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018-02-25 07:43苏舒
青年时代 2018年36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

苏舒

摘 要:大学生艺术修养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重要模块。在信息高速传播的背景下,现代大学生艺术审美倾向不断朝着感官化、多元化、生活化发展。众多草根文化、神曲文化等文化对传统艺术审美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人格发展。因此,本文以大学生艺术教育为主要研究目标,分析了大学生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作用,阐述了大学生艺术教育定位及特征,提出了几点大学生艺术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人格发展

一、前言

200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学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学院实施美育的主要渠道,现代教育教学中应将以学生为本、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而且可以为大学生人格发展提供依据。因此,对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概述

艺术教育主要是将艺术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教育人员与大学生信息交互,可实现向大学生传授艺术知识、艺术技能的目的。从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本质角度进行分析,艺术具有突出的教育价值。即以艺术为媒介,可以帮助高等教育院校进行大学生改造,为大学生主体发展提供有效的引导。

三、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一方面,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层面进行分析,大学生艺术教育主要是精神意识范畴内心理过程的参与。即艺术教育过程为学生情感体验属性的反应过程[1]。通过对客观世界知识认知判定分析,可以陶冶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审美情操,培育非艺术类专业学生道德意识。从而避免高等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畸形,为高等教育院校内部全体学生基本道德人格形成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通过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合理设置,可以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强化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审美体验,提高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并帮助非艺术类专业学生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及艺术应用能力,为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依据。

四、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特征

(一)大学生艺术教育本质特征

依据康德审美情感论及马克思艺术本质论,大学生艺术教育主要是依据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及审美判断能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认识,进一步拓宽大学生艺术审美视野。适当的大学生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艺术精神,而且可以深入挖掘大学生潜在艺术素养,为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提供依据。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特征

高等教育院校大学生艺术教育具有突出的创造性、个性化、人文张力。其中艺术教育的创造性主要是通过对艺术知识的拓展,与历史、哲学、文学多领域学科知识有机整合。从而为艺术创新发展提供依据;个性化是艺术的本质特征[2]。通过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创造与大学生独特审美价值趣味相符合的体验式艺术实践活动。在激发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同时,也可以为艺术实践舞台与实际情感境界的有机延伸提供依据;艺术是情感艺术,艺术教育也是情感的体验及反映过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艺术鉴赏、艺术表现、艺术感知、艺术创作等模块的交叉教育,可为教育工作的人文张力的充分展现提供依据。

五、大学生艺术教育现状

(一)缺乏明确的公共艺术定位

在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非艺术专业艺术课程设置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在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过程中,主要以大学语文或者应用文写作为核心。虽然部分高等教育院校已将艺术教育范围扩展到唐詩宋词赏析、音乐基础、交响乐欣赏、中外名著欣赏、影视音乐欣赏等模块。但是整体课程仍然缺乏明确的艺术定位,教学随意性严重。再加上基础硬件设施的缺失,整体艺术课程教育效果不佳。

(二)对公共艺术教育不够重视

高等教育院校对艺术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为艺术教育配置充足的教育指导人员及经济费用支持[3]。同时现阶段高等教育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程为主,整体教育时长较短。致使多数艺术教育类教育人员转入专业院系或其他专业,制约了高等教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学生艺术素养不足

高等教育院校扩招后,非艺术专业高等院校内大学生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艺术训练,缺乏基础的艺术技能及艺术素质。再加上高等教育院校大学生在知识、经济、技能方面的局限性,阻碍了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活动层次的提升。

(四)大学生艺术教育组织模式单一

就现阶段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发展而言,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仍然处于自发生存状态,整体艺术教育组织结构缺乏积累性、计划性、稳定性。再加上高等教育院校接受艺术教育成员动机不一,自我价值过剩,抑制了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效果的提升。

(五)大学生艺术教育方式落后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说教式艺术教育方式已无法提高大学生参与兴趣。再加上艺术教育宣传指导方式的滞后,制约了高等教育院校美育工作有效开展。

六、大学生艺术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明确大学生艺术教育定位

首先,依据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教学自身发展规律,在艺术教育类课程设置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可摒弃以往随意性艺术课程学时数设置原则。借鉴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原则,完善教育教学大纲及课程体系。同时依托现有多媒体资源,进一步拓展艺术类课程教育空间,为高等教育院校全面素质教育推进提供充足的驱动力。

其次,依据现阶段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类教材体系,为避免教育教学资料对艺术教育课程的限制,高等教育院校应以普通高等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为教育目标,降低《艺术概论》及其他艺术专业类教材内容占比。编制与普通高等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常识认知水平相符的教育教材。在具体内容目标设置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可以提高院校内学习人员艺术感悟能力、审美能力为主旨。结合阶段院校内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实际艺术素质,将常识类艺术知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再次,从本质上而言,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院校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模块。因此,在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价值取向设置过程中,高等教育院校可以培养院校内部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基本艺术素养为目标,以院校内全体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为最终目的,设置多元化艺术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帮助院校内全体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

首先,高等教育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艺术教育意义、地位、作用进行全面分析。同时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院校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将艺术教育活动开展作为当前重要的管理工作,从思想层面、实际行动等模块,鼓励艺术教育工作者开展艺术教育研究活动[4]。

其次,依据21世纪我国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的相关规定。为保证院校内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高等教育院校应在院校内以大学生总数0.15%为最低标准,配置充足的公共艺术教育指导人员。

最后,高等教育院校可依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面素质教育规定,从力度、广度两个层面,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美育教育教学体系中。同时借鉴美国艺术教育经验,将音乐、舞蹈、美术等主要艺术教育科目作为基础教育科目及核心教育内容。从根本上提高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三)加大学生管理力度

在非艺术类专业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具有较高的难度,除了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素养不足以外,非艺术类专业特别是工科专业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并不能抽出充足的时间参与艺术类活动。因此在明确高等教育院校非艺术类专业艺术教育定位的基础上,高等教育院校可依据专业特点,合理调整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课程,为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提供一定的艺术教育空间。如在高等教育院校新入校新生中,可举办五年学习艺术特长的专题活动。在本学科内打造“学科高峰”,融入具有突出代表性的艺术优势学科,鼓励新入校学生主动学习书法、摄影、唱歌、跳舞等项目。同时高等教育院校也可以督促学生辅导人员定期与各专业学生沟通,引导各专业学生探究艺术知识自学途径,协调艺术活动、专业学习间关系。逐步提高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艺术知识学习的兴趣,为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为缩短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艺术教育阶段差距,高等教育院校可在内部成立艺术教育中心的方式,鼓励校园内部具有一定艺术特长、教育教学经验教师或其他成员交流沟通。为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接收课外艺术教育提供充足的空间。

再次,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高等教育院校应将艺术教育作为院校教育体系改革的主要模块[5]。以德育为根本原则,充分利用艺术教育资源,加强校史校训与艺术知识融合教育。为高等教育院校各专业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最后,高等教育院校可定期开展不同类型的艺术类竞赛或展览、演出、讲座等,为院校内各专业学生了解艺术常识提供广阔的平台。如每间隔一年开展一次大学生艺术展览活动,要求各专业学生参与一项或多项艺术活动。或者与教育部门沟通,定期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高等教育院校各专业学生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提供依据[6]。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高等艺术院校内各专业学生可以了解高压艺术的背景、发展形势及未来趋势。并带动公共艺术发展,引导高等教育院校各专业学生了解公共艺术发展本质特征,为高等教育院校内部学生参与艺术教育积极性的提升提供依据。

(四)丰富大学生艺术教育组织模式

艺术社团是大学生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高等教育院校可以“打造精品社团”为目标,逐步提升艺术社团活动层次。结合高等教育院校社团活动常态化管理制度的设置,可为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活动开展提供明确的主题。

首先,高等教育院校应加大对艺术社团建设的投入。从社团组织活动条件、活动场地等方面,提供充足的物质资金支持。同时以艺术社团发展专项基金费设置的方式,在高等教育院校内部资金体系预算中单独设置基金项目,为艺术社团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在这个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院校内部艺术社团活动层次,高等教育院校可集成团委、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等部门功能,加强艺术指导教师管理。明确大学生艺术社团管理过程中社团指导教师工作要求,将艺术社团指导人员工作情况与其工作量、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模块有效连接,提高艺术社团指导人员工作積极性。

其次,为充分满足在校大学生成才需求,高等教育院校可鼓励艺术教育工作者构建多样化艺术社团。将艺术社团活动作为内部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并将艺术社团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在校大学生素质评定体系。提高在校大学生参与艺术社团的积极性,为艺术社团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实际效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依据。

最后,高等教育院校应充分尊重内部艺术社团工作的自主性,鼓励内部艺术社团开展不同类型的艺术实践活动。在艺术社团管理中引入自主管理与发展运行机制及评比表彰机制。同时以人员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完善的艺术社团负责人员培训教育平台。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及主题交流会议,为高等教育院校内部艺术社团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撑。

此外,为进一步丰富高等教育院校组织模式,高等教育院校可鼓励内部社团以艺术实践活动的方式,开展艺术下乡活动。组织艺术社团成员定期进行艺术类义务家教或者慰问演出。通过社会舞台的搭建,可进一步丰富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框架。

(五)构建新型大学生艺术教育模式

基于新媒体时代微信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院校可利用微信这一新型信息传播模式,构建基于微信的新型大学生艺术教育平台。为保证基于微信的新型大学生艺术教育平台运行效果,高等教育院校可首先通过后台数据,对院校内学生应用微信倾向进行合理分析。必要情况下,可以数据统计图的形式进行汇总分析。

其次,为保证基于微信的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平台运行效果,高等教育院校可通过大学生座谈会的方式,定期邀请院校内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专题调研。同时以高等教育院校官方公共艺术教育、学生艺术社团为基础,确定多数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倾向及艺术知识掌握程度,逐步明确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微信平台传播节点。

再次,在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微信平台运行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院校内全体成员参与兴趣,高等教育院校可设置匿名评论模块,确保订阅用户间留言、反馈、回复等信息匿名展出,鼓励内部非艺术专业或艺术类专业学生发表不同视角的艺术见解。同时基于微信信息实时传播特点,高等教育院校可在微信平台中推广基础艺术理论及其他知识,通过对后台阅读量的分析,明确各专业学生阅读倾向,为后期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优化建设提供依据。

最后,从阶段高等教育院校教学督导层面进行分析,多数高等教育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时,并不能保证充足的注意力及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因此,高等教育院校可主动与校务管理部门沟通,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设定大学生艺术教育微信平台信息更新时间为20:00-22:00之间。通过在大学生休闲时间艺术知识或艺术活动的合理穿插,可以为高等教育院校全体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调剂。

此外,从本质上而言,基于微信的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服务平台主要以服务各专业学生及教育人员为目标[7]。据此,为保证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微信服务平台良好的交互性,高等教育院校可协同院校内艺术团体,以学生团队组建的方式,在公共艺术教育指导人员的督导下,进行艺术教育类内容的设计、制作及推送。同时定期调整微信内容、栏目格式,为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平台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依据。

七、总结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科、专业界限逐渐弱化,学科交叉融合倾向的凸显,促使艺术教育成为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等教育院校艺术教育开展过程中,基于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情感、思维、创造力培养方面的作用,高等教育院校应设置明确的大学生艺术教育定位,加强大学生及公共艺术教育机制管理。结合现代化现代艺术教育平台的设置,可为大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及人格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秦琼.美术课堂促进学生人格发展[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1):74-75.

[2]刘家梅.大学生艺术教育的价值观导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6):209-212.

[3]景志明,袁艷.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西昌学院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102-104.

[4]艾曦锋,刘金升,李晶才.第二课堂建设中大学生艺术教育载体的探索实践--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经济师,2015(2):230-231.

[5]党焱.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J].青年作家,2015(6):130-130.

[6]蔡婕.医学院校大学生艺术教育途径探索[J].科教文汇,2014(15):70-71.

[7]张睿.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信平台的建设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 亚太教育, 2016(15):198-198.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