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学思考

2018-02-23 12:07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课

思想政治学科的本质是一门德育课程,客观上要求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收获。在一些不正确观念的影响下,有些老师在备课上止步于识记、理解,缺少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要求;在重大理论观点的解读上,缺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次的挖掘和升华;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获取上,缺少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探究过程。一句话,政治课堂没有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把政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德育课程。

一、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统领备课,走好优质课堂的第一步

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注重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教育服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就明确了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定位——以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和追求,并以这一目标统领整个教育教学活动。

目前,就部分教师的备课来看,有两种情况:一是只有知识和能力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标缺失;二是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标,但往往因为没有从课程的实际出发,结果是缺乏实效。

例如,某位高中政治老师预设的《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的教学目标:(1)识记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2)理解我国公民正确的行使监督权利的要求。(3)理解我国公民正确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本案例中,教案有知识和能力目标及要求,但没有设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标。如果本身都没有预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标,何谈行动,更不要说结果。追索其中的原因,也许是教师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标的认识不足,也有可能是对分数的追求制约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地位。

又如,某初中政治教师编写的《知耻近乎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改过自新、对他人和社会履行应尽义务的态度。(2)帮助学生树立在个人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3)增强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把个人的荣辱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结合起来,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伟大理想。案例中“三维目标”表述完整,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呈现“大”且“空”的特点,缺乏达成度,这样宏大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这种目标“有”等于“无”。如果将这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调整为“有知耻意识和观念,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做到知错即改”。那就比较恰当。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基础,知识能力目标是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是课程的目的,它对其他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去统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只有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标的课才是真正的政治课,而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进步,有利于全面落实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特有的立德树人功能。

二、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解读重大理论观点,放大原理的教育教学价值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重大理论观点的解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质量,而不少教师对重大理论观点的教学处理和解读处于较低层次。如有的教师仅让学生划重点然后记忆,有的教师用就事论事的方式进行粗浅解读,还有个别教师对教材中的重大理论观点视而不见。其实,重大理论不是编者提高教材的理论层次的标志物,不是让学生背诵的,而是让学生理解、接受和外化的,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参悟原理背后的伟大力量。政治课要引领学生体悟原理内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魅力,升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境界。

例如,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一原理的解读,不少教师仅强调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实,对这一原理的解读,我们可以延伸:要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就要我们尊重规律、尊重自然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要珍惜我们的物质生活资料,不浪费人们的劳动成果,敬畏劳动人民的劳动,尊重家长的不同职业,特别是社会上所谓的许多人不愿从事的行业。

又如,我听到有位教师是这样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原理的:在座的同学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上有爹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旁边有伯伯、叔叔、姑姑、舅舅,一大帮亲戚、家人围绕你一个人,你高兴大家才高兴,你就是他们的太阳,你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人,因此,你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然,这样的表达究竟如何,在此不作过多评论,但就这一原理只讲到此是不够的。这位老师的解读,强调了学生的个人中心,契合了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的内在想法和要求。但是,我们还必须要向学生讲清楚,一个人作为社会关系网络的一个结点,不仅要强调个人,也要强调服从社会整体对个体的要求。从社会舆论、道德常理到法律、法规,从家庭到学校,要有一个大局意识和服从观点,要按规律、规则办事,遵循社会主流道德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好公民。

总之,如果重大理论不能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上发挥其特有价值,就谈不上用正确的理论观点引领特定的学习对象。从核心素养的视角看,重大理论多涉及学生的政治认同与理性精神,在这些方面不解决,学生的公共参与、法治意识就没法落到实处。没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价值性升华,就不能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精神和特殊价值之所在。因此,无论教材的理论如何识记和理解,其中不能放弃的一根红线就是教学内容特别是重大原理内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性。这客观上要求教师要备好课,认真解读重大理论,吃透其精神实质,提升课堂的内涵和价值,引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三、强化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自我反思和探究,积极回应学生的关切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在的有效生成的方法要求应该是“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结论和启示”这样的自主学习程序。以核心素养建设为重点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活动,要求把政治课打造成“活动型”课程。其实,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反思与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真实成长的情况。只有依托于这一过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结果。因此,必须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通过道德学习即学生的感悟和实践才能渐进形成,其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是情感体验,二是道德实践。

情感体验方法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并利用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亲历和感悟,在体验中深化,在感悟中升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促进其优秀思想品德的内化和发展。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突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探究,积极回应学生的关切,提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例。课前先组织问卷调查,内容有以下几部分:学生零用钱的来源、数量、用途、家庭收入等,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探究学生群体高消费的原因,二是分析学生目前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通过这一调查活动,在承认学生原有消费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去自我反思、自我发现、自我提高,教学效果是好的。

又如,讲“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原理,我们利用课前的周末,组织学生调查,主题是“印象·我身边的共产党员”,让学生调查他们身边的共产党员,可以是家人,也可以是亲朋好友,也可以是其他熟悉的人,谈谈学生对他们的第一印象。要求在课前成文,课上交流。在上课交流时,有九位学生参与交流。六位说的是平凡的共产党员事例,两位的事迹有点“高大上”,一位谈到了腐败。真实的事件、正确的思维助力正确结论的生成,呼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态成长,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政治课的最重要功能,而政治认同的产生与课堂的信服力密不可分,真实可靠的信息、积极回应学生的关切,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识记和理解,更有助于提高政治课程的信服力,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良性生成和发展。

猜你喜欢
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课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智能化的“世界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世界观—雕塑遗产》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人生观(一)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