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阅读谈起阅读中思维能力的提升

2018-02-22 23:42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想象阅读教学

王 捷 张 影

(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 河南 商丘 476000)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文科学本身是和思维密切联系的,这就为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咋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情况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中培养、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长学生的智力,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思维能力作为智力的核心,它是由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和想象等为主要内容的,它需要而且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加以培养。因此,在语文的课堂阅读中,应有意识的坚持训练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以课本为主,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和严密课本中每篇文章实际上都贯穿着作者的思维,即文章的思路。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去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行文者思维的流畅和深入,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二)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各有其存在的独立性,但也有内部统一的运作机制,因为它们都以思维活动为核心,思维活动伴随着这四种活动的始终,且这四种能力都受到思维能力的制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可能达到较高水平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思维能力二者应当是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双向过程。

(三)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理解阅读内容的一种心理活动,它能使阅读由现象进入本质,从而达到一定的深度。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当然也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发现带着兴趣和热情进入学习的学生比那些没有兴趣和热情的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更快。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了,对待阅读就不是敷衍塞责的态度,他就会认真地去阅读文章,读通了、读透了,对文章的把握就会准确些、透彻些,思维的效果就会好些。

一、创设平等的教学氛围,活跃学生思维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并熟记于心,考试考到则欣喜若狂,若题目灵活或考课外阅读文段则愁眉苦脸,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理解性阅读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和阅读分析时间不够,严重抑制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只注重讲解,很容易蜕变为灌输式教学,使学生缺乏主动性,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并且繁琐的内容分析,让学生死记硬背。我认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接受,更是在于创造,如果只注重语言文字外在形式的讲解,习惯于解剖教材,图解概念,人为地将一篇美文搞得支离破碎,这样就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消极的阅读心态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被无情地熄灭了,思维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遏制。

阅读教学中不搞教师一言堂,不以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领悟,敢于发表不同于老师或教参的意见。如果学生仅仅是对前面既有的知识的简单重复,只当教师的录音机或笔记本,那又何谓学生独立思维的训练,如何能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说,质疑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问题一经提出,教师不要急于判定是非或给出答案,还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集中解决,能解决的找到便捷的方法,圆满的答案,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其实,质疑的思维比结论本身更重要,它使学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二、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扩散性的发展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想象是创作行为之本,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标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度体现。文学的空白效应与绘画的虚笔、建筑的截景、书法的笔断意连、摄影对空白一样。留有空白的语言比不留空白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籍于此,在学习文学作品中,教师就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某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事未完处推究未完之事,或在行为未全之处想象未全之行,或在语未尽处感受未尽之语,或在意为穷时揣测未穷之思想,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以达到对作品更深入的体察和领悟。

在论文教学中,则可以充分发挥联想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同一论点去寻找不同的论据,用当今社会中的例子去更换文中的事实;也可以让学生就课文中材料,变换思维的角度,去提炼不同的论点或阐述不同的道理。若能注意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多向性和扩散性必能得到很大发展。

三、交给学生比较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不同文体的比较鉴别,同一问题的求异同,同一内容的多种文体的求异同都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而活跃的思维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比较说明文和记叙文的描写、比喻等手法,既能了解在不同文体中这些手法的作用,又能让学生明白描述性说明文的特点。一个单元中几篇课文的比较鉴别,既能从中把握住单元教学的重点,明确能力训练的共性,又能掌握各篇课文在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同样内容的课文比较,也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梳理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思维求同求异的敏捷性。

总之,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注意用多种方法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思维,注意积极引导,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其思而有序,思而有法,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必将得到较快的发展,对整个语文学习将起到推动作用,对学生能成为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高素质人才,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 王毅.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9(36).

[2] 张忠.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6).

[3] 杨君.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8).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想象阅读教学
快乐的想象
培养思维能力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培养思维能力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