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视野:赣州市旅游开发的新思路研究

2018-02-25 07:43刘义甫刘小红
青年时代 2018年36期
关键词:发展思路

刘义甫 刘小红

摘 要: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文化和旅游紧密相连。本文将赣州旅游置于赣州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讨论分析了赣州的历史文化发展及特点,赣州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及困境,形成了对于一座省内知名的文化名城如何彰显文化特色与魅力的旅游发展思路。

关键词:文化视野;赣州旅游;发展思路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人们习惯于从经济的视角来研究旅游业,更多地从盈利的角度去开发、经营、管理旅游。到目前为止,文化在城市旅游業发展中常常不被重视。事实上,文化与旅游紧密相连。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的新时代,如何从文化的视野去推动赣州的旅游开发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赣州文化的概述

赣州,是赣江和东江的源头,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和全国著名的宋代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赣州之所以在江西乃至中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江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更在于其文化形态的丰富、文化成果的丰硕和文化影响之深远。赣州文化是由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饮食文化、宋城文化、名人文化、休闲文化等综合形成的以居家享乐为特色的市民文化。

赣州的红色文化。赣南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瑞金、兴国、于都、宁都、会昌、石城、寻乌等都已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区。红色文化资源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遍布赣州城乡,渗透在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赣州全市已建成开放革命纪念馆(园)、陈列馆16个,有以革命旧居旧址群为主体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个。

赣州的客家文化。赣州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有如分布在龙南、安远、信丰等县的围屋千余座,数量之多,功能之全,建筑之特,类型之广乃是罕见的;有如保留3600多米宋城墙和众多的宋代古迹遗存而被称为'宋城博物馆'的赣州城区;有如在广大城乡保存完好而众多的姓氏家谱、族谱,为研究客家提供了依据;有如上犹九狮拜象、兴国山歌等百余种民间艺术;有如备受海内外客家人喜爱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还有独具一格的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赣州的宋城文化。章贡区是赣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存留着许多宋代文化景点,有被誉为“宋城博物馆”的宋代古城墙、巍峨的八境台、郁孤台、文庙以及石雕宝库通天岩等。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

赣州的山水文化。群山环绕,断陷盆地贯穿于赣州市,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0.98%。赣州独特的山水格局孕育了以客家文化为主体的小盆地农耕经济和堪舆文化背景下的山水景观,对古城选址、空间发展、景观营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对新时期赣州的城市空间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赣州市四周有武夷山、雩山、诸广山及南岭的九连山、大庾岭等,众多的山脉及其余脉,向中部及北部逶迤伸展,形成周高中低、南高北低地势。千余条支流汇成上犹江、章水、梅江(古称河水,也称宁都江、梅川)、琴江、绵江(又称瑞金河)、湘江(湘水,又称雁门水)、濂江(濂水,又称梅林江、安远江)、平江(又称兴国江、平固江)、桃江(又名信丰江)9条较大支流。

赣州的饮食文化。随着赣州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文化兴趣日浓,不少赣州传统名菜和创新菜色由于其风味独特、经济实惠而拥有越来越多的食者群数量。赣南脐橙、于都烧卷子、禾丰珍珠粉、沙地板鸭、梓山酱油、会昌酱干、龙南板栗、南康甜柚、寻乌蜜桔、兴国灰鹅、赣州蜜饯、湖江蜜枣、上犹绿茶、客家糯米酒、豆巴子、龙南紫皮大蒜、信丰红瓜子、信丰萝卜干、南安板鸭、宁都肉丸、赣州苦瓜酒、酸枣糕、龙归茶等。

赣州文化丰富多彩,还表现在名人文化、休闲文化等综合形成的以居家享乐为特色的市民文化等各个方面。

二、目前赣州旅游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赣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仍存在兴而不旺、温而不热的尴尬局面,面临着诸如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不清、整体品牌尚未形成、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景点建设滞后、旅游产品的投资多元化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首先,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不清。赣州市委办和市政府办于2017年10月10日印发了《赣州市发展全域旅游行动方案(2017年-2019年)》,提出要将赣州建设成为中国南方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笔者认为,“中国南方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站位偏高,可能“江西周边几个省份有名的旅游目的地”更有望达到。“东南沿海地区”的定位也值得推敲。

其次,整体品牌尚未形成。赣州城市有很多资源优势,如多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各种原因,赣州没有清晰旅游城市形象,还未形成整体品牌,旅游市场营销效果不佳。

再次,旅游管理体制不顺。赣州市的旅游资源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管理上的一些缺陷,如一些景点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职能上产生交叉、重叠。旅游局、园林管理局、文化局、宗教事务局等虽然同属于政府管理部门,但实际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关系。

第四,景点建设滞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是受制于赣州市经济发展的滞后,赣州是革命老区,经济总量有限,难以拿出更多的财力去加大改善景区建设;另一方面很多旅游景点不成线、不成面,难以在旅游层面上、旅游市场上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三、文化的视野:赣州市旅游开发的新思路

如何打破赣州旅游兴而不旺、温而不热的尴尬局面?今后赣州旅游业应当如何发展?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只有在对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赣州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以文化的视野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后,才能洞察和把握赣州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发展,才能对今后赣州旅游开发的研究做到高瞻远瞩。

(一)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是地方政府的总体目标体系,它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赣州市旅游的目标定位和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赣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大力加以调查研究,处理好自身发展与区域联合、旅游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旅游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等之间的关系。

(二)明确目标,着力打造旅游城市品牌

要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整体品牌,对接长珠闽,增强旅游实力。注重城市旅游总体形象的推介,加强城市旅游品牌宣传,以客家、宋城、红色、山水、美食等宣传作为推介赣州旅游的核心。

(三)融入长珠闽城市旅游经济圈

长珠闽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赣州在这个经济圈中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要在旅游区域合作的舞台中有所作为,需把握融入長珠闽城市旅游合作的机遇,和其他城市一起共同建立旅游开发和规划协调机制,科学开发,错位发展,资源共享,达到各具特色,功能互补,设施配套的旅游产业布局和产品新格局。

(四)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上,为打破条块分割现象,可以实行旅游局和园林局的合并,成立统一的赣州市园林旅游局,统筹资金、规划、人事、门票、景点建设等问题。要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企业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五)加大投入,切实推进旅游景点的挖掘与建设

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是赣州成为城市最具竞争力的旅游资源。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饮食文化、宋城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应成为赣州旅游开发的重心与重点。赣州要通过山水、客家、名人旧居、美食、休闲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突显赣州城市鲜明的文化特点。

总之,将赣州文化融入旅游活动之中,可以提升旅游的价值和品位,形成行业特色,增强吸引力,拉动消费,增加旅游经济的总值。赣州文化是赣州旅游吸引力与辐射力扩大的基础,是支持赣州旅游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红色赣州.凌步机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09月.

[2]扬州文化与旅游研究.陈肖静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09月.

猜你喜欢
发展思路
江苏农村艺术设计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中国奥特莱斯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探析
浅析丽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