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干部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2018-02-25 05:30刘秀鸿
理论观察 2018年10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领导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刘秀鸿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为政以德、正己修身”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强大生命力,是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优秀教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此,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将相关内容引入新时代的干部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10 — 0041 — 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的高度,定位、传承、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崭新内涵。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从5000年文明中承继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的精华养分,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反对简单复古,反对全盘否定,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也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思想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升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具有典型的中国色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塑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风、作风与品格;总书记使事撰文、演讲受访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新时代国学经典的强大思想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使事用典信手拈来,所引典故体系完备、脉络分明”的表达风格更加鲜明,无论国内视察、与公众交流,还是出访时演讲或接受外国记者采访,他总会以典雅蕴藉又高度概括的经典名句来传达思想。习近平坦陈:“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1〕通过梳理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的外访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他每到一个国家,无论是发表文章、接受专访,或是演讲讲话,都会讲述一个又一个的国学经典故事,也正是在这些故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得以生动,国学典籍得以大放异彩。

总书记用“典”并不拘守于典,唯典是从,浮泛在典故的一般意义上,而是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古喻今、发人深省,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揭示并彰显了包孕其中的时代精神。正如《习近平用典》一书序言中写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2〕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肯定并系统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在美国出版的《习近平时代》一书,就对习近平的国学情怀作了详细研究和评述,认为“习近平并不仅在一些场合引用一两句古诗文作为点缀,而是在过去20余年的行文、讲话中,时时处处引用中国古代典籍或诗作,密度极高,从容熟稔。”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系统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开辟了近代以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印发,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闪耀着中国先哲们的文化智慧和人文情怀,在发展理念、价值观念培育和践行方面强调文化的教化功能和育人作用。

更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指明了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智慧、增强治国理政本领的一条重要途径: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智慧,在古人的经验与训诫中掘“宝藏”,是新时代干部教育的价值凝聚。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干部教育提供了丰富滋养

“五千年来不断绵延、不断展扩之历史事实,便足以证明中国文化优异之价值。”〔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文化沃土,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可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基本内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理想信念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着眼于如何坚定理想信念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2013年4月1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始终站稳政治立场,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为此,急需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其中的许多内容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一致的,理所当然地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容。王岐山同志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就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4〕这也应该是共产党员最基本的道德修养的内容,弘扬传统美德也是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启示着我们当下治国理政的新探索。沈壮海和刘水静就认为,重民、尚公、贵和、尊德、行健、化新等为政理念,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治国智慧的精华,反映着许多治国理政的“古今共通之理”,是新时代治国理政应当认真梳理、积极开掘的慧思之源。〔5〕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格物致知、修齐治平、见贤思齐、深刻反思、严于律己、知行合一等新时代共产党员提升党性修养的方法和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启示我们,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党员干部要履行好职责和使命,首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增强自我修养的必要性,把立德、修德、践德作为终身课题,常修为政之德,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大量引用了中国古人加强自我修养的名言名句,激励着当代共产党人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他还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如重学习和思考,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重自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说“君子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重慎独,《礼记·中庸》载:“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重切磋、改过,“朋友切切偲偲”,提倡真正的朋友之间切磋勉励,友好批评,而且“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重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论语》中说,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提升道德修养上作出表率。

三、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此,我们必须解决好“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这三个问题,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勇于担当、清正廉洁”五条标准,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字标准”便成为新时期好干部的主要内容,成为好干部成长的方向和选拔任用考核的指挥棒。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从政者正己修身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强大生命力,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对标新时代好干部“20字标准”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很多领导干部受教育经历、工作阅历的限制,没有机会受到传统文化知识的熏染,那就要通过党校教育补上传统文化的一课。党校应在教学培训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命脉,让党员领导干部在系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全方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底蕴,提升领导干部的胸怀格局,增强领导干部的文化自信。

举例来说,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中“爵人以德”、“以德就列”、“位各称其德”的主张,就是重德治吏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重德”既表现在官员的选拔任免上注重对其道德品质的考察,也表现在士君子、为政者应时时加强自我道德修为,并将修身齐家的道德活动视为政治活动本身。《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齐治平”不仅体现了古代先贤正心修身、务实笃行的精神传统,也启示当今党员干部为官做事、履职用权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围绕着个体的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包括“三省吾身”、“反身而诚”、“洁己以进”、“知行合一”等一整套正己修身功夫。因此,干部教育中自觉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要有对传统文化的科学分辨,发掘其超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导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但有时这种直接引导的作用与效果并不明显。这与传统文化的特性有关,孔孟儒学原本是一套情理交融的中和的人文教化体系,他不是一种工具和方法,而是一种思维和境界,是一种认识论与方法论。他是潜移默化的、循序渐进的、甚至有时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正因为如此,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要注意把握老传统的精华如仁爱、厚德、自强、和合等与近现代启蒙思想带来的科学、理性、民主、自由等积极因素的联姻;在看待传统文化的功用上,要善于寻找现实工作与传统文化经典之间的价值默契,而领悟到这种默契则需要党员领导干部持续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当前,基层党校是培养基层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张力,不仅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与精神共鸣中提升道德修养,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 考 文 献〕

〔1〕孔德明.从“习近平用典”中汲取精神力量〔N〕.学习时报,2015-12-03.

〔2〕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3〕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67.

〔4〕王岐山.坚持党的领导,依规管党治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人民日报,2014-11-03.

〔5〕沈壮海、刘水静: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治国理政〔j〕.中国教育报,2015-08-07.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领导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党员干部要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参加体育运动对改善领导干部“亚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