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8-02-14 18:33
现代食品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学考试食品

◎ 张 琦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从一定程度上说,食品分析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实践要求的必修课程,其从分析化学、食品科学、仪器分析等学科发展而来,该课程要求学生根据样品的特性和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得出相对精准可靠的结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各大高校开设该专业是为了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均较强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如何使得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模式符合新时期的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长久以来,考试是检验学生知识接受程度、考查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近些年国内外教学模式不断变革,我国大部分高校也已经开始尝试多样化探讨与实践,尤其是针对考试模式的改革探索。由于食品分析课程是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会涉及跨学科的部分知识,因此食品教学和考试更应当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创新改革。

1 食品行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及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食品知识的普及,大众已经掌握了一些伪劣食品、腐败食品的鉴别方法。这一现象也侧面反映了社会对专业食品人员的需求,社会目前需要专家应用更科学精准的方法,保障百姓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因此,高校应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多维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现代食品工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以保证学生毕业后本领过硬,可以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从事食品研发、检测、生产、评价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在社会需求增加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高校要更加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为学生进入社会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另外,除了在高校内对学生进行知识架构的搭建及专业素质的培养外,还应该结合工学结合的创新型授课模式,这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该方法有效地将教学科研内容、应用、社会要求联系起来,形成有机体系[1]。

2 工学结合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及意义

2.1 工学结合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2.1.1 将理论知识付诸企业生产实际

早在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16号文件当中,就号召高校推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而且要求高校将工学结合的创新型模式作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途径。2014年,国家批准辽宁医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成为高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的重点项目。因此,食品分析课程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重要专业课,应率先进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即将课堂所学的理论应用于企业工作实践,解决企业的问题,并将企业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期学生毕业后更懂得抓住企业的痛点,满足企业的需求,学校也能为企业的发展不断培育中坚力量。综合来看,要进行食品分析课程的改革和创新,高校首先必须明确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精准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准确把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连接点,建立和维系三者间的和谐关系,实现多方互惠共赢,这也是工学结合的创新模式的价值的集中体现[2]。

2.1.2 课堂研讨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目前,各大高校在授课模式上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讲解,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学生多掌握了理论层面的精髓,但不能准确应用于实际生产操作。例如,面对食品中的脂肪含量测定问题,理论上要根据脂肪的组成选择合适的方法。但在企业实际的应用中,是根据不同食品的性质,采用国际统一标准的固定测定办法。对此,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测定方法教学。另外,高校要与企业通力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生产线,掌握生产操作实际和企业标准要求,将企业的需求带入课堂,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最终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满足企业要求[3]。

2.2 工学结合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意义

2.2.1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食品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一直是相关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的敲门砖。在学科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发现自身在各项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高校的教学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素养的目标。

2.2.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养

食品分析课程工学结合创新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养,增强操作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工学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仪器使用方法,满足企业操作的基本要求。②工学结合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正确实验操作技术。③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有助于提升综合职业素养。因此,采用食品分析课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一条捷径[4]。

3 食品分析考试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目前,高校的诸多管理者将考试作为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并将考试成绩作为评选获得奖学金的指标,考查学生是否可以顺利毕业的依据。换句话说,考试成了高校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环节,甚至使部分学生为了考试成绩而死读书。学生为了获得毕业证而去学习,忽视了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而许多教师也将考试作为教学工作的检验工具,在批改完一门课程的试卷之后,默认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相较于其他学科,食品分析课程对技术性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理论和实践。但目前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传统阶段,上课通过多媒体播放课件教学,实验课程也缺少实践创新环节,多以验证性为主。实验课程中的实验仪器校正准备、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试剂的标记和配定都由实验室专职教师负责完成,学生一般仅仅按照书中的内容进行机械规范操作,最终验证实践结果。在考核环节,也沿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甚至实验知识的考核也按照理论闭卷模式进行。在实践课程中,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存在较大的弊端,学生往往只在考试前突击学习,而平时课堂自觉性较差,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不牢固,课堂不活跃,周而复始,学生并没有掌握专业知识。这种模式的不良后果是学生成了知识的奴隶,不愿意动脑去思考专业问题,过分依赖授课教师,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创新创造能力不足,适应性较差。因此,在课程教学和考试模式的改革中,应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索和总结,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5]。

4 食品分析考核改革和实践

针对上文提到的诸多问题,应对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体系进行大胆升级创新,调整笔试成绩和实践成绩的比例,降低期末试卷成绩的占比,在平时的课堂中随堂跟踪测评,测试的方式包括卷面和实验两种模式,平时成绩考核不仅仅依托课后作业和考勤率,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授课课件后在课堂上讲解,教师的职责是指出其不足,并对讲解不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

4.1 调整教学及考试内容

在食品分析课程的教材中,有一部分食品分析检测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应对相关章节内容适当调整和删减。在课堂上讲授的检测方法可以参考西方先进技术,适当补充课本中没有涉及的行业检测标准,对传统模式进行优化。在考试内容的界定上,尽量避免过多考核课本内容,适当加强对学生理解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侧面提醒学生应用实践的重要性[6]。

4.2 调整考核模式

如前文所述,目前大部分高校考试还是采用传统的闭卷模式,这一方式存在较大弊端。因此,各大高校应紧跟国内外优秀的课程改革步伐,积极优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模式。改变原有期末成绩占比70%、平时成绩占比30%的传统模式,适当改进为一个学习阶段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考核的模式分为上机考试、纸面考试及实验考核。考试的题型涵盖单选、多选、判断和简答。阶段性测评的比重定为10%,一个学期共测评4次。平时成绩的比重不变,仍占30%,但具体的标准应进行分类细化,课堂的出勤率占比5%,课堂的参与度占比15%(学生自行收集材料,课堂讲解部分),课外实践占比10%,最终期末的卷面分数占比30%。

整体的教学改革宗旨是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在理论层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强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对课堂内容进行延伸和补充。如此,一学期的学习就不存在临时抱佛脚就能通过考试的现象,而且让学生自行准备课件授课,培养了学生整理和甄别资料的能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主动求知、不断实践,同时上台讲课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的毕业答辩以及工作面试奠定基础。从另一角度看,学生准备的课后学习资料,也有助于教师发掘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同步进行改进与提高。

5 考试改革的评价

考试的改革贯穿整个教学体系,其中考核的重点一方面是检验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应着重检验高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改变学生平时上课懒散、积极性较差、参与度不高、旷课、不认真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规律,结合提问、阶段性测试、自行讲解等进行阶段性总结,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与讨论,并结合改革目标调整授课内容,改变原有教师上课来、下课走的现状,形成授课有考核、考核后认真评价、评价后有改进的良性循环。教师通过教学和考核的改革可更好地掌握教学成果,并且随时跟进课程反馈的内容,进一步调整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6 考试改革的思考

在21世纪新的教学模式下,考试模式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但也暗藏机遇。教师要在总结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掌握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将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有机融合,通过不断反馈,提高教师对自身教学质量的认知,提高教学水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最终满足新时期教育行业的发展要求。

[1]陈志新.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软件,2014(12):379.

[2]武 杰.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J].大众科技,2006(8):138-139.

[3]杜丽臻.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考试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7-28.

[4]王晓波,梁小红,刘冬英,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考试改革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4):733-736.

[5]任 靓.《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和实践[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4(10):60-62.

[6]范炳良.应用型高校考试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煤炭高等教育,2014(3):50-52.

猜你喜欢
工学考试食品
盐工学人
——宋辉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