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2018-02-23 12:07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化作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小学数学教育的导向是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效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精心设计生活化的趣味作业,积极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方法,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方法去观察、分析事物,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价值观,这也是体现数学价值性的有效方式。

例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曾与学生创建如下对话:

师:同学们,小明今天过生日,我们一起帮他把蛋糕分给好朋友,好不好?

生:好。

(教师课件出示一个蛋糕和2个小朋友)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多少呢?

生:一人一半。

师:一半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考察学习中,考察团一行先后来到长治市武乡八路军纪念馆和平顺县,进行重温入党誓词,并听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老人上党课,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结合此行考察重点,考察团还对长治市几个乡、县的种植、养殖合作社、集体经济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运营管理、农村“两委”建设、民主管理、村委会民主监督等典型经验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对长治市城区相关社区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了解。

生:不能。

师:那么,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分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日蛋糕,怎样分才能分得一样多?这样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初步认识分数。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问:“同学们经常喝牛奶,有没有留意牛奶盒上标有 ‘脂肪≥3.1%,蛋白质≥2.9%……’这些内容?你们知道3.1%,2.9%等表示什么意思吗?”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发展。这一课的设计抓住了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学生常喝的牛奶来体现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轻松地明白百分数的产生、意义和作用,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去,真正感悟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二、有效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可以将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自我发展过程。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

例如“节约用水”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节约用水”这节综合实践课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调查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浪费水的现象,亲自收集漏水水龙头在一定时间内浪费水的数据,使学生经历走进生活、收集材料、整理信息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笔者先组织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的水价、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和校内漏水水龙头的数量。然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①一个漏水的水龙头一天会浪费多少水?②按照这样的漏水速度,这个漏水的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够你家用多久?③如果学校里的每个漏水水龙头都按这个速度漏水,那么计算一下学校每月需要多支付多少水费。最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结果并谈谈感受,体会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

再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笔者先让学生数出11根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摆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1根?

生1:一根一根地摆;

生2:左边摆1根,右边摆10根;

生3:左边摆5个2根,右边摆1根;

生4:左边摆5根,中间摆5根,右边摆1根;

生5:左边摆10根,右边摆1根;

……

再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引导归纳出这几种摆法的实质都是先摆10根,为了更清楚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捆成一捆,表示一个“十”,由此“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的概念初步进入学生的头脑。学生在摆11—20中的每个数时,就很自然地拿出一捆再加上几根,从而突破了“10个一就是一个十”的难点。这样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或事例作为实践活动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精心设计生活化的趣味作业

新课程理念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巨大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有积极性,就能有强烈的学习需求,就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作业内容是否新鲜、有趣,很大程度上就能吸引学生对作业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多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笔者通过趣味童话故事《猪八戒分西瓜》设计了下面的题目:

猪八戒、孙悟空、沙僧三人跟随师傅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很辛苦。这天,师徒四人一路奔波,口干舌燥,恰巧路过一片西瓜地,贪吃的猪八戒就想去摘个西瓜解渴,可是师傅不让。调皮的孙悟空也想吃,就趁师傅不注意时用了分身术悄悄地去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师傅看了没办法,生气地说:“出家人怎能随随便便就偷吃别人的东西,师傅我不吃。”猪八戒、孙悟空一听,可高兴啦,争着吵着互不相让,都想吃最大的那一块。他俩吵呀吵,猪八戒说:“我的肚子最大,我应该吃最大的那一块。”孙悟空不甘示弱:“西瓜是我偷回来的,最大的那块应该给我吃。”唐僧被吵得心烦,就想教训一下这两个贪吃的徒弟,说:“我来主持公道吧,我把西瓜分成三块:一块是它的1/2、一块是它的1/3、一块是它的1/6,想吃最大的一块就自己选吧!”别看贪吃的猪八戒平时做事慢慢腾腾,可这会却机灵得很,“哈哈,我先选,我先选,6最大,我选1/6的那一块。”孙猴子听了也忙说“1/3的那一块得让我吃。”善良的沙和尚见两个师弟都抢着吃最大的那块,就对师傅说:“师傅,大的让师兄吃,我吃剩下的那块就行啦。”师傅听了很高兴,咔嚓咔嚓两下就把西瓜切好了,猪八戒、孙悟空一看可傻眼啦,闹了半天原来最大的是1/2那一块,沙师弟白捡了个便宜。师傅语重心长地说:“阿弥陀佛,善有善报!做事不动脑子可是不行的。”

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这样的作业形式活泼、趣味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学生觉得兴味盎然。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设计作业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富有激情。

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做作业的“机器”,而应是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教师只有正确地理解作业的价值,更新教育观念,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具有生活化的趣味作业,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本回归”。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切实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生活化作业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