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的力量
——品读《三峡日报》退休县官扶贫记系列报道的创新表达

2018-02-09 18:51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系列报道乡亲们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湖北 宜昌 443000)

退休县官罗官章是《三峡日报》2016年推出的一个重大人物典型,关于他的系列报道“退休县官扶贫记”当之无愧地捧回了湖北新闻奖一等奖。

这组报道的成功,值得总结的方面很多,比如,胸怀大局、观照时代,融合传播、提升影响,等等,但其中的创新表达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不仅感染着受众,而且具有非同一般的震撼力。

这样的故事发人深省

典型人物报道,往往因故事而生动。有没有故事、能否讲好故事是典型人物能否立得住的关键。这组系列报道在充分挖掘事实的基础上,善于通过鲜活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质和高尚情操。

罗官章的扶贫之路,远不是今天人们说起来这样容易,他历经的艰辛、遭受的失败,远远大于他的成功。比如,系列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2000年,罗官章在产业扶贫路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失败。当年8月底的一天,罗官章的小院里突然变成了蔬菜市场。几十户农民把卖不出去的萝卜拖到他家,要他包销。”

“原来,罗官章从县农业部门得知湾潭乡正在试种韩国白玉春萝卜,他赶到湾潭考察后发现,白玉春萝卜是反季节蔬菜栽培的理想品种,亩产量5000公斤以上。于是,他引进种子,在牛庄村一组116户中推广种植了196亩。”

“看着长势喜人的萝卜,村民们都以为会挣到钱。不料市场行情大变,当年的收购价格只有0.05元/斤。”

“为了不让农户受损失,罗官章毅然拿出1.5万元补贴给村民。”

这个事件带给人心灵的震撼是巨大的。因为,17年前的1.5万元绝不是个小数目!

罗官章是县官不假,却也并非腰缠万贯,当年要自己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赔给农民,这“毅然”背后的担当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但罗官章更不一般的是,虽然“栽了跟头赔了钱”,他依然坚定地认为,产业,才是脱贫的“造血机”,高山蔬菜非搞不可。行文至此,罗官章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决心之大、胸怀之广、牺牲之重,跃然纸上,读之令人动容。

过去我们谈到一项工作失败或失误,总有一句“口头禅”:交了学费!而交学费的方式也大多是由集体承担。而今,农民试种的蔬菜,因为市场的变化造成损失,这个学费却要由罗官章个人掏腰包!

真不敢想象,当初他的家人是怎样接受他的决定的!随着报道的推进,他的女婿、县法院退休干部李秀云在回忆中帮我们还原了当年的艰难情形:

“岳父给我打来电话,要我们帮他借四万块钱。当时我爱人下岗,两个小孩读书,这笔钱对我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对老人家交办的事不答应也不行,唯一办法就是慢慢拖。”

“没几天,岳父就赶到县城,上门借钱来了。我对岳父说,四万块钱不是个小数目,您必须告诉我这些钱拿去做什么的。”

“岳父说,年初带领农民种蔬菜时,碰到公路塌方,菜没卖出去,想筹钱帮乡亲们减少损失。那几天,我白天上班,晚上走亲访友帮他借钱。三天后,岳父带着四万块钱回了老家,补齐了所有蔬菜种植户的损失后,还不死心,又开会商量来年继续种菜。”

读到这里,我们的内心既感到阵阵酸楚又生发着无比的感动:原来,罗官章是把全家都“押”上了他的扶贫之路啊!

他曾愧疚:“在任上的那些年,我们解决了乡亲们的‘粮袋子’,始终没有解决乡亲们的‘钱袋子’。”

他曾发誓:“不让乡亲们的荷包里有钱,死了也闭不上眼”。

这些表达,都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统统被他变成了行动。

高明的记者就是这样,他们练就了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总能从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去沙里淘金、大海捞针,发掘出与主题相关联的精彩故事,并调用一切手段,去展现人物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表达人物不一般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高于常人的精神境界,从而最大程度地触碰人的内心情感,激发人的理性思考。罗官章系列报道的作者无疑是做到了。

每个人都有故事,而每个人的故事都有不同,一切都有赖于记者去发现。

这样的细节刻骨铭心

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中,细节的运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专家说,只有通过细节描写,典型人物才能有血有肉地站立起来。

在罗官章的系列报道中,细节的运用同样出彩:

为了攻克天麻有性繁殖技术,罗官章和同伴三年做了100多次试验,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

在这里,作者没有采用一般通讯常用的铺陈式描述,而是突出重点,凝练笔墨,紧扣细节做文章,集中写好“这一个”。

这其中,最让人心疼和难忘的细节,是关于“罗官章的手”的描写。在通讯《一座山,一辈子》中,在讲到罗官章在自家搞天麻有性繁殖试验时,文章写道:

“为了这粒种子,罗官章和陈孔焕进行了100多次试验,锯掉的菌材堆成山,观察记录整整写了3大本。”

“为了这粒种子,罗官章在切割菌材时,因杂木突然扭滑,两个手指被锯掉。

“锯掉的两个手指头落进一大堆锯末,找了半天没找到。”

“谈起这事,罗官章的老伴李传春眼圈红了,‘如果住在县城,就不会这把年纪还弄丢了手指头’。”

这个细节真切、朴实、感人至深,随行的记者专门为罗官章拍了一张手的特写,在视觉专版刊发后,让不少人动容。一批文学达人更是触景生情,感慨良多。

女诗人雪莲在小诗《重生的大拇指》中深情地写道:“这是一双残缺的手,左手没有大拇指,食指只剩半截……他弄丢了他的两个手指,在那座大山深处。他的两个手指连同滴滴鲜血,混在了一堆锯末中,山高路远,医疗所限,他索性不找了——权当一粒财富的菌种,为乡亲们生长出脱贫的希望吧!”

五峰县委宣传部干部邓俊松满怀深情地道白:“拉着您的手,让我们对牛庄‘老牛’道一声珍重!拉着您的手,请接受我们崇高的敬意!”

细节不在多,重在以一当十。

在反映一位农民想通过“送礼学技术”的心理时,记者着重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来之前,我不知道罗老教技术收不收费,就一个荷包放香烟,一个荷包装票子,心想总有一样会有用处。没想到,罗老只问了我一句话:是不是真心想种天麻?我说两个娃子读书差钱用,只有在山上想点办法。”

“罗老听后,送给我一套技术资料,还送了一包天麻种子。结果,我准备的两样‘礼物’都没用上。”

这段文字不长,却写得栩栩如生,将农民想学技术而又担心交不起学费的纠结心理表露无遗、真实可信,也将罗官章心无旁骛、真心传技的形象写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细节决定成败,典型细节特征的捕捉和抓取直接关乎人物报道的成败。要想形象、真实、可信地表现人物,就必须在细节上精雕细刻,努力让细节说话。

反之,如果在采访细节上收效甚微,则任凭笔下生花,都不可能让人物鲜活地站立起来,走进人们的内心,获得人们的情感认同,甚至有可能因为细节的缺失而引起人们对整体真实性的怀疑。

这样的语言沁人心脾

典型人物的报道,除了要用群众的视角去发现,用群众的心灵去感受,还要用群众的语言去讲述,这样才能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在罗官章的系列报道中,群众语言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恰如其分,可圈可点,有时甚至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解渴、过瘾、舒畅,不生涩、不隐晦、接地气。

请看首条消息的副题:“他说,‘不让乡亲们荷包里有钱,死了也闭不上眼’”。正是引用的罗官章的原话,十分切合主人公的身份。

类似的语言还有很多——

“一家住的是茅草屋,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讲的是居住环境的恶劣。”

“我原来在北京打工,2001年回到牛庄,想在本地发展。可往左看是山,往右看也是山,交通又不方便,想赚钱找不到路子。”——讲的是地理位置的偏僻和封闭。”

“牛庄百姓穷怕了,只能吃‘补药’,吃不得半点‘泄药’。”——讲的是扶贫的艰难,只能成功经不起失败。”

“有苞谷饭吃就不饿,有腊肉吃就不错,穿的只要不冷,住的只要不滚(石头)。”——讲的是当年的穷困现状。

“荷包鼓了大伙看得见,先住进砖瓦房是硬道理。”——这是关于“小目标”的形象描述。

“你们看看邹运柏,要想穿呢子大衣,不能等靠要,只有铆起劲来干一条路!”——这是现身说法的的艺术。

“‘种一亩香葱,建一栋洋楼’,在我们合作社院墙上的这条标语不是糊人的,坡坡上的这些房子就是证明。”——这是最鼓舞人心的口号。

……

这些语言,生动活泼,简洁明快,通俗有趣,均来自基层,来自群众,没有无病呻吟的抒情,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而全部为百姓所熟悉、所认同、所亲近。

这些语言,课本上没有过,老师们不会教,坐在办公室里是冥思苦想不出来的。非得下基层,和群众泡在一起,才能听得到、学得会、写得出。

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官章系列报道也称得上是“走转改”的精品力作。它再一次启示我们:典型人物报道要做到鲜活、生动、感人,就必须掌握语言的主动权,多拜群众为师,多学习借鉴群众的语言特色。如此,所报道的人物才能沾泥土、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系列报道乡亲们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