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地方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建构

2018-02-23 12:07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材课程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的重要实验区域,北京市多年来通过市、区两级合作的运行机制,着力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组织开展专项研究、专题引领、评选推优等多形式、多途径的活动,北京市地方课程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8年7月,北京市地方课程教材通过初审的近170项,其中通过审定的近30项。

随着社会形势的飞速发展,市、区两级的地方课程从管理到实施都有待于进一步梳理、修订、完善,需要将区域课程资源进行适当整合、优化,设计总体的市级地方课程发展规划,形成有特色的中小学地方课程体系,以明确发展方向,规范课程实施行为。地方课程建设的工作重心由“量”转向“质”的提升、提炼,正向精品化方向迈进。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的规划建设,应充分体现首都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反映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服务。

一、加强地方课程规划是形势亟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化供给侧改革,整合区域现有社会课程资源,真正为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助力。地方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可以发挥国家课程无法实现的某些价值。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需要。当前,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已进入“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实验,提升首都基础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建立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需要适时作出市级层面的宏观规划,明确推进步骤。

2.解决三级课程内容与管理机制等问题的需要。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部分问题,主要有:地方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合理的规划,课程本身存在某些缺陷,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监管不到位。从市、区两级地方课程规划和完善相应监管制度的现实需要出发,建立一套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模式,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已提上日程。

3.实现特色基础教育的需要。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依据北京市的课程资源、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和需要,充分发挥北京地方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形成更为丰富和有教育价值的北京市级地方课程体系,充分体现首都“人文、科技、绿色”的课程理念与特点。

4.课程建设长远发展的需要。目前,现有的地方课程教材门类过多,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较为突出,花费了大量成本开发出来的部分地方课程并没有得到高效利用,未能真正实现地方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价值。因此,亟需对现有地方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形成一定阶段内的宏观规划框架,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发、管理,建设地方课程精品。

二、地方课程规划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和开发地方丰富的课程资源,遵循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因地制宜地设置课程门类、教学内容,构建科学、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

2.选择性原则。突出地方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丰富地方课程的门类,课程设置、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学校根据需要和学生的兴趣选择课程,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

3.实践性原则。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地方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突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性原则。强调在课程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更新育人目标的必然性及其重要价值,统筹规划与目标、主题、过程的生成性相结合,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相应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动态化发展。

5.开放性原则。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特大城市在全球网络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地方课程建设顺应国际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以世界城市为坐标定位,立足区域特色,引进国际优质课程资源,体现开放的课程意识。

三、地方课程建设的目标

1.优化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市级地方课程以人文、科技、绿色教育为主线整合开发,形成整体的、协调的、开放的课程体系;区地方课程要加强课程与地方社会的联系,以关注地域特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线,提高地方课程的适应性、实效性,促进课程改革与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

2.建设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市级地方课程要结合首都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金融管理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正在形成的国家创新中心这一特点,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展示和弘扬古都的历史文化内涵,培育民族精神。

3.开发体现国际视野的地方课程。市级地方课程要结合“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长远目标,大力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开放意识、国际交往与竞争能力的青少年,培养积极、平和、理性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高品质思维能力。以宽广、开放、平等的心态主动、自觉地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公正客观地对待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四、市级地方课程的分类

在国家课程的框架下做好市级地方课程的统筹规划,根据首都的社会发展战略、北京市区域课程资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市级地方课程体系由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个大类构成,包括历史、文化、科技、生态、农业、金融商贸、生命教育、美育、国际理解等课程。

1.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人文精神的养成一般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是生命个体内在生长、文化化成、知行统一的过程。青少年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其品德、健康、文化水平和科学素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加强贯穿于青少年思维与言行中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诸方面的教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2.科技教育。传播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是大力推行科技教育的宗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科技课程全面引导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倡导和鼓励青少年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小发明、小论文、科技创意等创新性实践活动。科技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活动基本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科学道德和科学行为,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习惯,树立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科技教育可以促使青少年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激发对社会的责任感。科技教育有助于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

3.绿色教育。绿色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天人合一、和谐均衡、个性张扬、心理健康、主体意识、寓教于乐、开放整合、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包含着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知和保护生活环境的质量和优化。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课程等有关环境的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基础课。通过环境熏陶、学科渗透、社会实践、道德践行等途径展开,以环境教育与绿色教学、班团活动、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绿色行动能力。绿色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实施绿色教育的过程中,把绿色管理作为主渠道,把构建绿色课堂作为突破口,处处营造自然、和谐、民主的氛围,努力达到育人的目的。绿色教育应突出时代性、发展性,传承文明、教书育人,把学习的主动权、发展权还给学生,真正使教育达到健康、无污染的境界。

五、问题与举措

目前,北京市各区层面开发的地方课程大致可分为四类:区情教育、主题教育、学科拓展与延伸、劳动与信息技术,以区情教育数量居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各区之间的发展状况不平衡。各区地方课程的开发情况不同,多的区达到十几门,少的仅一两门。虽然不能单纯以区级地方教材的数量作为衡量地方课程建设工作的评价标准,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地方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在地方课程建设中,应严格依据课程规划,改变地方课程教材研发变相成为主管领导的政绩面子工程,杜绝地方课程教材研发因个别领导人事变动而烂尾的不正常现象。

2.经费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区之间特别是城郊之间区域经济实力存在不小的差距,专项研发经费的巨大反差在地方课程教材研发过程中表现出相当的影响力。地方教材的编写经费大多由承担编写任务的单位甚至是编者个人来解决,更有部分区编写人员几乎得不到来自上级部门的经费支持。这既影响到编写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也必然影响到研发出的课程教材的质量和水平。

3.课程意识和课程理论素养不足。对地方课程和教材属性、对地方课程育人价值的模糊认识,把开设地方课程、编写地方教材单纯看作贯彻上级行政指令的行为,从辖区现有课程资源出发,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区在地方课程规划和地方课程编制方面的薄弱和疲软,限制了地方课程教材开发的能力和水平。

4.区级地方教材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近几年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审查情况看,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适用年级、教学可操作性、趣味性、科学性、内容密度、研讨探究、行文规范、表述严谨、数据更新、语言风格、知识结构、版式设计、印刷装帧和后续修订等方面,这些工作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些共性问题,建议编制与相应地方课程配套的教学指导用书、学生学习活动单等辅助材料。

要改变目前存在的部分现实问题,提升地方课程实施质量、地方教材编写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完善课程教材管理机制。加强对进入实验阶段地方教材的后续跟踪和评价管理工作,建立地方教材优胜劣汰的机制。依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和《普通中小学地方教材编写审定管理办法》启动地方课程教材立项、初审等工作。而下一阶段地方教材审查工作的重心应由“量”转向“质”,提高准入门槛,聘请业务精湛、责任心重、年富力强的地方教材审查专家,严把教材质量关。

2.加强业务指导引领。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各区提供专业指导支持力度,协助区培养地方课程研发团队,提高课程研发人员的课程理论素养、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地方课程教材开发的能力,以弥补各区在课程理论及地方教材开发经验方面的欠缺,改变个别区地方教材开发表现出的“单兵作战”现象。

3.强化课程计划的法律意识。社会上有些机构、知名人士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为名,不断提议在中小学增加多种专题教育,随意要求将某些专题教育列入课程表、进入课堂,客观上这些必然会挤占经过批准列入计划的课程课时。课程计划是国家规定中小学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文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只能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方案并结合地区实际制定,未经市教委审查批准任何课程内容不得进入中小学校。

综上所述,要提升地方课程实施质量,就应注重地方课程教材开发与国家课程配合补充方面的深度协调,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三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关系、角色、功能定位,突出地方特色;把好地方教材审查关,加强政策宣传,切实提高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校长对地方课程建设的认识与重视;转变社会上传统的分数观,树立新的课程观念,推动课程改革的步伐健康、良性迈进。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教材课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教材精读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