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2018-02-26 12:52俞萍蓉
新教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李明钢笔邮票

俞萍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问题意识”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求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每位教学者都应重视的课题。

一、鼓励学生勇于提问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创造精神的体现,更是探究活动的起点。当前的传统课堂,仍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多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以改变,变教师的主导为引导,学生的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例如,人教版五上“小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练习:“林老师带了80元钱去买奖品。先用了45?郾6元买了8本相册,再用余下的钱买钢笔,一支钢笔的单价是2?郾5元。还能买到几支这样的钢笔?”首先,学生通过读题,明白题意,即要解答“还可以买几支这样的钢笔”;明确“8本相册”是多余条件,实际用“(80-45?郾6)÷2?郾5”来解题就可以了;结果要根据具体情况,联系生活实际用“去尾法”保留整数。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读懂题目的条件,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可提出以下问题:①每本相册多少钱?②相册比钢笔单价贵多少?③每一本相册的价钱大约是一支钢笔的几倍?④80元钱都买钢笔,最多可以买几支?⑤80元钱都买相册,最多可以买几本?⑥如果用买相册的钱去购买钢笔,最多可以买几支钢笔?教师应大胆放手,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挖掘、探究。学生根据题目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把一道题活用成多道题,呈现出各不相同的解题策略,同时巩固了小数除法知识。

二、一题多解,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都不相同,他们的学习起点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备课与实际教学中应多考虑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从不同角度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人教版四下“四则运算”单元中有一道练习:“xx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级,四年级有3个班级,三年级每个班级都有40人,四年级每个班级有45人。三、四两个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多数学生按照常规解题思路列式为“40×4+45×3”。但有一位学生的想法跟别人不一样,他站起来说:“我先假设三、四年级各4个班,总人数是(40+45)×4,这样四年级就多算了一个班的人数,再减去45×1就行了,完整列式为(40+45)×4-45。同样道理,也可以假设三、四年级各3个班,总人数是(40+45)×3,这样三年级就少算了一个班的人数,再加上40×1就行了,完整列式为(40+45)×3+40。”这两种解法是教材内容里不作要求的,部分学生并不能理解,笔者顺势引导全体学生深入探究,一起画线段图帮助理解。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固定模式,突破常规思维,也可以有效解决问题。课前预设充分些,课中多肯定学生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画图分析,直观解析数量间的关系

画图法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常见,它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外显,能够直观地理清数量关系。再则,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学生简化思路,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量关系用具象的形式替代,直观地表达题意。

例如,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认识“倍”,教师就要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数的几倍”是什么意思,认识到“倍”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依托于具体的内容、物体,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操作学具,再辅以画线段图理解,“一倍”即一份,“几倍”即同样的几份,从而推导出求“几倍”的量用乘法,求“一倍数”用除法。学生如果能够在初期就学会画线段图,那么到了高年级面对更复杂的“非整倍数”的问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四、对比练习,辨析不同概念间的区别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对形式相似的题目分辨不清,混淆数量关系,造成解答错误。教师可以在新课教学后设置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对比练习,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想法,能够互相补充,辨析易混思路或相似概念的异同。

例如,人教版三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为了更好地将周长和面积概念进行辨析,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练习:“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6米、宽12米。在菜地的四周围上篱笆,需多长的篱笆?如果在菜地里种白菜,可供种菜的地方有多大?”问题中没有出现“周长”或“面积”,教师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后交流,比较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首先,学生要弄清篱笆是围在长方形的四边上,“多长的篱笆”求的其实是长方形的周长,解题为(12+16)×2=56(米)。而“可供种菜的地方有多大”是指种菜的面积,求的是长方形面积,解题为12×16=192(平方米)。周长与面积概念不同,这两个问题的解题方法不同,所用的单位也是不同的,但求周长和面积都需要知道长和宽。学生在练习与思考的同时,进一步深入理解周长与面积两个概念。

五、反思检验,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性

现行教材重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是否具备评价与反思意识,能否回顾和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只是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反思可以促使学生在解题中不断调整思维,对问题进行二次思考和检验,有效保证解题的准确性。

例如,习题:“赵红有邮票260张,李明有300张邮票。怎么分配两人邮票的张数才会一样多?”很多学生会这样做:300-260=40(张),认为把李明多的郵票给赵红,他们就一样多了。这是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解法,他们由于思维定势总认为只要把多的给少的,两人就会一样多。学生缺少反思的意识,教师应有意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加以反思。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如果李明把多的40张都给赵红,那李明就剩下300-40=260(张),而赵红就变成260+40=300(张),两人邮票张数不会一样多。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图分析,李明比赵红多出来的40张邮票不能都拿给赵红,而只要给出40张的一半,即40÷2=20(张),这样两人都是280张。或者根据总数不变先求出总数260+300=560(张),再560÷2=280(张),300-280=20(张)。解决策略很重要,对结果的及时验证和反思也同样重要,即把所得到的结果、结论代入题中验证,这个答案合理吗?哪儿错了?怎么调整?逐步让学生具备反思的能力,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

教师应以《课程标准》精神作为指导方向,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锻炼学生多维度、多角度的思考方式,善于交流,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猜你喜欢
李明钢笔邮票
独一无二的邮票
三支钢笔
李明
我的钢笔
邮票上的“三月三”
老钢笔
找寻通往童年的那张“邮票”
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