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作文教学规律,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2018-02-26 12:52王峰
新教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语言

王峰

当前,全社会都在热议提高作文在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比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但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小学阶段是学生作文的起始阶段,更需精心呵护和栽培。

一、明确作文教学定位,增强学生习作信心

有调查显示,70%的小学生不喜欢作文。这其中原因很多,有智能产品泛滥冲击阅读写作,有教学条件的限制等,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寄予过高的期望值,提出了“高标准”的作文要求,使众多学生“望文生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簡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各学段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中年级能懂得观察事物,按顺序自由地写下来,把感受深刻的地方写具体;高年级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分段表述,做到有条理,内容力求具体,富有感情。总体看,这作文教学目标并不高,定位为“写话”“习作”,已经充分考虑到写作起始阶段的小学生作文有一定的难度,作了要求降低,意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呵护学生的写作信心。其实,就是同一类作文,各年级教学目标也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如,同样要求“用几个物编一个故事”想象作文,三年级只要求“能编一个故事”,四年级则要求“故事有意义,叙述清楚”,五、六年级可要求“鼓励大胆想象和创新,学会把道理或哲理寄托在故事之中”。如果“越位”设订作文教学目标,会给小学生作文造成重重障碍,久而久之,学生就害怕作文,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明确把握各年级、各学段的作文教学定位至关重要。

二、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是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空讲文章技巧技法是无济于事的,就必须靠训练养成。

1. 遵循活动心理学规律。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指出:“实现活动的那些动作是由动机的激励而指向目的的。”该理论至今对作文教学还有—定的指导意义,它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有助于学生较为轻松流畅地进行书面语言的表达。根据从“动机走向目的”规律,就是让学生亲身体会语言的交际功能及它的社会效益,进而诱发自觉去学习语文和掌握语文。当前,学生作文体会不到它的用处,产生强烈的“厌恶感”。其实,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教师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说假话,即由先设立“目的”,再通过“教授”等手段,诱导其“动机”,这是违反活动心理学规律的。根据该理论,语文教师要采取从内容到形式的语言训练方法,要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就是“我手写我说,我想写我心”,很容易,可以“痛快地表达真情实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和兴趣。

2. 提供语言基本功训练机会。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产生的过程完全不一样。书面语言是有意的、自觉的语言活动中最困难、最复杂的形式。从这一点看,写作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这一难度,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具体、有效的手段,训练和丰富学生的语言结构,使之形成正确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作文积累,夯实表达基础

大量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才能切实地使学生“言之有物”和“言之有词”。

1. 走进书本,汲取知识营养。《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三个学段阅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确,只有读得好,记得多,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对于小学生而言,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时学习做读书笔记。当然,各个年级要求各不相同,低年级识字量少,记录可能有困难,可以摘录好词、短语等;中高年级可以摘录精彩的语句、片段描写等。长期坚持“读写结合",可以从书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大大丰富积累量,为学生作文表达奠定基础。

2. 体验生活,丰富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作文源于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各种丰富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如,一位农村教师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来临时,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变化?你内心有什么感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并把它们写下来。又如,城市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社区周边观察记录“共享单车”使用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也可平时每天利用一点时间,让学生上台讲他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等。这样,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四、重视作文批改方式,发挥学生内在潜力

有效的作文批改可以发挥学生内驱力,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1. 讲究批语艺术,激发习作动力。大多学生对自己写出的作文成果还是十分在乎的,会去看教师对自己作文的批语。然而,有的教师,要么对优生“一褒到底”,要么对差生“一贬到底”。批语当然可以“有褒有贬”,但它的主要功能是激励和指导。艺术性的批语能激发学生热爱写作的情感,增强习作信心。如,对于优秀生的作文可以“褒中有贬”:“你的作文语句优美生动,感情真挚,结尾令人回味无穷,如果文章的叙述条理再理一理,就更好了。”学生阅读到这样的批语便感受到自己本次习作中已取得巨大成功,但还有一些不足,能激励他继续努力。而对一些基础较差,“词不达意”的学生则不宜都写“缺点”,可这样写道:“你能活用课文中刚学过的这几个词,很好!希望你能在作文层次条理方面也学着课文再理清楚。”这样的批语,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能激发他内心深处的作文冲动。

2. 重视引导修改,挖掘作文潜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改和互改,这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之一。一些有经验的教师重视给予必要的引导,激发学生修改的欲望,使之更有效地进行修改。如,一位六年级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互改《冬天》—文时,有一个学生对另一个学生的作文提出见解:该文对山村冬天的景色作了详细描写,文笔优美,想象丰富,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文中有几处写到绿树、绿叶,好像这是春天才有的事物,不大符合写冬天景色。可被点评的同学却理直气壮地说:“不对啊,我就是亲眼看到山上有绿树和绿叶啊。”这位教师急忙引导:“我们南方的冬天与北方的冬天不一样,山上确实还能见到绿色,但是,你是否有细致观察,冬天的绿和春天的绿一样吗?区别在哪里?”经过教师点拨,学生恍然大悟——确实不大一样:春天的绿很新,水灵灵的;冬天的绿有点暗淡,绿中带黄。经教师点拨,学生饶有兴趣地修改起作文,果真改出了一篇与众不同、感觉清新的好作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远洋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