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名言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维吾尔族谚语为例

2018-02-22 23:42段月芬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维吾尔谚语维吾尔族

段月芬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1)

一、关于维吾尔族及其谚语

(一)关于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1]

(二)关于维吾尔族谚语

研究谚语是了解、掌握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维吾尔谚语根植于维吾尔民族社会丰厚的生活土壤,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与观念的百科全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维吾尔谚语体现了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观念,反映了维吾尔族广泛多样的民俗生活,包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的内容涵盖了生产和社会内容两大类。

那么作为一种语言表现形式,维吾尔谚语的结构系统与汉民族谚语的结构系统表现出诸多相似,反映了历史上维汉民族的交往和融合。[2]

二、维吾尔族传统谚语产生的背景

维吾尔族传统教育谚语中大量使用本民族最熟悉、最了解、与他们生活最密切的基本词汇,反映了维吾尔民族从中悟出的教育经验。

(一)维吾尔传统教育谚语在农业生产中产生

维吾尔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农业生产在其民族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维吾尔族生产方面的谚语主要是农业谚语。农业生产斗争的领域是产生农谚的肥沃土壤。节令农时、深耕改土、积肥施肥、农田水利、种植技艺、田间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在农业生产时提炼出的谚语有很多,例如,“水是农民的血液,地是农民的生命”,“人把地养好,地把人喂饱”,“土地是个金饭碗,世世代代吃不完”等。[3]

(二)维吾尔传统教育谚语在畜牧业中产生

维吾尔族先民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开始从事游牧业了,他们创造出以游牧为主,狩猎采集为辅的畜牧业文化。马、羊、牛骆驼等牲畜,成为维吾尔族游牧民的基本和生活资料。所以维族尔族人民在总喜欢经常拿牛、马、羊等牲口作比喻,例如,“骡子的本领要在路上看”(《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第313页)“要是让骆驼跳舞,会踩坏七畦瓜地”(《维吾尔谚语》第194页)等。

(三)维吾尔传统教育谚语在社会现象中产生

(1)有关爱国教育的。

忠于国家、热爱故乡,把国家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无论在何时何地,对国家与故土都充满着无限的眷恋与热爱。“与其在他乡做苏丹,不如在本乡当鞋底”、“没有到过异乡的 人,不知道故乡的可亲 ”这些谚语是维吾尔人爱祖国、恋故土情结的真实反映。

(2)有关团结教育的。

团结友爱是全中国、全民族共同进步的基础。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族人民长期友好相处,形成团结和睦的优良传统。维吾尔族人民也不例外,他们特别信仰“真诚、友爱、和谐”等。所以在维吾尔族人民中,这类的谚语也非常的多,例如,“众人点火能冲天 ”、“不吃苦享不到福,不和睦就没有幸福”、“羊群多不如朋友多”等。

三、维吾尔族谚语作为语文课程开发与利用的价值

谚语言近而旨远,辞浅意却深。精美的谚语更是其中滚动的珠玑,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烁着智慧的灵光。所以,笔者接下来就简单分析维吾尔族传统教育谚语在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价值。

(一)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维吾尔族传统教育谚语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不仅能够通过一些谚语来反他们的生活习俗,还能够将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例1:“骏马死后留下银鞍,英雄死后留下荣誉”(选自《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第240页)

这句谚语的本义很容易理解,引申义就是在我们的民族中,我们要学习骏马的精神,不畏困难,像民族英雄一样,我们死要死的有价值,不能做一个“死之后轻于鸿毛的人”。那么这样的一句谚语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多方面的运用,例如可以将这句谚语与“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心”等古诗词相补充。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既可以学习古诗,增加学生的积累,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谚语中“骏马”一词具有维吾尔族的民族特点,“骏马”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所熟悉的,并且在他们眼中“骏马”具有着一种力量,一种品格。所以这句谚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发和利用它,就能够很好的去继承维吾尔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

(二)有利于开发校本课程,促进语文课程多样化

新疆是我国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相对来说较多,所以在传承维吾尔族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编写维语和汉语版的谚语教材作为校本课程是一门非常好的选择,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将维吾尔族谚语文化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之中,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维吾尔族文化的精华,这对维吾尔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发挥巨大作用,也宜于展现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三)有利于发挥语文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教育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有这样的描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4]所以语文是记录与传递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而对于其他民族了解和学习维吾尔族文化具有着深刻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养。

例2:“不进深山,找不到美味的猎物”(选自《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第240页)

这句谚语的本义就是说如果你不进入到深山丛林里,那么是不容易发现猎物的,也吃不到自己想要的美味。引申义是告诉大家,只有自己实践了,才能知道真理,只有行动,才能有所收获。这样的一句谚语运用在语文课程中就极具育人功能。它教导别人只有自己去实践,去行动,我们才能收获到真理,才能够收获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样,这句谚语也可以和马克思的“实践出真知”互为补充进行教学,这就是中外文化的一种多元教育。这句谚语也可以和古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互为补充,体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

四、维吾尔族谚语作为语文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稿)》中第一次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要求,从此开辟了一条语文教师进一步深化教学、学生进一步扩展语文学习的新路径。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再次重申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要求。[5]所以当维吾尔族传统教育谚语作为语文课程课程开发与利用应该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在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设想中就提出:“未来的人才素质培养目标是具有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感、奋斗与实干精神;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意志;工作的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善于解决问题;捕捉信息的初步能力;珍惜时间与注重效率的观念;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6]其次,作为对维吾尔谚语的开发和利用,笔者认为还应该时刻具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一个思想。

(二)科学性原则

现在很多学科都讲究完整性和严密性,甚至在语文学科考试时都要求学生的答案必须与所给出的答案一字不差,并且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没有较大的联系,这样就不具有一种科学性,使得人们在学习上变得机械化。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开发与利用上,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在维吾尔族谚语的开发和利用中,首先要注意与维吾尔族的民族特点、民族习俗等紧密结合,其次要注意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交叉,多方面考虑谚语的开发,保持科学性。

(三)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则,平庸乏味的课堂或者课程往往会使学生没有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不愿意去学习传统教育谚语,因为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样的谚语对他们的考试可能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也不能提高他们的分数,所以更加不在乎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在开发和利用中应该要注意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富有趣味性的课程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维吾尔族谚语作为语文课程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一)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因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更为灵活,这就为合理利用维吾尔族传统教育谚语这样一种资源提供了条件。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旳单元主题及内容来展开语文综合性学习,例如在学习珍惜时间这样一个单元主题或者学习有这样主题的一篇文章时,就可以与维吾尔族谚语“不学习成不了毛拉,不啄食成不了乌鸦”联系到一起,开展综合性学习。

例3:“不学习成不了毛拉,不啄食成不了乌鸦”(选自《浅谈维吾尔谚语》一文,作者:窦建丽)

毛拉,是维吾尔族人对从事伊斯兰教的学识渊博的专职人员的称呼,这也是维吾尔族宗教信仰在其语言文化中的体现。知识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懂得,但得到知识却不容易,要趁年轻时,珍惜寸光阴,下苦功夫。

维吾尔谚语中有大量告诫人们珍惜时间的谚语,所以在学习有关珍惜时间的课文时,笔者认为,在维吾尔族学校的语文课堂中,就可以开展一个“谚语、古诗、名人名言大荟萃”活动,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维吾尔族谚语、古诗及名人名言等,然后在课堂中小组代表发言所搜集到的这些谚语等的来源、背景文化及意义等。然后通过一整堂课的学习后,将这些谚语等出一期黑板板。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能够珍惜时间,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与“不学习成不了毛拉,不啄食成不了乌鸦”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既可以增长学习,也可以让维吾尔族学生了解和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训练口语及写作能力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7]通过这可以明白谚语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而这样一个特点就非常利于学生在口语中或者写作中使用。在口语交际时,如果能用谚语来回答某个问题或者跟别人交流,那么这将是一个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除此之外,也可以将谚语运用在写作当中,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都喜欢引用诗句,那么如果在作文时偶尔引用谚语也会将为作文添加不一样的色彩,例如在引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能够引用维吾尔族谚语“不学习成不了毛拉,不啄食成不了乌鸦”就会与其他学生不一样,让文章增色彩。例如,在维吾尔族谚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向吝啬的人借钱,手与口袋之间有四十天的路程。”

例4:“向吝啬的人借钱,手与口袋之间有四十天的路程”(选自《浅谈维吾尔谚语》 作者:窦建丽)

这句话的意思是向吝啬的人借钱,你永远也借不到。这句谚语表达出了一种对于吝啬人的鄙视和嘲讽之意,同样也体现出了维吾尔族人民重视信誉。通过这样一个谚语,就可以开展一场关于“同学找我借钱是否应该借出”的辩论赛,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又能够让学生们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并且在以后遇到有关主题的作文时,也可以将其运用。

(三)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校本课程作为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三大课程之一,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校本课程与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国家课程开发相比,校本课程开发是在贯彻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对学校特殊情况的分析而进行的课程开发。它更注重学校自身独特的教育环境及差异,带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所以维吾尔族谚语作为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着独特性。而这一点也非常符合开发校本课程的要求。例如在维吾尔族学校中开发一本传统文化读本,可以将维吾尔族的谚语、神话故事等编入进去,成为一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像中山市东升镇兆龙小学就开发了一门校本课程《走进对联·谚语·歇后语》,这样的校本课程既可以让学生们既能掌握一些知识,又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前人的智慧,继承和培养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维吾尔族?sefr=cr

[2] 曹春梅.浅析维吾尔谚语的文化内涵[J], 2008(7):95.

[3] 窦建丽,浅谈维吾尔族谚语[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5(11):4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6页.

[5] 陈晓姿.试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4(3):31.

[6]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44,177.

[7] http://baike.so.com/doc/2164311-2290202.html

猜你喜欢
维吾尔谚语维吾尔族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说说谚语
维吾尔医治疗卵巢囊肿40例
维吾尔医综合治疗60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维吾尔医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临床总结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谚语趣画(一)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