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放有度 协同教育
——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

2018-02-26 06:09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校园网共育家校

林 秀 芳

(威海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小学,山东 威海 264200)

家校共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特别关注、一线教师特别头疼的问题。关注,是因为家庭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头疼,则是因为家长对教育问题理解的偏差,常常令学校、令教师无所适从。那么,如何改变这样的状态,有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学校应从共育组织建设、开放教育模式、协同课程构建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实践,形成统放有度、协同发展的家校工作氛围,推进师生家长的成长及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统放有度,持续激励共育热情

家校共育,是家校协力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渠道。家校共育最适宜的切入点,就是家委会建设。然而,家委会工作,若限制太多,其工作激情难以激发;若发挥过大,又易因家长理念的偏颇形成学校教育发展的阻力。因此,以“协同”为目标,探索把握统与放的尺度,成为家校共育工作的着力点。

1.统筹家委工作方向,定位共育基础

家委会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是双方进行联合教育工作的渠道,不仅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同样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而统筹定位家委会工作方向是家校共育工作的基础。只有在家委会工作开展初期便确立起民主、合作的工作定位,家校共育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学校要以“参与、支持学校教育管理”“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为方向,以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活动为路径,以“三定位”为原则(群众自治性的组织定位,合作监督不越岗的权利定位,校内支持配合,校外主动引领实践的工作定位),使家委会从筹建开始,准确找到工作方向与活动尺度。

2.放手民主选举,激发共育热情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力度一般不如预期。家委会在中小学虽普遍存在,但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其成员往往由学校指定。家长参与家校共育工作的力度不高,其参与热情需要培育。学校应从群众自治性组织定位出发,以“三良两高一强”为基本条件,即良好的人品、良好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家风,较高的群众威信、极高的热情和较强的组织活动能力,由家长自主报名、班级提名、公开竞岗、民主评议四环节确定家委成员名单。由于各环节皆公开透明,家长由被动变主动,参与家校共育的热情被大大激发,真正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发挥作用。

3.建立常态工作制度,持续共育激情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发挥家委会作用的有力保障。为保证家委会工作的顺利展开,充分发挥教委会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应高度重视家委会工作,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使各家委会成员分工明确,并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工作计划,积极指导家长参与家校共育工作。学校要制定家委会例会、听证及提案等制度,以制度保障家委会知情、驻校、管理、监督等权利,以及反馈、支持、培训等义务,积极接收家长代表有效提案,随时接待来访家长,及时与校委会进行反馈研究。家校共育的热情,将在常态制度的规范下、在有效合作的过程中得以持续高涨。

二、广拓路径,协力打造开放模式

家委会驻校共育为家校共育打开了一扇大门,然而,想让更多的家长以更积极向上的状态踏入教育行列,必须主动开放学校教育。那么,开放哪些方面?通过哪些路径开放呢?学校在反复研磨的基础上,与家委会成员深入交流,确定以传统的家长会、家访活动为基础,以时代媒体元素为支架的“一网七平台”开放模式。

1.利用校园网,畅通家校共育渠道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校园网建设已成为校园基础建设的一部分。但大多数学校对校园网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对校园网的综合管理和教学资源的积累,尚未发挥出校园网在家校共育方面的有效作用。校园网作为学校内部的网络环境,不仅在传递交流信息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便捷作用,又可利用信息化环境实施教育,同样也是畅通家校共育沟通渠道的有力保证。学校应积极利用校园网,积累家校共育资源,发布校园动态活动,为家长创设一个参与学校工作的有利环境。家长可登录校园网查询“一日工作报告”“班级博客”“校长在线”“校园活动”等,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对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目标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参与家校共育工作。

2.打造七平台,优化家校共育环境

要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稳定性和效率,学校必须创立有利于家校沟通的稳定平台,让家长有机会、有时间、有能力参与到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来,与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凝聚教育合力、提高家长素质离不开家校共育工作的七平台,即“校长接待日”活动、“家长开放月”活动、家校互访、“成长在线”校报刊发、学校工作问卷、家长学校、班级QQ群等七大平台。其中,家长学校是培训式平台,校长接待日、学校工作问卷、家长开放月是校级面对面互动平台,校报刊发是单向宣传平台,家校互访、班级QQ群是年级、班级面对面互动平台。七平台的合理有效运用不仅使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活动合为一体,更便于调动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为家校双方的合作共赢创造了稳定的共育环境。

3.家委网上办公,拓宽家校开放路径

家委驻校可由原来的实地办公变为网上办公,开放程度更大,工作时间更灵活。家长深入到学校工作中去观察、去体会、去评价,不仅拓宽了家校开放的路径,满足了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与教师及时有效沟通的需求,更使家长全方位了解了学校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获得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参与权的落实,有效实现了家校共育的无缝链接与和谐一致。在开放的校园环境中,家长与学校的关系被进一步拉近,家长关注学校、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有力推动了家校共育目标的落实,切实推动了家委会在家庭、学校教育间的桥梁纽带作用[1]。

三、角色转型,合作构建协同课程

“协同”需要合作,合作需要主动参与。然而,以往的课程实施与家校育人关系中,家长及家庭教育因甘当配角,一直处于被动合作的位置,这既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符,又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提升。因此,转变家长角色,构建协同课程成为学校立体育人的重要举措[2]。

1.变教育旁观者为课程参与者

这是家长角色转型的第一步。学校可以校园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校园节日为依托,开发出系列亲子活动课程,如体育文化节的亲子越野赛、亲子三足跑、亲子踏石过河、亲子插红旗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活动课程——亲子越野赛,可被安排在冬季最冷的时候,甚至可能会遇到下大雪,但愈是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天气,亲情愈被演绎得更浓郁,意志愈容易磨炼得更坚定,育人效果愈突出。此外,艺术节的亲子同台演出、亲子同绘一幅画,元旦迎新文化展示的亲子戏剧、亲子吟诵,还有亲子书信大赛、亲子读书会等各种亲子课程,可以使家长不知不觉地成为课程的参与者,不仅密切了亲子关系,也搭起家校协同教育的桥梁。

2.变被动合作者为课程组织评价者

仅仅参与课程,家长的被动合作色彩依然存在。那么,如何将家长的被动转为主动?学校可从两方面进行尝试:一是以家委会为主,组织开展校外实践课程。作为家长中的领头羊,家委会是最能快速接受并理解内化学校教育理念的团队,因此,学校引领家委会每学期根据自身的社交信息及时间节气等因素,确定校外实践内容,然后向学校提交活动审批报表,学校考察同意后,家委会进一步下发班级详细活动方案,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班级家委成员将活动的相关图片文字等信息,通过校园网、班级博客、班级QQ群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报道,使校外实践活动不仅广受关注,而且组织评价也越来越规范。家委会在学校的指导下,可开展户外健步走、春游、福利院敬老院献爱心、牵手贫困山区公益帮扶、果蔬采摘、大学和工厂参观等校外实践活动,形成由励志远足、公益服务、亲近自然、开阔视野四大主题构成的家校实践课程。家委会及课程组织成员的人生格局不断放大,教育理念与思考不断提升,教育角色悄悄从被动合作转向主动组织评价转型。二是以学校特色校本系列课程为载体,开展家校协作。这是家长角色转变由点向面逐步推开的工作。此项工作由学校牵头,结合学生的生活及成长需要,设置课程目标、开发课程内容、制定评价标准。然后,下发相关资料,由家长担任教师,以家庭为阵地,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时间开展课程学习,家长同步评价引领。学校则定期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抽号竞赛。由于在课程实施中的加盟,很多家长的理念与角色都开始发生变化,而学生也因为家长的变化成长更迅速,周末与假期生活更丰富多彩。

3.变家庭教育者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者

在学校的教育资源中,有一项资源最广大最多样化,那就是家长。如果能将家长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出来,那不仅能使其成为学校资源的有力补充,更能有效推动家长角色的进一步转变。因此,学校可推出“家长教师进课堂”活动。活动以班级家委组织家长申报——学校审核——班主任与任课家长共同实施为基本步骤,由家长根据自己的专长开发教学内容,形成课程,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全校各班级全面开课。金融理财、创意制作、航海科技、服装制作、种子拼图、擒拿术、山地车等五花八门的课程,不仅有效填补了原有三级课程内容及师资力量的不足,更使学生在家校协同的课程开发活动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加了对父母工作的认识,增进了对父母、社会的理解与感恩。家长教师课程成为深受孩子、家长喜欢的课程,为满足更多家长进课堂的愿望和更多孩子多彩课程的需求,学校可将每月第四个周的周四设为“家长教师课堂共享日”,以年级组为单位,将本月最优秀的家长教师请进录播教室,进行优秀课程资源录制,全校推广,并列入校本课程资源库。

家长角色的转变,既推进了学校课程的建设,又进一步促进了学校教育的不断开放,激励着家校共育的热情。家校协同是学校教育长足发展的巨大动力,而统放有度、广拓路径,则是无痕推动家长角色转变、促进家校协同、最终实现学子快速健康成长的有效策略。

[1] 陈亚林.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家校共管增强实效:信息化背景下,学校管理模式变革的几点尝试[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3):41.

[2] 刘启蒙.城镇中小学生家校共育问题及其对策[J].许昌学院学报,2014(3):146-148.

猜你喜欢
校园网共育家校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运行的几点思考
试论最大匹配算法在校园网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基于VRRP和MSTP协议实现校园网高可靠性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NAT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