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从文本解读到价值观的树立

2018-02-26 17:38纪文方
文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成长教学设计价值观

内容摘要:本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中,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注重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赏析文本。在强调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品味情感,感悟成长,从而达到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用,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关键词:孤独之旅 成长 价值观 教学设计

一.教学创意

《孤独之旅》选自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小说单元。由于本篇为自读篇目,教师可以通过本篇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自主的赏析文本。

语文学科本身不仅具有工具性,更有人文性的特点,故而在设计本篇的教学目标时,不仅要从知识层面引导学生从小说体裁的角度分析本文,更要从精神层面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语文课本不止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工具,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树立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本文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通过品味主人公的孤独,正确认识自己成长中面临的挫折,在学习中领悟成长。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生字词及基础文学知识,理清小说情节脉络,把握本文中心。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揣摩文中词句,体会主人公心路历程;自由赏析文本,品味情节美感,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孤独”的含义与价值,体会成长中经历磨练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梳理故事结构,在朗读中品味小说语言,赏析环境描写。

(二)教学难点:把握主人公心路历程,理解“孤独”之于成长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第一课时

1.导入

这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文,这些诗文在情感表达上也各有不同。这三句相信大家非常熟悉了(PPT展示“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范仲淹为我们描绘了大宋边城的孤寂,柳宗元为我们记录了小石潭的寂静凄清,张岱为我们勾勒了雪后西湖的苍茫寂寥。他们用不同的景色将我们带入相似的情感之中,这是怎样的情感?(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句中景物渲染的氛围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出“孤独”。)

古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孤独,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孤独而又印象深刻的事?(学生自由发言,回忆孤独)

孤独,是贯穿古今永不过时的话题,是人类情感的一种深刻体会,既然孤独看起来是不美好的,令人不愉快的,为什么人们偏又喜欢记录孤独呢?也许今天你就可以从一个故事里找出答案。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孤独之旅》中的这个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小主人公经历了怎样的孤独。

2.走进文本

(1)学生朗读课。前面部分单人朗读,暴风雨段教师范读,结局部分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朗读应以学生为主体,但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本文,难以在初读时朗读出暴风雨场景的强烈感情,故由教师范读。从学情角度出发,结局部分由学生集体朗读,有利于使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为接下来展开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2)朗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朗读结束后强调生字词。

雍(yōng) 胆怯(qiè) 顷(qǐng) 掺(chān)杂 歇斯底里

撅(juē)断 仓皇逃窜(cuàn) 戳破 嚼(jiáo)着

设计意图:教师尽可能不在朗读中打断学生,同时强化基础知识。

(3)设计问题一:這篇《孤独之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情节,可先由一学生细致概括,再由一学生精炼概括。)

杜小康由于辍学,随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一路上经历孤独磨难,最终鸭群长大,杜小康也收获了成长。(关键词:放鸭、孤独、成长。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本文故事情节。

(4)导入问题二: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小说——第二单元为小说单元)小说情节是怎样划分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设计问题二: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思考讨论为各部分设置小标题。

开端:交代小说背景,杜小康由于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放鸭。

小标题:失学放鸭

发展:父子二人前往芦苇荡开始放鸭的见闻与感受。

小标题:芦荡养鸭

高潮:父子二人在芦苇荡中放鸭、寻鸭。

小标题:风雨寻鸭

结局:鸭群长大,收获鸭蛋,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标题:收获鸭蛋

板书:四个小标题分行错落,以曲线相连为芦苇荡图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明确文章结构,把握小说情节,同时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小说背景与作者

(1)本文故事背景

同学们很善于设置小标题,事实上,这篇课文的标题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作者后来加上去的,因为它本身只是一本小说中的一个节选片段,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本小说吗?

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小说曾获“宋庆龄文学奖”金奖,是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全书共九章二十余万字,以一所建在“草房子”中的小学为背景,主要讲述了秃鹤、纸月、桑桑、杜小康等几个孩子在油麻地读书、生活、成长的经历。

思维迁移:这篇节选的《孤独之旅》虽然结构完整,可以单独成篇,但有很多前因后果是书中并没有提到的。比如杜小康为什么会家道中落,他精心照料的鸭群长大后有没有卖上好价钱换来学费?放鸭回家后他是否如愿以偿回到学校读书?他曾经在学校里又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课后读一读《草房子》。endprint

设计意图:对课外知识进行拓展,引出背景介绍,吸引学生对本文背后整部小说情节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作者介绍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怎样一位作家为我们写下这样生动的故事。

曹文轩(1954——),江苏盐城人,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有着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主要文学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主要学术作品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曹文轩文学论集》等。曾获国家图书奖、冰心文学奖等30余项,并于2016年4月,获“国际安徒生奖”。

情感迁移: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本人(PPT展示曹文轩照片)一看就可以感受到他的大家风范、文雅气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可谓是人的第二张脸,我们虽然不能决定自己的长相,但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气质让自己变得优雅,另人过目不忘。

设计意图:教师不刻意要求学生记诵作者生平,而以激发学生对作者产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近读者,了解读者。

4.结语

中国的作家能在国际上摘得大奖是相当不易的,他笔下的草房子——这篇《孤独之旅》作为他的经典之作,同学们在本节课中也有所领略,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这个故事?大家课后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情节、段落或句子,我们下节课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本文作为小说,本身情节就可以吸引学生,因此灵活设计课后任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

5.作业

(1)在小楷本中抄写本节生字词并记忆。

(2)阅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情节、段落或句子,下节课交流。

(二)第二课时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杜小康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的故事,放鸭的一路上,人烟稀少,只有一对父子与鸭群为伴,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着,此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孤独之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细致品味这个故事,看看小说是怎样为我们展示杜小康放鸭之旅的“孤独”的。

2.找寻心路

说起描写孤独,最能直接表现孤独的,就是有关心理描写的词语了。

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表达杜小康内心情绪的词。同时标出自然段序号。

词语归纳分两部分进行,学生先默读开端、发展部分,再默读读高潮、结局部分,分别说出有关心理描写的词语。

开端——茫然、恐惧

发展——害怕、胆怯、恐慌

高潮——孤独、不再恐慌、坚强

结局——惊喜

小结:杜小康从茫然恐惧,到胆怯害怕,再到勇敢的战胜孤独,不再恐慌,经过磨砺收获成长。

孤独之旅,不仅是杜小康随父放鸭的孤独历程,也是他在孤独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心路旅程。

板书:将有关心理描写的词语按情节四部分分行书写,组成心形图案,点明“孤独之旅”暗含杜小康心灵成长旅程之意,并与PPT展示的放鸭行程遥相呼应。

设计意图:从学情角度考虑,设置问题时尽可能深入浅出。如果由学生直接分析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很容易四处捕捉情节抽捡关键词,多有遗漏和误读,从而导致学生思维混乱。因此设计由学生直接从小说各部分情节中分别找出描写心理的词语,可使学生思路清晰,教学内容呈现有序,同时培养学生从文本内容出发解读文章的习惯。

3.感受孤独

上节课老师为大家布置了小任务,阅读杜小康放鸭的故事,找出故事中你最喜欢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和大家一起分享,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说出喜欢部分后,先由学生自行分析,分析不到位之处,再由教师引导、补充,帮助分析。

(1)环境描写

①芦苇荡环境描写

文中共有六处关于芦苇荡的环境描写,通过赏析环境,分析其与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理的关系。

②有关鸭子的描写

文中共有七处关于鸭群的描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赏析鸭群状态,理解其与主人公心理发展的联系。

③暴风雨寻鸭

暴风雨寻鸭是本文的高潮部分,也是最精彩的情节之一,可通过学生反复朗读,感受环境描写烘托的故事情境,感受主人公心理。

归纳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展示杜小康的成长环境,渲染故事氣氛,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烘托人物性格及心理变化;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四处描写杜小康的“哭”与心理变化

第一次哭:文中第3段,杜小康带着哭腔请求父亲回家。——面对未知的恐惧、软弱。

第二次哭:文中第30段,芦苇荡放鸭伊始,杜小康想家做梦大哭。——面对孤独,稚嫩、恋家。

第三次哭:文中第46段,暴风雨中寻得鸭子,累倒哭起来。——有寻到鸭子的欣喜,有保住鸭子的激动,也有承受艰难的委屈等等。

第四次没有哭:文中第48段,杜小康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在孤独中成长起来。

设计意图:首先,学生就小说内容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对本文的看法,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其次,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将文本尽可能生动的展现在同学面前,利于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情感,同时吸引学生兴趣。最后,本文环境描写部分较多且十分经典,因而从学情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喜欢环境描写部分的概率较大,故设此问。意在自然引导学生对环境描写进行分析。同时,引发学生对其他文章精彩部分进行赏析,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4.纵览全篇

(1)你觉得杜小康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杜小康由一个稚嫩、柔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心灵成熟、能吃苦、坚强勇敢的少年。

(2)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写小主人公杜小康成长的故事,赞扬了他在生活中能吃苦、精神上能战胜孤独的顽强毅力。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练,经过孤独的磨练,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

设计意图:前面已经引导学生对全文杜小康放鸭的旅程与心路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赏析,学生按情节发展顺序概括出杜小康形象特点,进而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自然水到渠成。

5.结语

在读这个故事前我们还带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人们喜欢记录孤独?现在我们细致的品味过杜小康这场孤独的旅行,相信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孤独不是绝望,不应一味的回避,如果你能战胜孤独,它将回报予你最难得的心态上的成长与成熟。因此无论是孤独的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值得记录下来的。也希望同学们在成长的路上勇于面对孤独、战胜孤独!

设计意图:再次展现本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孤独。收束全文,与课堂开篇呼应。

6.作业

运用环境描写烘托情感的方式,写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字数不限,表述完整即可。

(作者介绍:纪文方,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教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成长教学设计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