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2018-02-25 10:49陈柯宇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3期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人文精神

陈柯宇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如今,灾难新闻报道愈发受媒体的重视,因此,本文对在突发事件中媒体从业人员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进行了深入探讨。

1 人文关怀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1.1 人文关怀的兴起与含义

“人文关怀”这个词语来自于“人文主义”[1]。它主张恢复人的自然天性,回归本真,学会尊重、关怀社会中的所有人,并将人当作考察所有事物的核心价值取向,即,要从人出发,赞同人的价值、意义和主体性,包括对人的存在状况及历史境遇的关心,对人的尊严、价值及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寻[2]。

1.2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形式[3]

1.2.1 保证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在新闻媒体向企业形态转型的过程中,受众成为媒介产品的消费者,是主动获取信息、有差别的集合体,是新闻媒体服务的对象。因此,媒体的新闻报道应把自身的基点定位于保证和满足大众的知情权。灾难性事件通常会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所以,灾难新闻报道更要保证大众的知情权。

1.2.2 尊重报道对象,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记者、编辑在对灾难性事件进行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保持对等的位置。当被采访对象不愿意谈及相关话题时,应尊重被采访对象的意愿,不能强迫或者在不经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随意报道。同时,记者、编辑通过对灾难性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影响、发展趋势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分析,发人深省,启迪人们思考,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1.2.3 舆论监督的批判精神

大众传媒是公众表达意见的渠道,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运用新闻传播媒介,对偏离或背离社会正常运行规范的举动依法开展的媒介批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对弱者的爱护和怜悯,对社会公理、公平的维护,这是对社会民众的人文关怀的表现。

1.2.4 传者和受者共同享有媒介话语权

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受众可以自主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表达观点和看法,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从而得以与媒体分享媒介话语权,体现了对受众的人文关怀。

1.2.5 报道形式“以人为本”

一篇新闻报道的报道形式,如版面编排的形式或栏目编播的形式,都要让人获得阅读或视听的快感,即任何一篇报道都要“以人为本”,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

但在新闻实践中,仍然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情况,如何实现报道的人文关怀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 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实现

2.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形式,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表达了马克思倡导人性的解放,体现了他对理想化的人的生存状况的倡议,对人类命运和未来的关心。所以,灾难新闻报道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人文精神表达的是对人的关心,科学精神的内核是独立、客观、理性、建设,灾难新闻报道要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首先新闻报道要有科学精神,相对独立地开展新闻工作,要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要从全局出发,理性报道,要为建设一个和睦、协调的社会服务。在此基础上,要适度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实现对人的深度关怀。

2.2 对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

灾难发生后,作为记者不要为了自己的采访报道任务,或为了抢独家而不顾被采访对象的心理创伤、隐私,要学会用关怀、仁慈的眼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受访者,体现人性的真善美。

2.3 对受众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的受众是人民群众,所以,灾难新闻报道的新闻题材要有人民性,新闻要有接近性,要践行“三贴近”原则,报道要有多样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同时要顾及各个阶层的人的利益,实现对受众的人文关怀。

3 结语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凸显人文关怀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不仅有利于塑造媒体优良的形象,提升媒介公信力,也有利于媒体的进步,从而助力新闻业的发展;同时媒体社会功能的实现也得力于它的实现,有助于推动现代社会稳步前进。因此,人文关怀对灾难新闻报道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灾难新闻报道人文精神
雷击灾难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