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盘瑶婚俗调查

2018-02-25 07:43黎新世
青年时代 2018年36期
关键词:师公主人家请柬

黎新世

摘 要: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瑶族支系较多。都有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婚俗作为民族文化之一有着自身的民俗风貌,在不断沿袭、变迁。盘瑶是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的一支,其婚俗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就盘瑶婚俗——“嫁郎”作了一定的调查、小结。

关键词:盘瑶;嫁郎

本文以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研究基地为研究对象。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所辖的一个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处桂中东部的大瑶山,323国道过境。成立于1952年5月,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全县土地总面积251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20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0%。森林面积319.35万亩,森林覆盖率87.34%。耕地面积1.44万公顷。行政区划辖3镇8乡80个村民委(含街委),总人口14.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7万。有瑶、壮、苗、侗等少数民族11.45万人,瑶族占总人口的34.8%。人口自然增长率4.34‰。

瑶族中有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和坳瑶5个支系,是世界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和瑶族主要聚居县之一,瑶族文化、民俗风情保持得十分完整。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过:“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

地处大山深处的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奋斗村,坐落在县城西面四公里处。两面环山,中间一条较狭窄地带南北延伸。古老的建筑已不多见,只零星见到一些旧时瓦房。这个人口只有四十几户、两百多人的盘瑶小村庄,这天却呈现出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瑶民李传意将为瑶家女儿赵佳丽举办一场隆重的传统婚俗“嫁郎”,家族里将迎来一位新姑爷——来自柳州市的壮族小伙小樊。

上午,新郎小樊在亲朋好友护送下早早来到村口等候,女方家的接亲队伍敲锣打鼓前去迎接,这个壮族小伙今天即将“嫁给”自己的瑶家新娘。这是盘瑶独特的婚俗---“嫁郎”。

一、“嫁郎”---盘瑶独特的婚俗

“嫁郎”婚俗源于盘瑶早期对劳动力均衡分配的需求,在只生育女儿的瑶族家庭中,为保障农耕劳作生产可以顺利进行,往往会招郎入赘,把新郎娶到女方家中来,瑶族群众称为“嫁郎”。

新中国成立以前,盘瑶人是不与外族人通婚的,而且大多是包办婚姻,婚姻都是招郎入赘。尤其是只有独女的家庭,一定要招郎入赘。家中有几个子女的,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儿的,也是一定要招郎入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在盘瑶人与其他民族一样,婚姻自由。但是,“嫁郎”这种婚俗一直比较盛行。政府也在制定相关措施,传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

二、神秘的请柬

盘瑶人家有子女结婚喜事,会提前给亲戚朋友发请柬。这个请柬非常神秘:拿一张小红纸写上日期,并没有写明具体事由,因为,几乎全村人都知道哪家在办喜事,即使没接到请柬,也会参加的。除了师公、唢呐手、鼓手的请柬里面包一颗完整的槟榔外,其他请柬只包两小片槟榔。笔者采访了几位老人,他们也不知道这有什么具体含义。笔者大胆猜测:有可能是取槟榔的谐音“宾”、“郎”,有贵客之意,尊敬之意。

三、礼仪

(一)请师公

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后,双方就开始着手准备婚礼了。首先是请师公挑选良辰吉日。喜事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其中之一是把师公请到家里来(师公一般是世世代代祖传下来的),坐在堂屋神龛边,摆上用来祭祀的水果之类。师公嘴中念念有词。师公念叨的大多是主人家的列祖列宗的事迹以及对该喜事的祝福。师公基本上上本村人,而且是年长者,所以对本村情况比较熟悉。什么时候念,念多久,全由师公做主,主人家及其他人不去理会。

(二)迎师公

第二天早上,唢呐手、鼓手先到主人家来,然后,出门去迎接师公,把师公请到主人家堂屋来念叨。

(三)迎亲

当选好的良辰吉日一到,女方迎亲队伍把南方送亲队伍迎到女方大门外,家族长老为新郎换上盘瑶服饰,披上红布,吹鼓手则吹着唢呐,敲着锣鼓,在新郎和送亲队伍中一边吹奏着迎亲曲一边来回穿梭,称为“串新郎”。嫁郎和嫁女一样,整个接亲过程都会撑着一把新的红伞。

来到家门,主婚人给新郎端来一盆水,帮新郎洗脸洗手方能进屋拜堂。接着,锣鼓、唢呐、鞭炮齐响,在亲朋好友的见证和祝福下,新人正式拜堂成亲。至此,这位新姑爷才被瑶家人接受,正式成为这个家族里的一员。

(四)吃酒

盘瑶人热情好客,举办这样一件喜事,几乎会邀请所有亲戚朋友参加。几乎全村人参加。酒席是从第一天下午开始,根据主人家预订的客人多少,一般都是擺上几十桌,而且是流水席,客人到来后随时可以吃饭。送亲队伍一定在第三天早上吃过早餐后才可以回家。而一般亲戚朋友有的在第二天中午正餐后就可以回家了。当然,也有住下来到第三天早上吃早餐后才离开的。在吃酒过程中,亲戚朋友欢聚一起,开怀畅饮,天南地北,无所不谈;猜拳行令,好不热闹。

(五)婚礼服

结婚一定要穿盘瑶服装。盘瑶服装很讲究刺绣,服装上绣了很多图案,每种图案都有其不同的寓意。图案特别讲究有头有尾。新中国成立前,一般都是新娘自己刺绣制作婚礼服。后来,由于很多人不会刺绣了,也觉得麻烦,费时费力,不划算,婚礼服多是在外面买,但是,一定是精美的盘瑶婚礼服。

(六)“两边顶”

男子嫁到女家之后,仍然保持一家之主的地位,结婚后,如果男方家庭有困难,夫妇便一同回去,住上一段时间,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然后再回到女方家,这叫做“两边顶”。

(七)称呼

盘瑶没有外公外婆的称呼,只有阿公阿婆称呼。也就是说,对外公外婆也称阿公阿婆。

四、姓氏变化

盘瑶人对子女的姓氏看得很开朗,子女想跟父亲姓也可以,跟母亲姓也可以,甚至,可以随祖父祖母的姓氏。笔者采访到一赵氏老妪,她本是荔浦人,随母亲姓赵,而其父亲姓李。其丈夫姓赵。她生育五个孩子,第五个孩子叫李传意,就是延用母亲原来的姓氏。而李传意的女儿却叫赵佳丽,沿袭的奶奶的姓氏。

五、盘瑶婚俗的思考

1.封建的男尊女卑思想在盘瑶这里丝毫不存在,“嫁郎”充分体现了盘瑶男女平等的思想。忠孝美德在盘瑶地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盘瑶人对待儿子、女儿一样,不重男轻女;对待男女双方老人一样,都称呼阿公阿婆。可见,盘瑶人的思想观念非常先进,一视同仁,非常平等,非常和谐。

3.盘瑶相比于汉族人不招婿上门、“不生男孩不罢休”的执着,担心财产外流心理有着更为先进的观念。即使在搞计划生育的年代,盘瑶甚至不用去刷“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标语,根本不用进行男女平等的说教。

4.盘瑶婚俗不再局限于瑶族内部的通婚,不少汉族的男子也入赘到了瑶乡。这有益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益于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共建。

猜你喜欢
师公主人家请柬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好桶与破桶
秋天的请柬
非遗语境下南宁平话师公戏传承问题考辨
高等学府的直销请柬
壮族非遗“武鸣师公舞”的活态传承调研
春天,向青少年发出请柬
如此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