓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使人们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是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如务工人员、劳动力转移、及时解决低保和困难群众冬季取暖问题的具体措施、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帮助富余劳动力就业等。把党的贴心关怀送到每个家庭、每个农牧民心中。可以通过大量的现场采访,由受益群众讲述切身感受和变化,更加真实感人。

改进时政报道,其实就是跳出会议写会议。有的记者参加会议时喜欢把目光盯在会场上,写出的会议报道呆板干涩、读者不爱看,自己也抱怨参加会议写不出好新闻。怎样发现会议之外的新闻?这就要求记者在关注会议程序的过程中,注重发现在会场之外发生的新鲜事。

同时,多写会议派生的新闻。如果写一篇综合会议消息,肯定都是浮在面上,什么内容也交待不清楚,读者不爱看、记者自己也觉得稿件干枯,甚至有写不下去的感觉。遇到这类问题,就要跳出会议写会议,根据会议材料,挑选有价值的新闻分开写成多篇消息,把一些关键词提炼出来,会后联系相关部门进行补充采访,这样写出来的稿件虽然仍然是从会议上得到的消息,但却鲜活、接地气,受到读者欢迎。

猜你喜欢
思想性时政新闻报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卷 首
起承转合+思想性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