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论下文化负载词的口译研究

2018-02-25 07:43曹雅琴李延林
青年时代 2018年36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口译

曹雅琴 李延林

摘 要:一年一度的总理记者会是每年的焦点话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记者,其口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于中外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对译员来说文化负载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难关,本文以2018年总理记者会上的口译为文本,运用释意论分析了其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指出在处理该类词汇时,大多数情况下应摆脱语言外壳,适当进行转换,着重于含义的传达。

关键词:释意论;文化负载词;总理记者会;口译

口译是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记者会口译一般采取交替传译的方式将发言人的话语传递给听众。除了要保证口译的即时性、准确性,又因为外交用语具有政治敏感性的特点,译员在进行语言处理时需尤其谨慎细心,此外译员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且现场可能出遇到各种突发状况,灵活处理各种文化负载词汇也是每位译员的必备能力。

一、释意论概

释意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法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提出的翻译理论,其核心在于翻译时要脱离源语外壳,即翻译要注重语言所蕴含的意义,而非拘泥于语言形式,被语言所桎梏。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翻译过程中都包含了两个最基本的过程--源语输入与目的语输出,而释意论就是在这过程中插入了脱离语言外壳这一步骤。

口译作为一种语际交流活动,“达意”是其承担的最重要的任务,在和他人交流时,不难发现接受的是讲话者表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的具体表达形式,语言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同一个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传达的意思是不根据语言表达形式变化的,最后留在脑中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字词句这样的碎片信息,而是从整体上把握了讲话的意思。因此,口译时译员对一段讲话的记忆也并非建立在字词之上,而是基于对整段文字的内容的理解础上,翻译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承载的意思。因此“释意”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二、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与特征

语言根植于与文化并承载着文化。文化负载词是某种文化中含有其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翻译时,不审视文化因素,流于文字表面含义,则无法准确有效地传达源语,有碍跨文化交际。口译活动中的目的语受众,若接收的讯息无法在自身的文化中起到应有的共鸣,那翻译的目的很难说是达到了。

文化负载词按起源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如诗词歌赋,俗语,习语,成语及蕴含中国独有的文化名词等等,例如,红色在汉语中有吉祥、喜庆、幸福、斗志等含义,中国人对红色十分偏爱,比如古代以红色漆料粉刷宫殿,官吏着以红色为主的“朱衣”。当代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也依旧如初,一些重要的场合也倾向与用红色来装饰,比如过年时的大红灯笼,结婚时粘贴的红双喜,迎接贵宾时的红地毯等等,但是“红”在英语中却常与暴力愤怒,流血牺牲相连等贬义含义相关联,例如see red意指狂怒,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表示残杀统治,因此翻译时需将这层文化内涵考虑进去。二是源于当代的社会文化新词,如当代中国实行的各类政策制度,例如五险一金指的是失业、工伤、养老、生育五项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针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政策,针对于学生群体的“两免一补”政策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福利政策,在翻译过程中免不了要进行进一步解释才能让外国听者理解明白。又比如层出不穷的各类网络流行词汇,比如隐形贫困人口(即表面生活过得很富足,但实际经济低于平均收入,收入与消费不符的群体),炒房式刚需(无住房需求,盲目买进房产,间接造成房产市场价格虚高),反转式新闻(自媒体及社交网络出现信息不全面、虚假的情况,由于当代信息频繁更替,导致媒体报道以及公众态度不停反转),对于处理这类随着社会各类现象而衍生出来的新词热词,译员就得与时俱进,关注民生时事,及时更新各类词汇库,才能在翻译时泰然自若,灵活应对。

三、实例评析

例1::我们抓住转变政府职能的这个“牛鼻子”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was high on the agenda.

中国是一农业大国,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牛”一直以来是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的形象示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汉语中会有很多与其相关的成语俗语,例如将有大本领在小事上显露身手称之为牛刀小试,将人气势雄壮远大称之为壮气吞牛,将技能运用得得心应手成为目无全牛。牛虽然一直以温和老实的形象示人,但是作为动物,牛也是有野性的,而牛鼻子是其软肋,当牛野性发作,抓住鼻子就不会反抗,因此现在“牛鼻子”一词用来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者影响全局的关键。而英语中的牛鼻子并无对应隐喻含义,无法与“关键”联系起来,如若直接译成the nose of an ox,那么听者便会不知所云,所以译者抛弃了这一形象,直接了当的表明了说话者的意思。

例2:是伤筋动骨的改革。

We are making profound adjustments to governmentfunctions.

“伤筋动骨”出自《蝴蝶梦》:“打得来伤筋动骨,更疼似悬头刺股。原指身体收到了巨大的伤害,后比喻事物遭到重大伤害或作出重大调整改变。“筋”为韧带,“骨”即骨骼,英语中,筋骨受损与做出改变是没有联系的,与上述例1相同,强行把这两个形象译出,导致译语中形象与涵义脱节,只会使得译文难以理解明白,所以译员抛弃了英语中无法与“改变”相联系的“筋”“骨”两形象,将暗含的意思直接译出,便于听者理解。

例3: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Nothing is too small for us if it delivers concrete benefits to our people.

该典故出自清代经学家万斯达所著《周官辨非》,句子意为: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再微小也要積极去做。“丝”“发”含义相同,都喻指细微小事,是成语俗语中经常用到的形象,例如千钧一发,毫发丝粟(形容极其微小),丝发之功(形容功劳极小)等等,翻译时译出hair或者thread这一形象可能会阻碍理解,所以译者舍弃外壳,保留了含义。

例4: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万难不辞、万险不避。,

this government will rise up to all challenges and press against all odds.

说话者想表表达的意思是:遇到任何困难险阻都不会退缩,而是敢于迎面而上解决问题。汉语中有很多类似带有量词的表达,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百战不殆,百炼成钢,一目十行等等,但“三”、“十”、“百”这些量词并非真正代表某个具体的数字,如“士别三日”并不是指仅仅分开了三天,“百炼成钢‘也并非是只练了一百次,而是用“三”来强调分开时间之短,用“百”强调锤炼的数量次数之多,那么同理,上述例句中的“万”也是一个用来表示苦难挑战重重、数量很多这一概念,并不是指具体的数字所以译员在口译时,将“万”这一外壳脱掉,直接抽取其中心含义翻出。

例5:推出进综合执法,避免多个“大盖帽”去管小商贩。

...to slim down the bloated ranks of officials who deal with market entities on a daily basis and exercise unified law enforcement

“大盖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说法,本指士兵所佩戴的帽子,现在由于政府行政机关给执法人员配置大盖帽,而且这种趋势已蔓延指各类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团体,现在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式的思维:哪有违纪违规,那就有“大盖帽”,所以“大盖帽”一词现在是权力,强制力,武力以及执法人员的象征,这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手法,比如“黄发”和“垂髫”,分别借代指老人和小孩,诗句中常用“孤帆”指代船只,用“朱门”借代指富贵人家等等。因此,翻译时不能将“大盖帽”直接译成caps, 而是要掀掉这顶帽子,把暗涵在其之下的执法人员翻译出来才能说话的意思准确传达。

文化蕴于语言,处理文化负载词,不能只停留在语言表面,很多时候需要挣脱语言这层外壳的束缚,将其掩盖的意思表达出来,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翻译的质量,外事口译中译员肩负的责任更是重大。出彩的译文不仅能有效地传达说话者的意图,还有助于维护提高国家国际形象,反之,译文佶屈聱牙,不仅阻碍交流而且损害国家形象。

译员连接的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也包含了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由于语言不同以及文化差异,那么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也相应地会产生差别,这些差异对译员进行语言转换产生了一个个难关,这些难关都是译员们在平时的训练中需要不断加强训练的,作为一名合格且成功的译者要求译员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同时也要深入学习两种文化,不断更新储备,才能够灵活应对译出高质量译文。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241

[2]Lederer, M,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

[3]刘和平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8-9,14-17,49

[4]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0

[5]杨建华.西方译学理论辑要.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6]英语点睛,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双语全文)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口译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探析
浅谈口译教学中的译前准备与百科知识积累——以口译教学中的科技主题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