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的改革与建设

2018-02-13 22:40黄炎坤范佳英杨朋坤徐秋良
家畜生态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集群畜牧业应用型

黄炎坤,吴 姣,范佳英,杨朋坤,崔 锦,马 伟,徐秋良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方面如何根据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素质需求,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需要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驱动力。应用型本科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建设是推进我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目的在于通过专业集群建设,发挥传统优势、凝聚学科资源、加强重点培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在专业集群建设方面同样需要调研和分析产业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 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本地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实干精神、熟悉畜牧业法律法规和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畜牧业生产和管理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然而,在现实的人才供给与需求方面存在部分毕业生素质不符合企业的用人期望的现象。这与相关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教育观念落后、缺少教育教学改革意识、教学条件差有很大关系,这也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急需改革的方面。

1.1 企业用人需求与毕业生就业期望的矛盾

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3559万人,预计201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有765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应该说我国的大学每年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量的优秀人才。但现实情况却是有不少学生总是抱怨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有很多的用人单位反映找不到适合本单位工作的人才[2]。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不是需求不足,而是有效供给不足。

竺可桢先生在1936年9月与浙江大学新生的谈话会上与学生们交流时提出: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时间过去了近80年,这段话依然应该是每位大学领导和教师应该在工作中时时提醒自己学生的哲理名言。之所以目前存在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错位,与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不明确、学校对教育如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不衔接有关。

作为需求方,企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和能力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3]。可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紧紧围绕企业需求不断进行改革,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畜牧生产企业一般都处于相对偏僻的地方,而且从卫生防疫要求出发,工作人员的活动范围会受到限制,加上场区环境条件不佳,这在很大程度上缺少了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此外,动物养殖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这常常导致精神压力较大,也是毕业生不愿到养殖企业工作的重要原因。如何对动物生产类专业学生进行引导学生热爱专业,也是在校内就业教育方面应重点考虑的内容。

应用型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过程中必须要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其人才需求,才能在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模式确立、课程体系设置、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做出更切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方案。

1.2 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动态之间的不协调

我国动物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沿用10多年前的模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一些反映现代畜牧业生产管理进展的理论和技术并没有体现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如《畜牧业信息化技术》、《现代养殖设施》、《养殖场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畜牧业法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这就使得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掌握现代畜牧业生产和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对于一个传统专业来说课程设置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如果不能适合行业或产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及时进行更新。只有改革才能保持专业的活力。

1.3 教师素质与畜牧业技术和管理的差距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在强调“双师素质”队伍建设,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和良好的教学方法,更强调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4]。但是,近年来大多数本科院校新进教师为博士或硕士,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更多地是在实验室做试验,真正在生产企业连续从事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的时间很少,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欠缺,而且对畜牧业生产现状的了解也不多。这种情况很难保证应用型动物科学专业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师专业素质决定了其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不了解本行业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政策在实际生产和经营中的应用情况,不了解生产和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又能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需要的对接。此外,素质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一些企业反映目前的毕业生缺乏敬业和吃苦耐劳精神,过分注重短期利益等,这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甚至存在同样问题有关。

1.4 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于课程教学要求

目前,国内动物科学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均为“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人员基本上由国内211院校的专家组成,吸纳有少数省属农业大学的教授参与。教材的编写主要是满足国家和省属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需要,对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顾及较少。而应用型本科教育目前还没有建设相应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任课教师自己把握对相关内容的取舍,这种把握是否准确与任课教师的素质有很大关系。

在现有的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中尚存在知识和技术陈旧、观念落后、生产工艺落后等问题,与生产实际应用结合的不紧密。这也是造成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生产实际需要的重要原因。

1.5 实践教学条件与企业生产条件的不适合性

目前,在大学内的实践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尽管各级领导强调要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数量,但是由于受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达到其目标。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在先进性、配套性、利用率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有些在生产实际中已经装备的现代设备根本无法在校内教学中接触到。如大中型饲料企业化验室已经装备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分析仪器,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配备数量少,仅供教师实验用,学生可能只是参观而已;在养殖场内使用的畜禽舍环境自动控制设备,也很难在学校内的实验室见到。与其他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相比,高校的改革有其特殊性。这一改革看起来是由学校决策的,实际上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高校供给侧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对需求侧的了解、研究和把握,而不是高校管理者的主观臆想和一厢情愿。社会的需求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且永恒的驱动力。

2 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措施

2.1 教育教学管理者和参与者思想观念的改革

现代大学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反映出大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素质和能力两方面的教育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大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要厘清自身承担的职责,要主动在思想观念和认识上不断提高,最终化为教书育人的动力。

2.1.1 要树立社会需求的导向意识 应用型动物科学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对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都有具体的要求,作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必须要了解这些要求,并把这些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市场需求是导向,这是现代应用型高校必须遵从的规则,忽视这一点就可能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5]。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供给侧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分析、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并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聚焦到这一点上。

2.1.2 要明晰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其基本特征已经明晰,即区域性、行业性、开放型和应用型。应用型大学主要的服务面向是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是为本地区特定的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通过拓展“校+”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和基层技术推广部门就业。能够把握好应用型本科的特点,才能明确办学思路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科学地培养模式。

2.1.3 要树立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 应用型动物科学专业建设要首先把握好其应用型的特点,这是人才培养合理定位的基础。应用型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社会道德与法制修养、掌握生命科学相关知识、熟悉畜牧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畜牧生产关键技术、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这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

2.2 畜牧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2.2.1 学习畜牧业发展规划 我校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主要是为河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河南省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不仅是指导河南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指南,也是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河南省饲料工业“十三五”规划已经制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发行;河南省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已经形成,2016年上半年就可能完成审定工作。我校相关院系应该组织师生认真学习这些规划,把握相关的政策导向,更好地用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2.2 要重视畜牧产业集聚区的调研 目前,河南省已经建立了160多个畜牧产业集聚区,包含了生猪、肉牛、奶牛、肉鸡、饲料等产业。这些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相关教师应该深入这些产业集聚区,了解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要求。

2.2.3 要重视大中型畜牧企业的调研 规模化养殖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是具有全产业链的畜牧业产业集团的发展更具活力,这类产业集团也是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学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如何做好产业链与专业集群的对接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工作。

2.3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了解现代畜牧业发展动态,分析产业发展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素质与能力需求,最终需要通过形成科学的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为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依据。

做好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首先要突出发展的要求,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人才培养上与我国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理念相一致,要传授当今先进的的科学技术,要把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根本宗旨;其次,要突出需求的要求,需求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支撑点;第三,要突出特色的要求,与时俱进的教育如果缺少特色,就会与社会经济发展无法有效融合,要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使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4 要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目前,国内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的管理模式应用在大中型企业。企业能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场地、设备和技术指导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而这些条件在一般的地方院校中常常是缺乏的,这也造成高校无法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开展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的人才培养对相关专业技术的教育具有操作性要强的特点,现场直观教学的效果总是优于课堂授课。在企业生产车间中1周的锻炼就能够把一学期内课堂教学的内容系统地实践一遍,就能够把理论和实践较好地联系起来,就能够发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发挥企业在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当今企业是人才的需求方,对于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他们最有发言权,他们的要求也会更具体。可以说劳动力市场是检验高等教育产品的主要渠道[6]。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是为现代畜牧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是人才的供给方。如何满足需求方的需要,则必须与这些企业加强交流,把企业的需要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的专家和领导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明白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工作目标,使他们及早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更好地促进其成才。

以供给侧改革作为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指导思想是毋庸置疑的趋势和要求,也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追踪行业发展动态,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畜牧业发展方面的指导意见,熟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行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与推广,学习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传统畜牧业之间的嫁接,才能真正掌握现代畜牧业发展对各类相关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才能使应用型高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使人才培养方案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集群畜牧业应用型
映像畜牧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