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层解读

2018-02-12 17:24刘建军
关键词:讲话规律马克思

刘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科学阐述,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学习这篇重要文献,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加以研读,深入把握其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本文依据《讲话》的先后顺序,对其基本内容、创新之处、总体特征和重要意义作一学理性解读。

一、关于马克思的崇高人格

(一)明确马克思的定位

《讲话》一开始就有一个对马克思的评价性定位,这是纪念讲话的逻辑起点,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的权威性评价,因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理论之点,需要加以考察。

《讲话》对马克思的定位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领袖”。这是传统的说法,现在加以重申,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政治立场。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这一说法包含着对恩格斯理论贡献的承认,同时又强调了马克思在创立这一科学体系中的主要作用。这一点正如恩格斯本人也做过明确的表述。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这里包含着一个新的评价,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以往我们没有这样说过,这次明确了这一点,体现了我们现在对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领导作用的更深刻认识和突出强调。四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种新的提法。这种提法比较客观内敛,表明了我们党在评价马克思时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同时,《讲话》中还出现了另外两种提法,一是“千年第一思想家”,这是谈到马克思的世界影响时说的;二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这是在讲话结尾时说的。这三种提法可以联系起来把握,马克思是近代以来几百年间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人类历史上最近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还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三种说法都是对的,但具体用哪种说法更合适,则需要看特定语境。在《讲话》开头对马克思作权威性评价和定位时,就需要客观内敛,尽量避免抒情性表述,因而用了限定词“近代以来”;而在谈到马克思的世界影响时,特别是在收尾处表达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时,就可以把马克思的伟大说得更放开一些,不刻意加时间上的限定了。

(二)讲述马克思的生平

值得注意的是,《讲话》在对马克思作了总体评价之后,用了两个自然段来讲述马克思的生平。从诞生地,到中学时期和大学时期,到走上社会和参加革命活动;从完成自身的思想转变到创立和发展新的理论以及晚年生活。之所以简述马克思的生平,主要是因为人们对马克思本人了解不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家这样缺少对马克思本人的了解是很不应该的。我们虽然一直十分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但往往是在对马克思本人缺少了解的情况下,抽象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因而学习效果是打了折扣的。这就启示我们:不能离开马克思本人来学习马克思的思想,不能离开马克思的人格魅力来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的著作,而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应该先行读一下马克思的传记。只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马克思的一生活动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著作,提出这样的思想。为此,就需要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同时,我们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也不只是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更是为了学习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以接下来就讲到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三)概括马克思的伟大一生

《讲话》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一生作了概括和评价,可以概括为“三个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从马克思的人生理想和人类情怀方面讲的,是管总的;第二个方面是讲他作为思想家的追求;第三个方面是讲他作为革命家的奋斗。尽管马克思的人格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从多个侧面去描绘,但只要抓住这三个基本方面,就大体上把握住了马克思的为人,把握住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

(四)展现马克思的人情味

值得注意的是,《讲话》特意强调了马克思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指出:“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1](P5-6)讲了马克思“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表明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决不是像有人攻击的那样,是什么厌恶生活、心理阴暗的反社会分子,而是热爱生活、注重感情并充满正能量的人。《讲话》接着讲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长达40年的友谊,并引用列宁的话说“这种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鉴于人们都已经知道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私资助,《讲话》特意强调了“马克思无私资助革命事业,即使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尽最大努力帮助革命战友”。补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人们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也有助于避免对马克思的误解。另外,还讲了马克思与妻子燕妮的爱情,但不是就爱情讲爱情,而是把理想与爱情联在一起,说“马克思和妻子燕妮患难与共,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1](P6)。这是非常精辟的写法。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讲话》第二部分一开头,就有一段非常经典性的评价:“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P6)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的真理光辉照亮了人类认识世界、追求真理、掌握规律、改造世界的道路。《讲话》还指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1](P7)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又超过了19世纪,产生于欧洲又超越了欧洲,具有穿越时空的真理价值。

(二)鲜明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讲话》从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进行了界定, 也可以说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主要讲此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诉诸道义和情感,不懂得历史发展规律,而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这一条实际上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且后文也出现了“科学性”一词。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主要讲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了统治人民,而马克思主义则站在人民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进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1](P8)这一条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后文中也出现了“人民性”一词。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主要是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不是坐而论道的理论,而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发展并服务于这一实践的理论,它为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这一条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而且后文中也使用了“实践性”一词。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主要是讲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取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1](P9)这一条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后文也出现了“开放性”一词。这里的“开放性”不只是从体系的意义上讲的,也是从思想内容的发展来讲的,因而“开放性”也可以叫做“发展性”。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

《讲话》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传播和影响。首先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P10)接着谈到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第一国际等工人组织的重要作用,谈到了马克思主义对各民族国家内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的指导作用,谈到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谈到了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发展的指导作用。最后加以总结:“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1](P11)这一总结性论述表明,马克思主义没有离开人类文明的大道,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所有经历,一直到今天的新时代,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威力。这些历史性叙述中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注意:

第一,突出强调了马克思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和帮助。总书记指出:“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引起了马克思高度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1](P12)这一论述内容新颖,具有浓郁的感情和新鲜的思想。读到这一段,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会充满着对马克思的感激之情。可以说,从一个点上打通了马克思与中国人的情感联系。

第二,概括了三个“伟大飞跃”。一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二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三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个飞跃”的说法虽然已有些人谈到,但作为最正式最权威最经典的论述是在这里。这些论述把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的说法是一种创新,中华民族“东亚病夫”的悲惨境遇是我们伟大飞跃的历史起点。

第三,总结了三个“完全正确”。总书记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1](P14-15)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在逆境中苦斗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种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这种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以实现,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并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需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先是在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与理论辩难中脱颖而出,接着又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彰显威力,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起新中国,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最好证明。

第四,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讲话》从历史命运的高度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紧密联系,明确提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人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用“命运共同体”这个词,但很明显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联系提高到“命运相连”的高度,其实就形成了一个命运的共同体。这是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关系的一种新认识。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实践

《讲话》论述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实践。这部分内容多,分量重,包含着重大的理论观点。

(一)列举马克思主义的九大思想

《讲话》明确列举了当前我们应该重点学习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九大思想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这九大思想观点的表述颇有新意,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现在刚刚开始学习和理解这些表述及其意义,也许它所包含的理论容量和带来的理论能量,还需要再过一段时间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和释放出来。

那么,为什么是九大思想观点?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依据:

第一,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来确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博大精深,既有关于物质世界一般规律的理论,也有关于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理论,还有关于人的发展和人生观方面的理论,但最核心的内容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核心领域是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正因为如此,《讲话》中列举的基本思想观点一开始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而下面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社会领域之中的。

第二,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领导和任务来讲的。《讲话》之所以列举若干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并不是要构建理论体系,或出于纯粹理论研究的原因,而是为了以此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此,列举哪些方面的原理,应该考虑我们当前的实际需要。而我们当前的建设需要,从社会领域来说,主要就是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个方面。因此,这里所列举的主要观点,主要是基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要领域。比如第三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是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第四条“人民民主的思想”,是政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五条“文化建设的思想”,当然就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第六条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七条“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指的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九大思想观点的主体部分。

第三,是立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来讲的。讲话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若干贯通之点来进行选择。比如坚守人民立场,对应“以人民为中心”;世界历史思想,对应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用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来对应“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完全正确的。而有些人用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来对应“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不科学的,因为讲的确实不是一回事。

(二)概括马克思主义四大规律

当前,我们要重点学好马克思主义的九大思想观点,但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因而也不能忽略其他方面思想的学习。总书记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作了新的概括,提出了四大规律: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这四个规律的表述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它与我们以往常说的三大规律即“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相比,增加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一条,是非常有意义的。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是非常重要的,他并不是完全消融在社会中,也不是社会可以完全替代的。把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规律单列出来,有助于我们把它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规律的内容、表现和实现方式,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四大规律都是一般规律,具有很高的概括层次。它与我们党的文献中常说的三大规律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是相衔接而又有所不同的,是从一般向特殊的转化。其中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都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分化出来的,是更具体的特殊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要是探索和揭示了这两个方面的特殊规律,但这些特殊规律又与一般规律相联系,并对一般规律起着补充和充实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正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而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另外,总书记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五观”,即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这种概括也具有创新意义。它们的科学内涵和相互联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三)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方法

第一,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学习理论没有取巧的路径,最基本的还是刻苦学习、持久深入地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历来都讲,表面看来也是很普遍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但是这种要求在新的现实条件下却是很有针对性的。在生活节奏快、花样多、诱惑大的情况下,能否静心安神地学习理论,不怕吃苦受累地学习理论,是并不容易办到的。所以,重申这一点非常必要。

第二,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理论学习不能大而化之,不能留在一般论述上,而要有问题意识,有现实针对性。有了问题意识,才能找到理论的思想内核,才能找出贯通思想理论的主题。同时,理论来源于实际,并服务于实践。因而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现实需要的实际、思想认识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

第三,把读经典悟原理当作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这是对共产党人来说的:“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P26)这一论述新颖而又深刻,具有多方面的深层思想内涵:一是共产党人要从信仰的高度去看待读经典的意义。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1](P24)因而,共产党人学习经典著作,并不只是一种知识学习和文化学习,更是一种涵养信仰的精神追求,它能够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坚定人的理想信念。二是要把读原著与悟原理结合起来。以往我们只强调学原理,对原著的学习强调不够,现在大力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学原理不重要,也不是说可以把学原著与悟原理分割开来。其实,如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缺少了解和把握,孤立地钻研原著,那么不仅不容易把握原著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而且还有可能产生理论迷误。因为经典著作就像广袤的森林,里面有无尽的宝藏,但也很容易迷路,如果没有一定的向导,不掌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思想观点,而只是孤立地读原著,也有可能一无所获,甚至陷入迷误。西方有的学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存在,认为原著文本就是一切,结果带着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读文本,得到了很不科学的结论。这是值得我们警觉的。所以,总书记把“读原著”与“悟原理”结合起来,是非常辩证、非常正确的。

五、关于《讲话》的重大意义

(一) 《讲话》的总体特征

首先,体现了马克思人格魅力与马克思主义真理魅力的统一。这是讲话的一个突出特点。总书记既讲马克思,又讲马克思主义,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讲出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又讲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实现了人格魅力与真理魅力的统一。之所以如此,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因为今年既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又是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因而对马克思的纪念,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纪念,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纪念也是对马克思的纪念。特别是这次讲话重点在纪念马克思诞辰,因而首先从马克思本人讲起,从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开始。而从内在原因来说,则是因为总书记对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深刻把握。我们中国人常讲“文如其人”,历来是把思想家的著作与思想家本人联系起来考察。我们要想很好地读懂马克思的著作,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就应该对马克思有所了解,对马克思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有所了解,对马克思的人生追求和人格特征有所了解,对马克思的研究过程和写作过程有所了解。但很遗憾,我们大多数人对马克思以及恩格斯本人了解得很少。因此,总书记如此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马克思的人生追求和崇高人格,这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其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统一。纪念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当然要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总书记并不是抽象地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原则,而是把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来谈马克思主义的。讲话对马克思主义九大思想观点的论述,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对应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正因为如此,总书记的讲话既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语言,也充满着中国式鲜活话语。

再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统一。纪念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必然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涉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最新的情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而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它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结合在一起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成功运用和阐发,而且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与发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贡献。这样,“发展史”与“新时代”联系在一起,续写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最新篇章。

(二)《讲话》的总体评价

王沪宁同志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这是对《讲话》重大意义的集中概括,是对《讲话》价值的总体评价。这句话虽然十分简明,但具有内在的丰富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首先,它表明《讲话》具有思想的光辉和真理的光芒。当我们说《讲话》是一篇“光辉的文献”的时候,就是说从其思想性真理性上讲,它不是一般性的文献,而是居于思想高端的经典性文献。这也意味着,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诸多论述中,这篇讲话是最为经典和重要的。

其次,它表明《讲话》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凡是“纲领性文献”,都是系统完整的,因为“纲领”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是对一系列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实践原则问题的解答。因此,“纲领性文献”具有集成的性质,往往是长期探索和多次论述的集大成。尽管总书记以往也多次论述过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而且那些论述也十分重要和精辟,但是只有这次讲话是这一主题上的集大成之作。确实,这篇讲话内容十分丰富,论述深刻系统而完整,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马克思主义观。

最后,它表明《讲话》具有党的行动指南的意义。因为“纲领”通常就是“行动纲领”,它的目的是指导行动,而不是做纯理论的探讨或建构。《讲话》对于我们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讲话》的重大意义

首先,《讲话》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开展的极其重要的工作。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别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从整体性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站在21世纪中国的历史制高点上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特别是为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因而,对于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建设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讲话》具有特殊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次,《讲话》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一方面,对于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我们党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思想的头脑,就不可能树立起坚定的思想信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一再强调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他的每一次重要讲话都或多或少涉及理想信念问题。这次讲话也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要求“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次讲话必将极大推进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作,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另一方面,对于全社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国家的指导思想。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体党员,而且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全国人民。这就是向全国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讲话》的发表必将对于全国人民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起到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最后,《讲话》具有不可忽视的国际意义。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都有许多人在纪念马克思,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而中国共产党中央举行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则是全世界最大的纪念活动。三千多人参加,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出席大会,特别是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同志做长篇重要讲话。这件事的意义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性的。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1](P27)因此,可以说,《讲话》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的敬意,宣示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必将极大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推动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讲话规律马克思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注水”讲话
男朋友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