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分段人才培养本科阶段培养方案设计

2018-02-26 13:17魏祥健
职业时空 2018年2期
关键词:分段阶段职业

魏祥健

摘要:“3+4”中职贯通本科分段人才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培养我国社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就分段人才培养中职阶段学习完成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安排、实践教学、管理衔接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并提出人才培养实施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3+4”分段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 衔接机制

“3+4”中职贯通本科分段人才培养是指初中毕业学生在升入中职院校相关专业学习3年后,通过教育部门规定的转段考试合格后转入对接的本科院校相同专业继续学习4年,达到相应的本科毕业要求后,获得全日制本科文凭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职业教育模式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5〕17号)文件精神,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也是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一条通往高层次教育的重要途径。重庆市于2015年开始开展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对口贯通“3+4”分段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经过三年的实践,第一届中职学生即将升入本科院校就读。这种不同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安排、实践教学甚至学生管理和两个阶段的平稳过渡衔接如何设计,是关系到该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文章针对课题组前期对中职阶段的调研、机制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供相关院校和主管部门参考。

一、“3+4”中职贯通本科分段人才培养中职阶段实施现状

重庆市从2015年起,实施“五年制”和“3+4”两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其中“3+4”项目首批试点遴选了3所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和7所高职院校与14所国家(市级)中职示范校进行对接,招收试点学生1700余人。2016年, “3+4”规模由3所本科院校扩大到11所,其中不乏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优质本科院校。3年过去了,中职阶段培养现状如何?培养效果如何?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普遍的调查,对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

1. 学校重视。“3+4”中职贯通本科人才培养是我国推行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各个中职学校承担的光荣任务,不仅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一条通往高层次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中职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校声誉的契机。所以,各个中职学校对此都非常重视,组织了相关的专家、企业代表联合对接的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标准、实践教学内容、学生管理方式等进行了充分的研讨;抽调了全校高水平的师资,组建了“双师型”教学队伍,制定了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3+4”教育的质量。

2. 注重文化基础课程学习。根据分段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的精神,“3+4”教育在中职阶段应注重文化课程的學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沉淀学生文化底蕴。在大多数专业的中职阶段,多数学校开设了语文、写作、德育等课程,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以会计专业为例,某一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中37%是文化基础课程,37%是会计专业课程,26%是实践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占比超过1/3,如图1所示。通过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夯实了学生的文化思想、增强了文化修为、提高了个人的综合素质、加强了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后续的专业课学习。

3. 学生普遍成绩较好。根据重庆市“3+4”招生考试规定,进入“3+4”相关专业学习的初中毕业生都必须要参加全市统一安排的单独招生考试,达到相应的录取分数线才能进入该专业学习。所以,该专业学生基础要明显优于普通中职学生。各个中职学校对该专业的学生也是格外“照顾”,非常重视学生在校学习效果的考核,多数学校不仅有期末考核外,还有平时的月考、季考测试,从而督促学生加强文化基础的学习。通过调查发现,在测试的成绩单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占60%以上,成绩不够理想的比例很低。如图2所示,说明该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较好,为后续的本科阶段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学习任务过重。在调查中发现,“3+4”专业学生在中职阶段学校对其安排的课程过多,学习任务过重,每天的学习任务平均达到8学时,意味着学生上午、下午甚至晚上都在上课,不仅加重了老师的教学负担,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种教学密度充分说明中职学校还未认识“3+4”职业教育模式的特性和本质,过分地强调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一方面把学生限制在教室里,满足中职学校的封闭式教学管理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成绩从而能够顺利通过转段考试。但这种高强度的教学使得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课外学习和锻炼,更谈不上增强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2. 教学内容过细。通过随堂听课发现,针对“3+4”学生的教学,中职学校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普通中职学生的教学方式上,严格忠实教材,一板一眼根据教材逐字逐句教授学生,教学内容过多过细,教学方式以板书和教材为主,讲解仔细,举例详细,很少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教学进度过慢。以会计专业为例,本科阶段的《基础会计》课程一般设置32学时,中职阶段大多超过100学时,本科教师一般不具体讲解会计分录的编制,只启发思路,中职教师讲解一个会计分录平均要花半节课时间。这种“填鸭式”教学会使学生升入本科后难以适应本科阶段的引导式模式教育,也不利于学生相关知识的补充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太差。从学生的自主学习频率和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的调查发现,中职阶段学生只有16%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84%的学生评价自身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其中有64%表明自身自学能力较差,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相对满足于课本所学知识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外阅读、查阅文献、知识扩充环节几乎没有。另外有18%的学生在课后会经常搜集除了书本以及老师布置的作业的相关资料来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约有56%的学生偶尔会查找专业相关资料学习,如图3所示。结合来看,中职阶段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为薄弱,总体自学能力较差。

4. 缺乏特色教材。“3+4”既不同于普通中职教育也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因此,教材就必须要量身定做。但遗憾的是,由于我国“3+4”项目还处于试点阶段,教学内容处于探讨阶段,加之教材使用量无法满足出版社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几乎没有专门的“3+4”专业教材,这就给这种模式教育带来严重的困境。当前中职阶段所使用的教材大部分还是传统的普通中职职业教育教材,这种教材针对“3+4”专业学生起点偏低,教材内容缺乏特色,理论基础过弱,应用型知识体现不足,无法满足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5. 管理太死板。目前,绝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周一到周五学生在学校学习,每天的课程安排满满当当,除了课间基本没有自由的时间,文化活动和自习的时间相对较少。这种封闭式管理模式对年龄较小、自觉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固定在一个地方安心学习有一定的好处。但封闭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抹杀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素质锻炼频率。大学教育是一种开放教育,大学生活是一种自主生活,这种死板的封闭式管理也使得学生进入本科学习后难以适应,同时,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心理成长的阶段,如果长期压抑,导致压力过大,可能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问题。

二、“3+4”分段人才培养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针对“3+4”学生在中职阶段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从学生认知、目标确立、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开发、管理衔接等方面着手,加强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实施措施。

(一)端正对“3+4”的合理认知

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部分学生对“3+4”认知模糊,道听途说。有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认为,“3+4”项目没有高考的压力,又有本科学校的保障,前三年的中职阶段只是过渡期,并且认为只要进入了“3+4”班,三年后就应该顺利进入本科进行学习,没有退出之说。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松弛的状态,重视不足,导致学习松懈,学习效果欠佳。

根据重庆市“3+4”中职贯通本科分段人才培养的实施要求,“3+4”中职阶段的学生升入本科学习,必须参加转段考试,转段考试合格的学生才能升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功利化的思想和短视行为会误导学生在学习阶段得过且过,基础知识巩固不牢,难以升入本科学习,即使进入本科学习也难以承受本科阶段的“学习之重”,不利于学生在专业方面的长远发展。因此,要加强宣传,普讲政策,要消除学生和家长的错误认识,“3+4”不是包干制,考上了中职阶段并不意味着就直接可以拿到本科文凭,它应有严格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即使升入本科也并不意味着就能顺利毕业。消除误解,端正认识,是培养“3+4”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前提。

(二)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3+4”是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合作,联合培养职业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这就需要两校相互合作、加强协调、顶层设计,探索适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分段目标。在目标定位上,首先我们需要厘清“3+4”人才的特点是什么?“3+4”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培养过程中的着力点在哪儿?在厘清相关问题基础上,深刻认识中职与本科协同育人具有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结合国家和重庆市相关文件精神,科学合理定位“3+4”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分段目标,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能用、够用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双师型”人才,确立人才培养的标杆和方向。

(三)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3+4”中职贯通本科一体化系统的完善,首先要求优化课程设计,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时,两校应共同研討,并聘请相关企业专家,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既不能重复,又不能脱节,要有合理的衔接课程,形成一个分阶段培养、有层次递进型的课程学习系统。

理论教学方面,在中职阶段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本科阶段要强调专业课程设置,加强专业理论教育,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增强专业理论素养。同时“3+4”是培养应用型和“双师型”高级技能人才,如何才是“双师”?如何才是高级,这就需要加强跨专业的文理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同时加强实践教学中的技能训练,通识教育、文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技能训练、素质教育的比例如表1所示。中职阶段的实践教育强调基础技能训练,重在认知,本科阶段则要强调专业技能训练,重在动手。因此,要以职业需求为驱动、以职业训练为抓手,加强校企合作,开设专业训练、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以此锻炼学生的专项技能和工作能力。

(四)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

进入“3+4”专业学习的中职学生因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因而基础知识薄弱,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较弱等特点,对授课计划、教学方案做出科学的设计,针对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并分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课程教学,以达到“衔接”效果。

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还应配备专门的师资,师资保障的关键在于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使教师既懂理论知识,又会实践操作。要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或每一学年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去进行实践锻炼,主动开展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 “立地式”研发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增强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双方教师还应形成互派制度,相互交流,互相学习,总结经验,努力探索新模式下的教学手段和技术。

(五)开发专业的教材

“3+4”既不同于普通中职教育也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因此,教材必须要量身定做。一是高校主管部门牵头,积极组织课题组,翻译一批国外职业教育成熟的通用或比较流行的经典、适用的高质量教材;二是积极组织人员编写适合我国“3+4”本土教育的教科书;三是要编写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实务操作指南读本;四是要编写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教材。

(六)建立两校无缝链接的衔接机制

中职与本科教育在教与学、管与做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都有各自的规律。如何加强中职与本科的衔接贯通机制、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是实施“3+4”教育的关键。因此,两校要加强交流,深度融合,共同研讨,构建无缝对接的衔接机制。具体包括:培养计划的衔接,要把中职阶段与本科阶段贯通起来,人才培养计划既不能重复,又不能脱节,从而体现人才培养计划的一体化、系统性、贯通性;教与学方面的衔接,中职和本科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要沟通衔接,让学生适应两个阶段的教学模式,平稳过渡;学生管理的衔接,两校学生管理部门要互相交流,总结经验,研究适合这批学生的管理制度,让中职学生在转段后能够迅速转变身份,融入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  黄慧化.现代学徒制一体化育人的现状及对策[J].河北职业教育,2017,1(2):41-44.

[2]  黄小璜,杨燕,刘麟.“3+4”中职—本科衔接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9):28-30.

[3]  范富春.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思考[J].教师教学,2015,(25):41.

[4]  陈凌云.中职和本科教育 “3+4”分段培养项目试点初探[J].教育管理,2015,(1):221.

[5]  孙静.基于会计专业的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质量保证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13):370.

[6]  段标.“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23):47-49.

猜你喜欢
分段阶段职业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2018年—2020年山西省普通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分段函数的常见题型及其解法
例谈分段函数单调性问题的解决
我爱的职业
寻求分段函数问题的类型及解法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