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师德建设法制化

2018-02-09 18:51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2期
关键词:王某高校教师师德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行德为本。师德行为,指的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道德素养,包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等。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任何行为都在接受网络监督,都逃不过社会的眼睛。近年来陆续曝光的高校教师辱骂学生、教师区别化对待学生、教师窃取学生成果等一系列事件,都表明一个问题: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部分教师行为失范、道德滑坡。本文,笔者拟以2018年武汉某高校一研究生跳楼事件为例,探讨高校师德行为法制化约束的路径,以进一步健全高校相关制度。

一、师德缺失后存在的问题

2018年3月29日,一则武汉某高校一研究生跳楼微博引发关注。该名研究生陶某系学校自动化学院研三学生,3月26日早上7点半,陶某突然坠楼身亡。随后其家人在网上控诉其导师王某用陶某大量个人时间给他做私人家务:上门洗衣、买饭,更有甚者,王某还要求其学生陶某称他为“爸爸”。

2018年3月这个事件发生之时,便引起了网友的口诛笔伐,对研究生陶某的不幸感到同情,对这名高校教师王某的行为表示不齿与厌恶。我们从文章中能够了解的信息有:一是陶某本准备前往自己姐姐就读的某大学就读硕士学位,王某对陶某许诺,只要做他的研究生,不仅每年都会给他5000元生活费,还答应研究生毕业后会优先推荐陶某去往美国留学,陶某选择留下;二是王某占用陶某大量的学习甚至个人生活时间去给他做私人家务,包括洗衣、买饭等等;三是从两人的对话截图中可以看到,王某直接称呼陶某为“儿子”,并多次要求陶某叫其“爸爸”,而且还要他说“爸爸我永远爱你”等话。

从这个事件本体来看,我们很容易看出,这已经超过了正常师生关系的范畴。对于导师王某的做法,陶某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一直选择了隐忍,直到陶某想要放弃在王某门下继续攻读博士生,选择去寻找工作的时候被王某三番四次言语威胁、羞辱,不堪重负,最终才导致惨剧的发生。

当前,全国各大高校普遍重视师德建设,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在这之中,却仍然会出现一些新状况、新问题。

(一)部分教师以教学成果为荣,利用学生做“私活”

市场经济环境下,金钱至上,成为部分人的奋斗理念。部分高校教师仅仅把教书育人当成了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可能会“培养”出许许多多所谓的尖子生,但这些学生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可能是金钱,可能是这些教师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有理的甚至无理的要求。为了学业,为了今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学生甚至学生家长对于这些要求大多都会选择“忍耐”。

正如本文列举的事例中一样,陶某为了能够完成学业,帮助王某做私人家务,洗衣服、买饭甚至找眼镜。这样的高校教师,把传道授业的职责变成了与学生达成的交易,变成了我来传授你知识,你来帮我做家务的“等价交换”。

这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职业精神,在自己付出的同时,也要求索取回报。

(二)部分教师心理状态发生变化

如今,教师也与其他许多行业一并成为心理压力最大的行业之一。工作不再局限于八小时的课堂教学,还有学术论文、科研课题、学生工作等等繁复且费心的任务,与付出不相符的薪资待遇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同的级别,不同的年龄,薪资待遇相差甚远。收受学生家长物品、钱财,教师之间发生恶意竞争关系等等行为就会开始发生,教师的心理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变得急功近利、心情压抑。

本文列举的这起事件中,王某多次要求陶某叫其“爸爸”,也多次称其为“儿子”,这就是心理开始“病态”的表现。

二、师德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长和学生对“好老师”的误解

什么是好老师,每个人心里肯定都已经有了一个答案。有人认为,好老师就是能够带出好的学生。那什么又是好学生呢?好学生仅仅是成绩优秀吗?其实不然,好的老师应该既能够从学业上教导学生,又应该从心理上帮助学生,同样能为学生规划未来。

当今社会,家长都一味地要将学生送进好学校。因为,他们相信那些所谓的好学校能够出好成绩,从好学校里毕业出来能够读上好的高中,考上好的大学,能够找到一份心仪体面的工作。这就是家长们最想要的。

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也就只能以成绩为重,不看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也不会约束自己的师德。这样就会导致有教师体罚学生,教师让学生做“私活”,让学生家长花钱上“小课堂”的情况出现。学生和家长也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共识:无论教师自身素质如何,只要其班上学生的成绩最优秀,那他一定是一名“好老师”。这样的问题同样也在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蔓延,他们之间相互传递的信息是“只要你能够把班里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提高,你收点钱,你体罚一下学生,没有人会追究”。

在研究生自杀这起事件中,家长在悲剧未发生之前对学生在校遭受的待遇是否有所耳闻,还是迫于毕业,迫于想要享受美国留学的优先名额选择了“充耳不闻”?不得而知。但其结果人们可以猜想。

明知道教师这样的做法不对,但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何才能改变现状,对这部分教师的师德行为进行约束?笔者认为,这时候就需要法制的介入。一方面“教书育人”,一方面通过法制化师德行为,这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一名品学兼优、身心健康的尖子生。

(二)我国师德制度建设尚待完善,惩戒有待加强

国内的师德教育中,多半是以说服、榜样学习、自我教育等方式进行。其实,仅仅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远远达不到约束教师行为的目的。

如今,部分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金钱观,把职称和科研成果放在首位,把职业精神摆在末位,一味的把收入与付出挂钩,唯利是图。敬业精神的淡化、“为人师表”的淡化在所难免。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是通过道德约束,效果如何,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研究生自杀事件中,让学生来帮自己做“私人家务”,帮忙洗衣服、买饭,一次两次能够理解,但是长达四年却无人干涉、无人警醒。旁观者只能够对于这样的事情给予谴责或者对学生的遭遇表示同情,并没有法律条款支撑表明这样事情的违法性。对于师德失范后的惩戒力度也仅限于道德谴责后,王某向陶某家属赔付的区区5万元。一个家庭含辛茹苦二十几年培养的好孩子,本该有似锦前程,却在学校任由教师差遣、侮辱,甚至致死,这是多大的悲哀。

我国早已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很好的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对规范教师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法律规定中对于师德的约束操作起来依然有一定难度。《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其中,提到了依法从教、关心爱护学生、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等方面,但却没有对特定的情况进行相关的规定,因此,对于教师不遵从师德行为的惩戒更是难以实施。

三、师德行为法制化才是长久之计

(一)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师德规定

想要形成对教师师德行为的约束力,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法规,通过法律层面进行约束。除了思想教育,可将具体的做法列入法规之中。例如,“教师必须对于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等等。

通过法律的约束,更有利于教师对人、对事的公平公正,同时也能够把师德行为的规范从应该遵守提升到必须遵守,这样对于高校教师团队的师德建设提供了内生动力,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二)将师德行为列入学校的行为规范中,计入考核

对于师德行为的规范应当从一名新进教师时便开始。不仅是业务考核,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都应该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

学校应当将师德行为列入行为规范中,列出更加精细的条目,让教师在工作中遵守,并将师德行为规范计入日常教学考核之中,对于师德行为良好的教师予以奖励,对师德行为不端的教师予以严惩。与此同时,在评职、评优、升职、提拔中将师德行为列入其中考核,增加权重。只有通过将师德行为法制化、精细化管理,学校才能培育出一众优秀的教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猜你喜欢
王某高校教师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代管人可以变卖失踪人的财产吗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一匹“宝马”引发的无间道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女遝碼稱貴賓廳帳戶可賺回傭騙客50萬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