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豆角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2018-02-14 05:21赵艺源
江西建材 2018年12期
关键词:豆角民居民俗文化

李 畅,赵艺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镇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很多类似西安市豆角村这样的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小型古村落正在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它们由于村落规模较小、研究价值不高,得到的关注度就比较低,但是这些古村落一般都是承载着当地风度的历史文化与居民特色,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村落。因此,阻止这些历史村落的不断消亡,保护其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实现其稳定、长远的发展,是当前农村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具体研究了西安市豆角村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希望以此为例,为更多类似历史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1 豆角村的村落概况

1.1 形成与发展过程

豆角村隶属于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管辖,位于子午大道的南端、环山公路的南侧,是子午道出子午峪后的第一个村落。其中一种说法是此地毗邻杜城,得名:杜角;还有一种说法是此地历来为兵家重地,是南方进入长安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设关封堵,得名:堵角。其后由于发音问题,豆角之名逐渐演化而成。据史料记载,豆角镇在长安县城南45公里,分为东豆角、西豆角,后改豆角镇为子午镇,将东豆角纳入其中,而西豆角由于被山洪冲没,村民向北迁移,始建现今的南豆角、北豆角。据记载,豆角村在解放前的饭馆客栈多达40多家,来往商旅多不胜数。2002年以后,政府将子午镇改设为区,并入子午街道,开始了现代化的发展。

1.2 村落历史文化景观资源

豆角村在历史长河中存在了漫长的时间,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第一,千年古柏和社公石爷像。在南豆角村南头,保存了两颗古柏,树龄千年有余,在其下有一尊神秘的人首石像,村民们称其为“社公石爷”。人首石像剑眉方脸、鼻直嘴阔,面部线条流畅,且神态沉稳庄重,雕工精美,气势轩昂。相传,这尊石像是古时候专管农业的官员后稷,其生前热爱庄稼,临死嘱托人们在埋葬他时将他的头露在外面,他要看着五谷生长,百姓丰衣足食。百姓将其奉为神,并取名“社谷”,后演化为“社公爷”,保佑村落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第二,干砌石拱桥。所谓干砌,就是没有添加任何的黏合剂。干砌石拱桥在出南豆角不足一公里处,子午古道石碑记载,石拱桥是清末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所造,由大青石垒砌而成,中间没有一丝粘合剂,至今不知如何建成,让人不由感叹古人智慧。第三,镇水龙王庙。入子午峪三公里,尽头拐弯处有一座石砌建筑,这是与关中风格不同但作用相同的龙王面“掌握水所”,这也是北宋景佑二年山洪之后,村民为乞求上苍镇束水患而建造的。第四,城堡门楼。南豆角村至今上村两座明清时期建立的城堡门楼,坐镇风水。据传此地原为一座城池,四面都有城墙相连,但因年代久远,城墙倒塌,只剩下南北两座城门楼为仅有的历史遗存。

1.3 村落特色及民居建筑景观资源

一方面,豆角村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社会环境。豆角村位于关中地区,因其地理环境与气候的优势,自古以来便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并且,豆角村受关中历史文化传说的影响,对神明与自然充满了崇拜与敬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宗族民俗文化。另外还有饮食文化、风水文化等多种民俗文化在此地共存,形成了豆角村丰富的民俗文化。同时,豆角村还形成了以家族聚集形式为主的村落组织,以传统农耕为经济基础的经济结构的独特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受关中地区正统文化的影响,豆角村民居建筑大部分沿袭了关中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式和空间布局,形成以两厢临街式和倒座临街式两种形式为主的民居建筑,并且道路呈垂直网状,家家毗邻,形成群居模式。

2 村落保存现状

当前在豆角村旧的历史居民建筑中,有一部分已经消磨殆尽,只留下院落遗址,还有一部分局部也遭到严重的损坏,仅剩不多的保存相对完整的历史民居建筑与院落。另外,除去保存相对完整的南北城门楼外,东西城门楼以及连接城门的城墙都只剩下残缺的遗址或消失不见,而且南北城门楼也出现了石条松动、墙面裂纹的现象。在村头的千年古柏和社公爷石像由于受到相关部门的保护,在古树外围设置了护栏以及警示标志,保存较为良好。干砌石拱桥由于年久失修并不断的风化,已严重毁损。龙王庙只是独自坐落在枯枝败叶之中,并且其上的刻字石匾也已经不知所踪。

3 豆角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

豆角村是具有丰富自然环境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古村落,对其整体景观资源的保护与改造设计以保护村落的原始特色为前提条件,在尊重与保持豆角村整体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的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整体村落的保护性更新。而对于豆角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向主要是发展旅游业,将豆角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建立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以及文化观光为主题的旅游模式,通过旅游发展带动豆角村经济发展。

3.1 豆角村景观资源的保护与改造设计

3.1.1 典型院落的保护与改造设计

对于豆角村中现存的典型的民居院落,首先要在整体空间上进行改造,将其中典型的南北窄院、三合院等院落中毁损严重的院落在原址上进行重新修建。重建的时候应当注意对其整体空间形态的保护,尽可能将院落原本的面貌进行复原,使其整体空间实现完整还原。其次在单体民居建筑中,对于毁损不算严重的,保存相对完整的,在其毁损局部进行保护性建造,其中要注意材料的使用;对于完全毁坏消失的,就考虑进行重新修建,在修建过程中尽量保证原有的建筑形态,最大程度的恢复原貌。

3.1.2 村落特色民俗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保护与设计

一方面,特色民俗文化对豆角村历史文化环境的构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对豆角村特色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时,要注意在形式上尽量采取多种手段,如建立民俗文化展示馆,以数字化形式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通过媒体进行传播等,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豆角村特色民俗文化完整的保留,并保证其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在对豆角村社会环境的保护中,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的改善与修复。首先要改变豆角村整体的人口结构,通过开发旅游的方式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外出务工的年轻群体回村发展经济,通过改善经济环境来提高社会环境的活力。其次,改变现有的传统的农业产业,将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农业观光模式,以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形成完整的农村旅游产业链,促进豆角村经济的发展,改善社会环境面貌。

3.1.3 文化古迹的保护与改造设计

豆角村作为子午大道第一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诸多的历史文化古迹都是其戍边文化与商旅文化的体现,见证着豆角村的文明与发展。所以,豆角村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改造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保证古迹的整体性和原真性,从而真正保留古迹的历史文化气息。首先在对社公石像和千年古柏进行保护与改造时,可以在其整体空间的保护上建立小型文化广场,可供人们休闲,也可以进行纪念、祈祷等活动,以景观的角度进行改造,呈现出历史文化的空间氛围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其次在对南北城门口进行保护与改造时,要特别注意保存其原貌,尽量采用当地建材和修复手法,将城门楼上缺失或毁损的部位进行修复。同时,还要注意对古城墙进行保护性的重塑,使其与南北城门楼更具整体性,还可以在墙面上进行戍边文化图案的设计雕刻,是其整体空间的历史文化气息更加浓厚。最后,对于干砌石拱桥和龙王庙,主要是以保护现有为主,可以设置防护栏,重修龙王庙刻字石匾,作为历史遗迹的景点旅游资源。

3.2 豆角村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

3.2.1 空间景观环境的开发利用

在对豆角村空间景观环境的开发中,可以将其整个进行村落划分,以空间划分为自然空间景观环境和人文空间景观环境,以时空划分为旧民居空间和新民居空间。人文空间景观环境的开发可以是将豆角村塑造成为区域功能性景观,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人文特色与环境特色的功能。自然空间景观环境是将豆角村周围秦岭山脉的自然环境设置为体验自然的空间景观,旅客可以在这里进行自然生态体验,在其开发中要尽量保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于旧民居空间的开发主要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历史文化环境的重塑,保证整个旧民居空间民房、院落、街道的立体性和整体性,呈现出完整的历史文化民居环境。对于新民居空间的开发主要是满足当地人的的居住生活需求和游客休闲度假休息住宿的需要

3.2.2 设定景点类型多样的景观规划与利用

在对豆角村景观进行规划与利用时,可以将其景观资源设置成多个景点类型。将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旧居民区整体设置为古村区,将村落周边富有乡村风光的自然环境以及农耕田地设置为农业观光景区,同时还可以将村中及周围历史文化古迹设置为单独的历史文化景点,为游客进行文化展示与讲解。首先,在古村区中包含了历史文化景观空间,在其中建立传统民俗文化商业街,将典型院落以及历史建筑进行展示。其次,在农业观光景区主要是进行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打造农业生态园区,建立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最后,合理利用历史遗迹的旅游价值,建立主题明确的古迹展示标示牌,疏通历史遗迹周边道路,将历史遗迹作为豆角村特色旅游资源。

在城镇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要改变豆角村落后的经济面貌,保证其历史文化遗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持续良好的发展,就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使其在保护中得以延续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中唤醒其经济活力,可以持续长远的发展。

猜你喜欢
豆角民居民俗文化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居摄影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词语对对碰
氤氲豆角香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