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间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

2018-02-24 04:08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秧歌表演者民间

杨 静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其中秧歌舞蹈在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凭借其独有的魅力,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审美的变化,现代人们的审美意识正趋于多元化,对美和认识和追求发生了很大改变,民间秧歌面对这一现象,只有敏锐洞察现代审美意识,在不改变秧歌舞蹈本质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才能够满足现代人对秧歌舞蹈的视觉需求,让民间秧歌舞蹈在世界舞蹈文化舞台上立住脚跟。

一、秧歌舞蹈的舞蹈性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历程,不同时期的舞蹈以其特有的魅力传递了情感和思想,见证了社会的改革变化,记载了时代的兴起衰亡,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产。长久以来,汉族这个最大的群体创造了多种形式、多种内容、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民间秧歌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汉族舞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消失在我国文化舞台上,但是民间秧歌凭借其朴实、健美、欢快等特点一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追捧。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和追求,彰显汉族的自娱性和表演性,尽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文化艺术的变化和发展,与审美的变化与发展密切相关。例如,秧歌舞蹈道具上的图案,舞蹈内容中的祭祀场景、舞蹈动作的特点等,均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具有鲜明的历史气息。所以,研究秧歌舞蹈要在基于它的表演形式前提下,深入挖掘秧歌舞蹈的内容和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够借助秧歌舞蹈,更好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对精神文化有了更深层的追求,审美品位和能力逐步提升,加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扭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很多人不再相信迷信色彩,这些变化导致人们对秧歌舞蹈的需求和审美眼光发生了很大变化,将关注力放在了秧歌舞蹈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内涵。这就要求秧歌舞蹈具备更强的舞蹈性,能够在完成优美动作、表演故事的同时,充分传递出舞蹈实质内容和丰富情感,在舞蹈的过程中实现观众和演员的情感共鸣,给秧歌舞蹈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人们能够享受这场视觉、听觉、心灵的文化盛宴。

二、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秧歌

(一)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具有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承载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被人们称之为“接地气的舞蹈”,以幽默和热情的特点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是我国东北“热门”的民间舞蹈形式。从风格上来看,东北秧歌幽默中又带有文静,泼辣火爆中又带有绵绵柔情,舞蹈动作俊俏欢快、刚柔并济。表演者在舞蹈过程中身体要保持前倾状态,踢抬有力的出脚,快而扎实的收回,将手绢花翻转和膝部的规律性动作完美结合,呈现出具有东北秧歌特色的舞蹈体态律动,追溯东北秧歌的表演历史,其体态特征与我国古代踩高跷表演动作和技艺有一定联系。

1.大鼓秧歌。大鼓秧歌是东北秧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东北辽宁省特别是辽南地区流传甚广,具有大量的民间艺人和秧歌爱好者。大鼓秧歌的高跷技巧和扭法独具特色,使用的木制高跷腿高达一尺六寸左右,表演者踩着高跷娴熟的完成各种动作。在传统节日期间,大鼓秧歌表演者和爱好者常常自发组织秧歌会,沿街表演或者到当地庙会等地表演,有祭祀求雨等意。

2.三场舞。东北秧歌的三场舞内容以爱情为主,讲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历程。在小镲、大钹、大鼓、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通过第一场秧歌表演传递年轻女孩对自己情郎的思念之情,观众可以在舞蹈动作和内容中看到女孩梳洗打扮的场景,感受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在第二场,女孩和情郎终于相见,一起合舞,通过抢手绢、放风筝、抢扇子等方式和故事情节传达二人之间的浓浓爱意,在“逗趣”和“扭”中表达舞蹈内涵;第三场中,情郎追着女孩跑,在跑圆场过程中,通过“滚笼”“翻身”“扭胯”等舞蹈动作,让观众感受到二人欢快愉悦的情绪。

3.地秧歌。东北秧歌中,地秧歌又被称为“地蹦子”,因为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不用踩高跷。这一秧歌形式广泛流传于沈阳、辽阳、抚顺地区,表演人数在18-50人之间,常见表演人数为36人。在表演中有精彩的队形变化、多种舞蹈小场、丰富的小戏,表演者通过“对歌”与“唱喜歌”的方式将舞蹈内容和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二)陕西秧歌

陕西秧歌流传于我国西部宽广辽阔的黄土高原上,陕西秧歌具有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特点。人们在听到黄土高原的秧歌舞蹈后,会不自觉地想到这样一幅场景:一群精神抖擞的汉族汉子们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踩着飞扬的黄土,用生命和激情在舞蹈,在锣鼓喧天的伴奏中,快乐的表演着,这也是陕西秧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1.陕北秧歌。陕北秧歌表演时表演者要打开双肩,昂首挺胸,保证小臂赋有韧性,大臂具有一定的“架劲儿”,大幅度的完成甩手动作,舞蹈时避免出现颠颤的感觉,要给人以步伐平稳、动作大方潇洒、刚健有力的视觉享受。情绪欢快地随着音乐节奏变换律动,灵巧自然的摇头抖肩。陕北秧歌广泛流传于陕北吴堡、清涧、米脂、绥德、佳县等地,逢年过节时,当地的百姓兴致勃勃的自发组成秧歌队,沿街挨家挨户的“闹秧歌”,意有“闹红火”的喜庆寓意。领头的表演者是秧歌舞蹈的指挥,他边唱边跳,挥舞着手中的伞,因此他也被称之为“伞头”,手中的伞传达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深意。

2.韩城秧歌。韩城秧歌是一种将舞蹈、说唱和民歌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也被称为“唱秧歌”,具有较强的戏剧特征,于2008年6月7日被纳入到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中。民间秧歌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大量的韩城秧歌优秀艺人,他们技艺高超,动作思维敏捷,不断创新将眉户、蒲剧、秦腔、南方秧歌小调等元素融入韩城秧歌舞蹈中,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风格独特的表演形式。韩城秧歌的道具服饰十分轻便简单,表演者根据旦角、丑角不同角色画眉贴鬓,涂脂抹粉,给人不同的形象外观,从早期的大锣、马锣、大镲这散见打击乐器伴奏,到现如今增加了小鼓、板鼓、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目前有些韩城秧歌中还加入了现代化的电声乐队伴奏,将创新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韩城秧歌的表演一般由2到3人来完成,通过小戏、人物演唱和表演故事来传递舞蹈情感,具有丰富的剧目,广泛的涉猎面以及多样化的题材。

三、秧歌舞蹈的审美变化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待事物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在审美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过去,人们受生活水平限制和传统观念影响,对于美的感受和追求较少,认为事物只要好看就代表着好,近年来,在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普及传播下,人们对美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追求,越来越多的需求美,传递美,这打开了民间秧歌舞蹈改革发展的大门,人们想要看到更有深意、更有舞蹈性的秧歌舞蹈,满足自己对美的向往和需求。

西方芭蕾舞的传入对民间秧歌舞蹈的审美追求带来了很大影响,比如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会高标准要求舞者的身体结构比例,要求表演时将手举到最高点,腿要最大限度伸展,优美的完成蹦脚面动作。民间秧歌舞蹈受其影响,将蹦脚面动作引入,作为加长线条的有效途径,使舞蹈动作线条更加优美延展,满足现代人对民间秧歌舞蹈的审美要求。

四、秧歌舞蹈特定的风格

民间秧歌舞蹈有其自己自身风格,一旦失去了其独特性的风格,将无法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能再称之为秧歌舞蹈了。在发展过程中,秧歌舞蹈既要保证其精华和独特风格,也不能一味守旧脱离时代发展趋势,那将会失去观众的喜爱和追捧,无法发挥出秧歌舞蹈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随着时代变化,民间秧歌舞蹈的编导者立足于秧歌舞蹈本身,积极创新改进,在确保其主体风格不变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增加新元素,让观众有新颖的观看感受,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编创者在现代意识的指导下,为了提升秧歌舞蹈效果,改进了舞蹈动作的重复性和单一性,表演者不用在按照传统秧歌舞蹈的经验和要求多变重复一个动作元素,而是在将一个动作完成一次或者重复两次后接着完成新的舞蹈动作。编创者利用改变基本动作的幅度、力度、向度等,使一个舞蹈元素演变成为多个动作,让秧歌舞蹈动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内在逻辑发展,让观众不能在“可预期性”的美学原则下事先知道表演者接下来的动作变化,时刻保持期待和新鲜感,体会到秧歌舞蹈变幻莫测的新奇动作。

五、秧歌舞蹈动作幅度加大

民间秧歌舞蹈的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也体现在加大舞蹈动作幅度上。编创者为了增强秧歌舞蹈的张力和表现力,更好地满足观众审美要求,适应现代表演者的意境追求与内心体验,结合表演内容加大了动作幅度。新时期背景下,现代编创者将传统秧歌舞蹈素材作为改革创新的基础,在保证舞蹈动作的原汁原味前提下,使其具有更强的舞蹈特性,可以更好地彰显出艺术性,呈现出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舞蹈形式。

以《扇妞》秧歌舞蹈作品为例,在表演中表演者通过移动脚底重心,在保持动作稳定前提下,改变了原本动作的要求规范,最大限度将动作幅度拉大,借助大幅度动作来传递现代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更好的承载表演者浓烈的情感,构建深层次的意境,迸发出舞蹈内容中巨大冲力的生命之流,给观众更加震撼的感受。这一改变是编创者借鉴西方舞蹈加强对“重心移动”以及“重心”讲究实现的,充分地将中国传统秧歌舞蹈和西方现代舞元素结合在一起,突破了原有的舞蹈模式和规范,象征着秧歌舞蹈向现代化审美意识的发展趋势。

六、秧歌舞蹈节奏的变化

新时期,我国秧歌舞蹈的现代性审美意识还体现在舞蹈节奏的变化上。舞蹈节奏的运用,不能只是停留在节拍上,而是要根据其时间性的概念,通过节奏变化来突出秧歌舞蹈作品深意。尤其在现代音乐发展中,节奏并没有具体的规律可遵循,而是结合实际情况和音乐内容由多种节奏类型排列共同组成,将具有时间差异的节奏类型这种不和谐状态经过排列组合达到和谐创新的新形态。这些都能够和谐共存,互相促进,携手发展。

以上文中提到的《扇妞》为例,《扇妞》是秧歌舞蹈中的“叛逆者”,不仅在动作上有很大突破传统的改变,在节奏安排上也是如此,实现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矛盾、和谐与统一存在。《扇妞》采用了民间小调、传统的音乐旋律和中国民乐,在保证了其音乐特色和原有规整性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动作节奏使原有的音乐节奏发生了变化,《扇妞》中有两个八拍为一乐句的节奏安排,在第一个八拍中,节奏没有规律可循,第二个八拍采用了很多与第一个八拍不同的处理形式来表演舞蹈动作,在这一创新中观众可以体会到秧歌舞蹈作品对切分和空拍的巧妙应用,也提升了表演者舞蹈动作变化的不可预见性,增强了作品的变幻莫测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民间秧歌舞蹈与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介质。在时代发展中,民间秧歌不能一味地封闭和隔离,抗拒外来文化和现代审美意识的影响,不与世界文化接轨交流,这只会让宝贵的民间秧歌舞蹈渐渐走出现代人们的世界。民间秧歌舞蹈要紧跟社会变化,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在保留特色和主体精华前提下,积极创新改进,与新思想和异域文化更好的交流沟通,这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猜你喜欢
秧歌表演者民间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富平村里唱秧歌
妙猜两数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