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思路探究

2018-02-26 13:17刘林山
职业时空 2018年2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刘林山

摘要:就业结构性矛盾根源在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课程体系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保障。应立足当下,以新时代教育思想引领发展方向,坚持走以提升课程供给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应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新特征,优化课程供给结构布局之间的关系,按照“素质为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要求,顶层设计区域、多元、融合、创新的课程体系,为行业企业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充分就业需求。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1]”。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型升级,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技术创新性、跨专业复合型和发展持续性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总体匮乏,供不应求,未来就业问题更多面对的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反映出高等教育培训体制许多深层次问题。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培养目标,也是高职院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最直接体现。能否及时根据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进行调整,为地方经济培养急需的人才做出贡献,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2]。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保障,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方式组成[3]。高职课程体系应满足企业向高端研发、信息自动化和服务转型升级对复合型高端应用型人才需求。高职课程体系也应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教育部等六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简称规划)中指出高职课程体系新任务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對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有关教育发展的新思想[4],系统地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应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新特征,优化课程供给结构布局之间的关系,按照“素质为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要求,顶层设计区域、多元、融合、创新的课程体系,为行业企业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充分就业需求。

一、高职课程体系新特征

高职课程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课程体系呈现如下新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推动思想政治课进课堂、进实训室、进创新创业教育、进实习岗位、进学习者心理。在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涉及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内容,大多将职业的教育相关责任单一地划归到就业指导部门,缺乏全员育人理念。甚至部分专业课教师全盘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导致学生忽视、排斥学习,消减了育人合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融合。

(二)多元利益相关者需求开放性

高职课程体系的开放性是指课程体系演变并维持生命力的客观要求,是不能离开政府、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多元利益相关者需求而孤立存在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种教育范式。开放性是指体系、机制和教育模式开放。体系开放是面向全社会真正地开放;机制开放要求政府、行业、学校共同参与;教育模式开放是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放的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元素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独立,表现形式上具有结构开放性特征。在响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进行自我动态调节,确保有序性防止课程体系走向崩溃,其表现形式具有生态开放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不仅适合高职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而且还应适合企业一线生产者的在岗培训,满足岗位提升的需要。

(三)层级高移衔接性

培养目标中人的技术技能职业能力提升,中级高级晋升都要求高职课程体系是衔接的。职业道德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要求按照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能力素质,层级式能力素质结构与人才培养层层分解、逐级转化与整合,高职课程体系具有层级高移衔接性。

(四)技术创新实践性

高职课程体系是培养工匠精神、创新性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要素。大力推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的特点是“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也要求“实践”,岗位能力提升亦要求“实践”。因此,课程体系需要体现实践性。

(五)对接性

对接原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近来逐步引入教育领域。高职课程体系的对接性是指课程体系对接劳动力市场,对接人才需求,对接学生及其家长,对接学生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与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契合性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5]。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需求侧已明显发生变化,供给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无效和低端产能处置缓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关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6]。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导致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结构需求从操作型转向工匠精神、技术创新性、跨专业复合型和发展持续性。高素质劳动者供给与需求出现矛盾,也意味着高职课程体系存在供需矛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高职课程体系结构性问题包括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方式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结构性问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高职课程体系需要去除低端课程供给,转向个性化、多元化,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解决。因此,从精准供给和有效供给的供给侧改革实质角度看,二者具有契合性。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构建高职课程体系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构建高职课程体系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优质、高效和精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思路

课程体系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要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需求,课程体系类型应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课程体系[7]、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职业岗位培训课程体系和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依据高端应用型人才的结构性需求,满足需求侧人才标准。人才结构性标准应由行业企业制定,供给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才能实施结构性调整。

(一)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课程观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同于素质教育,是一种态度和理念。这种精神的培育需要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上磨练出来。以企业为主导,通过岗位任务熟悉行业、企业文化,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培養工匠精神应强调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技术技能。课程体系职业道德课程、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应以工作过程建立学习的课程观,将学生引入真实的工作岗位,掌握职业基础和岗位操作技术技能,培养精益求精精神理念,亦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供需平衡发展经济,着力点在供给侧。

(二) 树立高移、创新的课程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层次髙移性、创新性。高职院校应密切注意具体岗位和创业对人才的能力结构、创新性的工作标准。应注重符合职业能力、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按照理实一体化来确定课程内容,培养满足创新创业和适合岗位要求的人才。

(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

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环境,选择适合的真实项目作为课程内容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本位。课程内容应具有基础性、适宜性,适应当地行业的实际需要,应以创新创业教育、跨专业选择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标准,以工作岗位为直接对接、学做融合。针对高职生源文化素质下降的事实,课程内容需降低难度、简单化,增强易懂性、可学性。

(四)优化课程结构

开放的课程结构不仅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而且需要重视“工匠精神”和创新性。高职院校离不开企业,应以企业为主导。课程体系应包括学校本位课程和企业本位课程,企业本位课程是核心,深化校企合作。学校本位课程为企业本位课程服务,应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实践形式,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企业亦是课程体系的主要裁定者,学生实习与企业岗位对接,企业、学生应是课程的核心,与企业工作岗位对接,获得主旨。

(五)采用适合的课程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的职业需要,进行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方式的转变,深化校企合作。项目教学法、分析法都能够直接对接工作岗位。教学方式应开发线上线下课程方式与培训课程对接,涵盖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知识、技能、态度进行整合、归并,转化成项目课程,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顶层设计

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改革课程体系结构性矛盾。优化课程供给结构布局之间的关系,按照“素质为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要求,顶层设计区域、多元、融合、创新的课程体系。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复合型与跨学科特性的特征注重灵活调整的专业方向模块,满足市场需求的课程设置,注重专业课程与职业培训类课程对接;层次高移应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和比重;高端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的群体,创新创业课程融合。按一个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改变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叠加的模式,构建以职业道德课程模块为龙头,层次髙移的通识课程、专业技术技能理实一体专业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能力培训课程模块和跨专业自选课程模块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课程体系。

(一)区域性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始终与地方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地方政府、企业参与,企业主体课程能为企业员工提升技能服务,不仅仅是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多的是自选的课程体系,建立服务企业员工的课程体系。

(二)多元化课程体系

多元化课程体系结构主要满足多元利益主体的需求,设计不同的目标与需求,服务对象可以是学生、农民工、下岗工人、复员军人、没有职业的居民。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技术技能课程、职业培训课程等。

(三)融合式课程体系

高职应用型人才结构是融合的,培育工匠精神、职业素质、技术技能,仅仅由单一课程体系是不能完成的。中职学制为三年,应建立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高职专科学制为三年,应用型本科四年,高职本科衔接一般需要4~5年,需要设计融合式的课程体系。培育“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穿始终。企业岗位职业技能提升课程更多地融合创新性和跨专业的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需要通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完成一个立德树人的目标。

(四)以质量、效率为中心建立课程体系评价标准

课程体系供给质量、效率应成为高职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重点,重视评价方式多元化和过程性评价,将评估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只是针对高职生就业率多少,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平时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师生形成共同重视课程质量的意识。建立健全课程体系质量标准,还必须探索具有区域性、地方特点的课程体系质量标准。真正发挥高职课程体系质量标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是一种辩证的方法,与高职结合必然存在很多困难。课程体系改革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分析组成课程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强课程体系结构性思考,强化供给侧理念,突出课程体系结构性问题,创新课程体系,行业企业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充分就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2]  董刚,杨理连.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   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2,(9):91-94.

[3]  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5.

[4]  宋凌云,王嘉毅.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J].教育研究,2017,(2):4-11.

[5]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EB/OL] http: //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0/c_11170       99915.html.

[6]  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 2016-3-29(7).

[7]  李海晶.论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维度及践行[J].职教论坛,2016,(17):23-26 .

[8]  徐春梅,赵兴民.国外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6,(19):92-95.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