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2018-02-25 07:43曾梅
青年时代 2018年36期
关键词:老龄化

曾梅

摘 要:中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齡化的程度不断加重,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未富先老特征显著,而且老龄化的进程极快,我国已经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鞍山市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要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五个百分点,养老问题是我们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弱化,同时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难以匹配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养老服务的质量低、养老服务的人员素质低、社会能够提供的养老管理水平低,新的养老模式在探索发展之中,笔者探索建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新的养老模式。

关键词:老龄化;家庭养老模式;养老体系

一、引言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7%,这个社会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这一指标在1999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人口每年都快速增加,截止2017年底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①,而且在2.4亿的老年人口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的庞大基数和大量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存在使得我国对养老服务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却难以匹配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供需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

二、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家庭生活照料的功能减弱

老龄化已经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一般学界通常认为对老年人的供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经济支持、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养儿真的可以防老吗?中国实行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大家庭变为现在这样的少子化、核心化和4-2-1的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家庭在老年人照顾问题上明显的力不从心。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传统中男性参加社会工作而女性负责照料家庭,但是由于中国女性受教育的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工作,女性的就业率高达70%在世界居于前列,这就使得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的老年人难以依靠家庭来进行生活照料。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家庭在承担养老责任的时候力不从心,传统的家庭已经难以承担起对老年人生活照料的责任。

(二)家庭的经济供养功能弱化

穆光宗从养老资源的供给的角度把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分为三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一直以来家庭养老是老年人获得经济支持的主要方式。自1993年我国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农村实行新农保,参保的农民的人数不断增加,我国的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根据我国2017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截止2017年底全国劳动人口90199万人,而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4019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1255万人②,参加社会保险的总人数为91454万人,超过了劳动人口的人数,这说明我国居民的养老意识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主要依靠养儿防老,更多的老年人依靠社会保障制度来养老,国民开始在寻找多元化的养老方式。刘一伟认为社会养老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特征,可以弥补家庭养老某些功能的不足,分担养老风险,实现与家庭养老的互补。张骐、李廷豪从财务的代际转移的角度发现子女只能为老年父母提供少量的经济支持,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并没有增加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经济支持力度,家庭养老对老年人的保障作用非常有限,只能起到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任务。

(三)家庭的精神慰藉功能弱化

由于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科技的进步导致的父母的权威和地位下降;生活节奏加快成年子女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子女不赡养年老父母的现象严重。很多家庭成年子女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根据汪孝宗的调查和计算中国的失独家庭有1500万之多,这样的家庭中父母进入老年后精神上无所依托,谁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呢?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出现人口的大量流动,致使中国有大量的空巢家庭存在,这不仅使家庭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的功能在减退而且精神慰藉功能也在减弱。

三、以创新性引领养老模式的发展

养老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从养老地点的选择看养老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家庭还是多数老年人愿意选择的养老地点,针对家庭养老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弱化,社会和国家应该承担起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一)政府通过制度安排弥补家庭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功能不足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的社会参与度增加,双职工家庭不断增长,由女性照料家中老人的传统被打破,家中老人无人照料的请求非常普遍,这就使得对老年的照料服务需要不断增加,政府可以鼓励小型的社区服务站提供日间照料和生活服务,这样的社区在一些老龄化严重的城市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这样的社区服务中心都是微利行业,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企业不愿参与进来。即使有一些企业家基于公益之心进入后也很难做到持续经营,社区服务难以实现收支平衡。

政府仅仅是政策上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经济上的补贴,使更多的老年人实现在家即享受到周到的养老服务。对于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的照顾,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在老年人长期照护方面的经验建立我国的长期照护体系。对于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可以由政府对自愿照顾老年人的成年子女、邻居、其他亲戚朋友进行财物上补贴,具体的补贴的等级、补贴标准由国家具体规定。对于失独老人、空槽老年家庭和代际之间交流不畅的老年人,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尊老的宣传,并鼓励各级学校包括幼儿园对需要精神援助的老年人和老年人聚集的活动场所进行走访慰问,缓解甚至解决他们存在的孤独寂寞的问题。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政府完全有能力设立时间银行这样的管理平台,实现老年人的互助与自助,年轻的刚退休的老年人可以在这个平台中发挥自己的余热为年龄大的需要帮助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时间银行中存储的时间可以在自己生病或需要时有权获得免费的或优惠的同等时间的照顾,这样的政策设计可以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互助,也实现了老年人的老有所为,也弥补了家庭在生活照料方面的不足。

(二)政府建立老年人经济供养来源多样化

为了弥补家庭对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支持力度减弱的问题,政府需要健全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现在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投保人数增加,但是参加新农保占的人数超过一半,而新农保的缴费较低,到退休年龄后的保障的水平也很低,虽然《劳动法》第72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是企业为了减轻自身的负担,或与员工一起合谋或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不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对此情形政府应该采取强制手段要求所有的企业都要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

养老问题也需要未雨綢缪,国家应该做好老龄化的宣传,让现在的中年人认识到老龄化的严重性,及时的为自己储备老年后的经济保障。除了社会保险外,我国应完善商业保险制度,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保值和保障并存的保险产品,补充老年人退休金的不足。老年人的收入多样化后可以增强老年人的养老的能力,而且也能提升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从而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从而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

(三)社会共同承担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功能

机构养老在我国存在已久,我国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与老年人人口进行对比是不足的,但是很多地方的养老床位的入住率不高,很多床位空置,这就说明在养老机构的服务和管理方面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导致他们的入住意愿不高。胡慧秀等的研究发现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近百分之九十有孤独感,这也会影响周围其他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养老机构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创新,提高服务的水平和管理的水平。国外的义工制度值得我们借鉴,各级政府可以加强儒家“孝”的思想的宣传,同时引导要求各级学校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或失独空巢老人家中进行走访或提供服务,陪老人聊天或教他们使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建立学生提供社会服务的电子档案,在高考录取时作为道德评价的一个参考。这样的制度设定可以减少老年人的寂寞空虚感,体会社会的温暖。

不管如何,家庭一直是老年人喜欢的养老的地点,在国家提供养老金的经济上的支持,社区提供养老服务上的支持,义工有提供了养老精神方面的慰藉之后,家庭的养老负担大大的降低,老年人能够更好的选择在家安享晚年,机构养老的管理服务水平上升也有利于更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我国的社会化的养老模式得以实现。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8-2023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前景调查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②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05):39-44.

[2]刘一伟.互补还是替代:“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基于城乡差异的分析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16,13(04):77-88+156.

[3]张骐,李廷豪.家庭养老财务转移代际回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5(02):98-107.

[4]关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新走向[J].学习与探索,2010(01):110-113.

[5]汪孝宗.再造“精神家园”——独生子女夭亡家庭生存状况调查[J].中国经济周刊,2009(21):19-23.

[6]刘涛.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德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6,9(04):68-87+207.

[7]胡慧秀,王志稳,李小卫,李颖堃.养老院老年人孤独、抑郁状况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0):1033-1036.

猜你喜欢
老龄化
做好老年健康全周期管理 助力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祖母的小帮手:老龄化世界需要更多可随机应变的机器人
开业护士制度或可应对老龄化
刍议产品设计与老龄化市场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