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垣补中益气合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浅述

2018-02-13 20:09陈震萍吕萍指导牟重临
新中医 2018年9期
关键词:升阳气虚益气

陈震萍,吕萍 指导:牟重临

1.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中医院,浙江 台州 318020;2.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台州 318020

金元医家李东垣谨遵经旨,创脾胃学说,其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系列方剂尤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广泛应用于临床。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对东垣学术思想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研究,笔者有幸得其指导,在研读东垣著作的基础上,思考气虚下陷和血瘀在病机及治疗上的关联,认为补中益气法的应用,不仅可从脏腑角度考虑,如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所述“肺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也可从气血角度考虑。下面试述补中益气法结合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1 补中益气合活血化瘀治法的缘起

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提出内伤治疗以脾胃为核心。脾居中土,主升清,因精神损伤、劳累倦怠、饮食失节及外邪侵犯等因素造成脾气虚衰,进而形成气虚下陷,以致中土空虚,内外诸邪乘虚而入土位,诸如“阴火”、外感六淫、湿浊、痰饮以及瘀血等而形成诸多的病证。其治疗大法宗《内经》“虚者补之”“陷者举之”之旨。李东垣言:“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先补其阳气升腾,使脾胃俱旺而复于中焦之本位,主以补中益气汤,并视所乘入的病邪不同与兼挟证候之异,作随证加减,如见阴火旺盛加生地黄、黄柏,兼湿浊侵袭加苍术、泽泻,夹有瘀血加桃仁、红花等,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

在气虚下陷病变中,最为常见的是伴见血脉瘀阻,特别是久病患者,故有“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之谓。气虚而郁滞,气机运行无力,容易出现血滞成瘀。《仁斋直指方·血荣气卫论》说:“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是指各种状态下气与血的关系,其中最常发生的是气虚而气机郁滞导致血行瘀阻。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脾胃不足,皆为血病,……诸阳气根于阴血中。”明确提出脾胃虚弱、阳气不足会导致血病。其治法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1]”对气血病变的论治,血行阻滞则疏导之,气虚需提携补充之,可谓益气活血法之滥觞。东垣以补中益气法配合活血化瘀法,较常规益气活血法,更有着升阳达郁的特点,对病机的切入更为精准,为东垣治疗用方之特色。在东垣著作中可以看到这种配伍的多种用法,如治疗胃痛的草豆蔻丸(补中益气汤伍桃仁、姜黄加减),治疗血证的救脉汤(补中益气汤伍当归稍、苏木加减),治疗头痛的人参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伍当归稍、红花加减),治疗疮疡的内托荣卫汤(补中益气汤伍红花、桂枝加减),治妇女经漏不止的升阳举经汤(补中益气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等。

气虚下陷兼夹瘀血内阻的病理现象,在人体的上、中、下三焦均可见到,且许多是涉及难治性疾病。笔者跟诊牟重临主任,其在临床上不仅娴熟东垣之法,而且临诊随证发挥,使用补中益气配合活血化瘀治疗各种病患灵活自如,使用范围颇为广泛。

2 补中益气活血法在头部疾病中的运用

头部疾患主要是脑血管疾病与五官疾病。由于气虚而清阳不升,则气机郁滞而致血脉瘀阻,治疗需补气升清配合活血化瘀。脑血管疾病最多见是脑梗死,其次为脑出血,中医学均称之中风,常表现舌强语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饮水呛咳等后遗症。中风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观点颇不一致。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等论述。金元刘河间崇《内经》而有所创新,一反传统的中风外风论,多有“怫郁”,以内风立论[2]。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李东垣亦认中风非外风,以气衰立论,言:“故中风者,非外来邪风,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壮岁之际,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形盛气衰如此”[3]。认为气衰是中风发病的关键,如东垣治疗中风口眼歪斜、偏身不遂的天麻黄芪汤[4],为补中益气汤加减;又如治疗口眼斜、颊腮急紧的清阳汤[5],以升阳补气配合活血化瘀,开补中益气活血法治中风之先河。清代医家王清任力倡中风气虚血瘀论,认为“亏损元气,是其本源”,谓:“诸家立论,竟不相同……独张景岳有高人之见,论半身不遂,大体属气虚。[6]”王清任中风气虚血瘀论与东垣学术思想一脉相承,创立治疗半身不遂经典方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五倍于诸祛瘀药总量,体现了气为血之帅、补气力强的特色。王氏谓本方用法:“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6]”,意在效东垣之升阳,以防风助黄芪之力。

头部处人体之巅顶,为诸阳之会,在生理上依靠气血的温养滋润。各种因素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浊邪害清,使上窍为之闭塞,疾病由生。头痛、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临床以虚实兼夹为多见。特别是反复发作的患者,气血虚亏不能上养,大都兼有血瘀痰阻。治疗虚实夹杂之证,必须把握好虚实的孰轻孰重,运用好升清益气与化瘀的协调配合。笔者对久治不愈的眩晕、头痛,属气虚清阳不升兼夹瘀阻者,常以升阳益气与活血化瘀配合使用。基本方:防风、葛根、蔓荆子、川芎、党参、黄芪、白术、当归、赤芍、红花、怀牛膝、制胆南星。随证加减,卓有效验。

五官为五脏在头面部的开窍处,九窍为五脏所主,但九窍又与脾胃关系密切。《内经》言:“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脾胃之所生也。”李东垣《脾胃论》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提出治疗五官疾病要注意调补脾胃,特别是慢性五官疾病多见虚实夹杂,常见气虚夹瘀者,需用补气升阳与活血化瘀配合,随证加减,扶正托邪以清除留滞五官的痰热、瘀浊。升阳风药能升脾胃之清气,既引诸药上行达窍,又直接对五官疾病起治疗作用。如白芷、辛夷花能通鼻窍;荆芥、薄荷清利咽喉;菊花、桑叶疏风明目;蔓荆子、葛根通利耳窍。此等均有助于升阳益气,临证按归经选择配伍应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常见的慢性中耳炎,表现气虚脓水不净用升清益气配合清热活血以内托排脓,药用白芷、防风、蔓荆子、党参、黄芪、白术、赤芍、牡丹皮、皂角刺、茯苓、金银花、黄芩等。

例1:王某,男,67岁,2012年5月9日初诊。患者眩晕,行走步履不稳半年。头颅MRI检查:脑梗死。就诊于多家医院,使用西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诊见:患者面苍体丰,头晕如坐舟车,早上为甚,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夜寐不佳,乏力肢酸,舌淡胖、苔薄白腻,脉弦小滑数。血压正常。证属清阳不升,痰瘀上阻。治以升阳益气,豁痰化瘀。处方:防风6 g,葛根、党参、茯苓、白术各20 g,黄芪60 g,石菖蒲、远志、制胆南星、枳壳、桃仁、当归各10 g,川芎8 g,化橘红、炙甘草各5 g。每天1剂,水煎服。服用2周后,眩晕消失,纳食增加,大便通畅,睡眠改善。复以上方加减调理以巩固。

按:中风后遗症治疗,临床常用镇肝熄风法、益气活血法、化痰通络法等,升阳法往往被忽视,甚至忌用。因为自金元以来,多认同中风病机为内风;又受西医学影响,认为中风实为血病,治法上从治外风转向治血病,强调了血瘀证治,而具升阳作用药物之风药,遭到摒弃。若认为风药性味辛燥升散,纯为祛散外风作用,未能真切理解东垣使用风药的精髓,必然体验不到东垣使用风药治疗中风的理念。李东垣言:“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实质上风药有升发助阳、宣畅阳气的作用,不仅在疏解外风,主要是协同益气药、活血药,直达病所,宣通脑之玄府,推陈致新,十分切合中风气虚、清阳不升、血络瘀阻的病机,临床上本法对脑血管疾病治疗屡用不鲜[7]。

3 补中益气活血法在胸腔疾病治疗中的运用

胸为清旷之所,心、肺居于其中,也为宗气积聚之处。《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胸部常见疾病多涉及肺、心,许多慢性病如冠心病、风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肺心病、矽肺、肺纤维化、肺癌等,临床常表现李东垣所说的“肺之脾胃虚”证,出现中气虚陷;或者表现张锡纯所说的“大气下陷”证,出现气虚气陷伴随血行瘀阻者,临床表现胸闷阵痛,甚则及背,动劳则加剧,深呼吸能缓解,少气短气,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舌质有紫瘀斑,脉象涩滞或参伍不调。临床治疗均可用补中益气合化瘀法,随证加减,往往会获得成效。中气与宗气不同,中气虚陷病发脾胃,多呈慢性表现;而宗气虚陷病在心肺,病情相对急;但两者有内在联系,宗气靠中气供养,治疗用药互有相关。

肺气失宣久则可致肺气损耗伴肺络瘀阻,如感冒咳嗽、肺炎、慢支伴感染、哮喘反复不愈者,表现肺卫不宣、痰瘀阻胸者,可用宣表补气化瘀法,每有效果。临床常见的冠心病心绞痛多数为虚实夹杂,诚如仲师所言:“阳微阴弦”,细析之,无非是气虚血瘀痰凝。病变所在胸廓为气机升降通道,不通则痛,治疗需消补兼施,治在通阳开泄,若见有气虚下陷之证,升举阳气法乃是不可忽视的方法。常用以益气通阳与降浊化瘀配伍,基本方:升麻、柴胡、人参、黄芪、白术、丹参、当归、红花、陈皮、瓜蒌、制半夏、炙甘草等,旨在升阳益气与消瘀降浊配合。加减法:畏寒肢凉加附子、桂枝;胸痛甚加延胡索、制没药;睡眠差加炒酸枣仁、远志;头痛项强加川芎、葛根。

例2:程某,男,58岁,2012年11月27日初诊。患者胸痛反复发作4年,近年来加剧。有高脂血症,糖尿病史,服降糖药。2周前因劳累过度后胸痛发作而入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西医药治疗好转。出院后因过劳而胸痛复作,拒绝作心血管造影检查,转中医诊治。诊见:患者胸闷阵作,气短懒言,心烦少寐,入夜口干,头晕纳呆,大便干结,舌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数而参伍不调。证属中气不足,胸阳阻痹,升降失司。治拟升阳益气,配合降浊消瘀。处方:柴胡6g,葛根、黄芪各30 g,当归、丹参、炒酸枣仁各15 g,枳壳、半夏各10 g,瓜蒌仁20 g,生晒参、红花、桔梗各8 g,炙甘草5 g。5剂,每天1剂,水煎服。药后患者大便畅行,胸痛释然,夜寐改善,其他症状明显缓解。继续以上方加减调治半年,患者病情稳定,活动如常人。

按: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学多从真心痛、胸痹论治,其病机多表现虚实夹杂,由于阳气不足而气滞血瘀者最为常见。本例患者气短懒言、胸痛于劳作后加剧,为中气不足,致胸阳阻痹。患者有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史,容易导致血行瘀滞,故表现胸痛反复,痛处不移,舌上瘀斑,脉行参伍不调。治疗气虚当益气,血瘀当行瘀。然而清气宜升,瘀浊宜降,气机升降相互协调,故用药贵在升降配合。治疗用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合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由于痰瘀同源,加半夏祛痰以增强消瘀之功;配桔梗、枳壳调升降,助胸阳通畅;加瓜蒌仁宽胸通便;酸枣仁宁心安神,有助于本病症状改善,加速康复。诸药配合,使升降协调,胸阳复元。

4 补中益气活血法在腹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

腹部疾病,多见是脾胃及肝肾病,大都涉及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腹腔诸脏器的气化功能无不与中气密切相关。如《内经》言:“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又言:“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一旦中气亏虚,气化功能失常,极易出现中下焦湿滞、血瘀而发生诸疾,如大小便异常及生殖系统疾病。而使用补中益气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为其常用之法。如治疗小便不利,特别是久病气虚者,单纯通利大都无效,可用提壶揭盖法,以开提肺气治疗。肺为水之上源,上源通调则下窍自能通畅,方用开提肺气与利水通瘀配合。笔者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慢性尿路感染等,常用桔梗、升麻、苦杏仁、黄芪、白术、王不留行、扁蓄、皂角剌、山棱、牛膝等为基础方随证加减,颇有效验。如输尿管结石嵌顿伴肾积水,单以通淋降泄、排石利尿治疗有时效果不佳,使用升阳益气与活血化瘀配合,往往能促使结石梗阻解除、肾积水消失。虚人粘连性肠梗阻,单纯使用通腑法效果不理想,辨证采用补中益气合通瘀法,运用补中益气汤加三棱、莪术等治疗,常获良效。此法用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妇科巧克力囊肿、产后及流产后子宫腔内残留、盆腔恶性肿瘤根治术后腹腔粘连等均有较好效果。在腹部诸疾中,出现气虚下陷而气郁血瘀之证者,尤以妇科疾病为多见。

例3:陈某,女,45岁,2015年6月19日初诊。痛经2年,每次经行少腹剧痛,须用止痛药才能缓解,经血色暗有血块。患者素体虚弱,乏力易倦,纳食不振,平素白带量多,大便溏软,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B超提示:肌腺症,内膜增厚不均匀,卵巢囊肿。辨证为脾胃气虚,久病损及肾阳,瘀血阻胞。治拟补中益气,暖宫化瘀。处方:炙升麻、炙柴胡各3 g,当归12 g,牡丹皮、附子、五灵脂、蒲黄、桑寄生各10 g,炒白芍20 g,黄芪、苡薏仁、败酱草、党参、白术、红藤各30 g,制乳香、制没药各6 g,炙甘草4 g。10剂,每天1剂,水煎服。7月1日复诊:月经行第2天,此次痛经已除,再拟上方加减7剂。经后复检B超提示:肌腺症,较前好转,以上方加减巩固1周。追访半年未复发。

按:子宫肌腺症的病机常为正气虚损,摄生不慎,外感内伤,瘀阻冲任,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气虚为本,瘀血为标。临床论治,以活血化瘀为多,但对久病气虚者效不理想。补中益气汤在妇科上常用于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辨证为气虚下陷证者,而对子宫肌瘤、肌腺症之类疾病,并不常用。吴鞠通《温病条辨》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可见对肌腺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之类症瘕疾患,虽然为血瘀积聚所致,但是治疗须重视“求之无形之气”,特别对表现气虚致瘀者,合用升阳益气之法,鼓舞气之动力,促进血流,消除瘀积,诚为治本之法。本病例应用补中益气法合活血化瘀法切中病机,疗效显著。

5 结语

升阳补气法与活血祛瘀法是临床较为常用大法,而且效果卓越。气虚之体,由于推动无力,常出现气滞血瘀现象,补气法加强气为血之帅的功能,无论是活血还是养血,都应充分重视。临床观察补气方中配合少量的活血药能增强补气药的效果,故即使没有明显的血瘀症状表现,也可配合使用。《药品化义》言红花:“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气,以助血海,大补血虚。”临床中少量红花与补气药同用确实增强补益气血效果。清气为阳宜升,气虚易郁陷,风药升阳与补气之味有协同作用。总之,升阳、益气、活血三者相辅相成。研读东垣著作,可见到升阳益气与活血化瘀并施之类方剂,但并未被东垣重点阐述,如果能深刻理解东垣补中益气法,随证将之与活血化瘀法有机配合,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也是对东垣学术的继承和发挥。

猜你喜欢
升阳气虚益气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疏风升阳治失眠
气虚了,病多了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
金杰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经验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