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贯穿国学教育的研究

2018-02-24 11:19杨肆叁
新课程(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名言国学课题

杨肆叁

(甘肃省靖远县第三中学,甘肃 白银)

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为高校选拔社会需要的各类型人才作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培养。作为老师,给学生只讲授自然科学知识而不关心他们的思想显然是不对的,因此,要在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讲授一定的能塑造一个人完美人格的思想知识,这是每一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很优秀和很丰富的思想知识,所以在高中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适时择机给学生贯穿讲解一定的国学知识。

一、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化这一现象。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构建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以人为本的观点,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正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观点内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发展理论和道路理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些自信的论述,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我们作为中国人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传承优秀文化就应该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抓起。在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产能过剩,急需扩大出口市场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发展经济互惠互利,人类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仅使人联想到传统文化中对大同社会的描述,也使我们联想到传统文化中“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些《弟子规》中的内容。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全国人民对党的拥护也前所未有的高涨。现在我们要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说明我们是真心实意传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基础教育入手抓起,从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开始传承国学知识。

因此,在目前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名基层基础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应当以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去弘扬国学。依照教育部针对完善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及其精神进行解读,把经典文选的诵读、古代汉语的学习、心性修为的养成、道德情志的熏陶融为一体,在高中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习一定的国学思想知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及责任感的君子人格。

二、课题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

国学知识是指近代西方科技知识传入我国之前中国人固有的知识体系,它是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包括中国人传统的哲学和政治学知识体系、书法绘画美术知识体系、医疗治病的传统中医养生知识体系、总结兴亡更替的历史学知识体系、传统古典建筑学知识体系、古典诗词散文的文学知识体系、总结战争经验的古典兵法知识体系,等等。我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创造了令整个世界瞩目的古代灿烂中华文明,至今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化及政治贡献巨大的历史人物,好多都是精通国学知识的大家,比如唐宋八大家,为中国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做出巨大贡献的康熙皇帝,乃至对古代国学知识集大成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是饱读诗书,精通国学,并且可以说他们每一个都是国学大家。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适时地回首过去,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给中学生讲解一定的国学知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整个世界的和平作贡献。

三、课题研究过程中国学知识讲解实例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天天和学生打交道,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我有一次碰见一名身强力壮的家在城区的男同学欺负来自乡下的身材矮小的住校的男同学。作为老师,我批评了那位男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讲了他们的对错,并且给全班同学讲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同时讲了《弟子规》中“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道理,让学生做到不歧视他人。当老师,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我们经常会碰见有一部分学生作业字迹潦草,匆匆忙忙写完,好似完任务一般,他们也不管自己做得对错。我将这些人的作业挑出来,上课前利用极短的时间给他们讲了孔子的名言“执事敬”。也就是对待一件事,就要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去做!通过这件事情,大家做作业的态度端正了很多,甚至同学之间也会互相讲“执事敬”的道理。还有班里一位同学意志消沉,乱抱怨,抱怨自己进不了好的学校,抱怨自己进不了好班级,抱怨自己的父母无能,不能给自己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抱怨老师对他不好、太苛刻,老师见他这样的言行,择机对他进行了单独教育,讲了孔子的名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也就是明白人找原因从自身找,糊涂人找原因从别人身上找!并且将这个道理讲给全班同学。班里有一位从乡下来的住校女生,学习特别刻苦,有时候学到很晚,结果第二天显得很累。作为老师,很喜欢这样刻苦学习的同学,但也为她担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讲了“中庸”的原理。所谓“中”,就是最中间,也就是做事恰到好处的意思,所谓“庸”,就是平常的意思,也就是经常、常常的意思,所谓“中庸”,就是经常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的意思。做得不到不对,做得太过头也不对!并且让这个女同学同一个宿舍的好朋友时时刻刻用中庸提醒她,不要学习熬夜太过头。班里同学也动不动互相讲“中庸”的原理。由于我的名字有点特殊,有的同学爱喊老师的名字。有一次我从教学楼下经过,从二楼的窗户传出学生在叫我的名字!我在开班会的时候给同学讲了荀子名言“人无礼不立”,也就是人没有礼貌,在社会上站不住脚,如果一个年轻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下直呼上司名字,他还想在自己的单位有所作为?通过这件事,学生逐渐把“人无礼不立”的含义搞懂了,并且互相讲解其含义。再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会遇见同学骂仗的情况,碰见这样的情况,我给学生讲了荀子的名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千万注意不能用话语伤害别人。用语言伤害别人,可能导致友情中断,别人再也不理你!以上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国学知识的一些小事例,实际上讲解的内容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四、课题研究过程中国学知识讲解学习的方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以国学知识的讲解学习为载体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语文古文水平、文学修养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信心,进而提高了高中学生的思想境界,在校做一名好好学习的好学生,在家做一名孝顺听父母话的好儿女。在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小组成员发动语文组、历史组、政治组同仁一道给学生利用较短的课前或课中时间讲一条国学小知识。利用黑板左侧一小块地方,每日一语,每天早自习更换,写一条国学名言警句,让学生学习记忆。利用我们学校学习语文的周识记,每周印发的学习识记内容中贯穿国学知识。利用校广播站播放国学经典的诵读,加深对国学知识的理解传播。利用学校操场边的宣传栏,张贴国学知识宣传画报,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间隙学习国学知识。语文老师都很欢迎我们的课题研究,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进校时不怎么有礼貌的同学,在学习国学知识后更懂得感恩,在向老师问完题后会向老师深深地鞠躬致谢。在听懂老师的讲课后,下课时会不自觉地说:谢谢老师!作为老师都感觉到自己的劳动很高尚,也很欣慰。

五、课题研究的意义

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深感觉到我们打交道的学生是一个自然人,也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是一个没有长大成人的人。如果我们只给他们讲解书本上的自然科学知识,他们不会从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中学到道德、学到文化、学到礼仪。一个人长大后要进入社会,要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得和别人相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体系,全是讲和周围人怎样构建和谐关系的。所以说学习国学知识,其实是一个自然人完成长大成人的过程,也就是从文化上中国化的过程。当前的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提出要加大传统文化考核力度,增加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篇章考核,目的就是要坚持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力求找到一种模式和方法,在高中学生日常学习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中穿插学习中国古代国学知识,学习书法艺术,学习修身理论,学习圣人名言警句,帮助学生早日长大成人,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熟练应用国学知识。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大幅度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党中央提出了文化自信,国学在中国大地上进一步热了起来。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现有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中,贯穿一定的国学知识教育是可行的。教育部应当组织专家编写专门用于高中生的国学知识教材,并且设立一定的考核方法,将国学知识作为高中生的一门必修课,在全国推广。

猜你喜欢
名言国学课题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名言
名言趣画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