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挖掘

2018-02-25 02:42陈道刚
新课程 2018年3期
关键词:美的教材素养

陈道刚

(重庆市大足区石马镇中心小学)

美是心灵的净化剂,是心灵鸡汤,是提升人的精神素养的养料。当一个人被美好的事物打动和陶醉以后,他会十分专注,他会忘掉一切,沉浸在美好的境界中,长期这样,人的境界和格调都会发生显著变化。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是十分敏感而好奇的,如果能用美好的事物吸引他、打动他,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对于美好事物进行感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塑造他们的品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什么是审美教育呢?美育,通常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在引导人们对于美进行感受、鉴赏时,在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美的活动时,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美的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操。可见,审美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离不开感性经验的积累,只有学生的感性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从量变到质变,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和境界才有质的升华。那么,怎样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首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是从浩若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大多文学作品是古今中外百读不厌的精品,它们把多姿多彩、极具美好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极高审美价值。比如李白诗中的浪漫与飘渺,王维诗中的空灵与灵性,苏轼诗词的豪放与旷达,李清照词中的细腻与深沉……诗人们诗词中创造的独特意境与丰富的情感世界相互交织,构成的极具魅力的世界连同诗人们独特的个性都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材料,学生在感知诗词的过程中,与诗人进行情感的交流,产生共鸣,达到忘我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美好的独特的世界。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教材中的审美因素,钻研教材,悟透教材,要让学生领会文中的美感,教师首先要领会文中的美感;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首先要与作者产生共鸣;要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教师的精神境界首先要得到升华……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位一体的结构是紧密联系的,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参与,审美价值都无法实现。因此,教师首先要成为美的发现者、美的欣赏者、美的挖掘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最终沉浸在美的环境与氛围之中。

第二,课堂教学中要实施好审美教育。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阵地,是三位一体教学的主阵地。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能使审美教育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呢?一是阅读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要让学生进入文章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朗读是基础,语文课的感知首先要有朗读的感知。当然,这种朗读可以是个性化的,只要能够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章,什么样的朗读没有统一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灵活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自己也要成为朗读者,还要善于发现优秀的朗读者,让声音的美与文章画面的美结合起来。二是教师的课堂要成为有情感的课堂。任何一篇优秀的文章,它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情感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古代现代的文章形式多种多样,文体不一,但不管哪种文体,最能打动读者的是情感因素。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入境入情,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入境是基础,入情是升华,是最终目的,情景交融才能有血有肉,情景交融才能震撼心灵,才能化为人的内心净化的力量。因此,教师在设计自己的课堂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情感因素,要充分体现情感因素,要实现情感因素的丰富性,实现情感潜移默化的迁移性。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总是充满生气、充满灵性的,总是情感深沉而真挚的,因为只有情感才能感染自己,才能打动别人。三是语文课堂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情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和主人。教师对课堂进行预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因素。审美也要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和主人。因此,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要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得到真正的体现。不能用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不能把自己的情感当成学生的情感,不能把自己的审美当成学生的审美。教师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为学生服务,要与学生平等交流,要让学生真正进入作者展现的情境中去。把握好“教材、学生、教师”三位一体的关系,让学生成为情感和审美主体,学生的审美方法才能养成,审美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审美个性才有魅力,学生的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净化。

语文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审美素养也是学生语文素养中最基本的素养之一。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建恒.本体论与新课标[J].语文教学之友,2011(1).

[2]宁俊芳.浅析语文教学设计的切入点[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4(2).

猜你喜欢
美的教材素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