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学生鉴赏语言能力浅探

2018-02-26 12:52刘雪清
新教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叠词荷叶儿歌

刘雪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初步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呢?我们以为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细读文本,关注语言表达的细节,欣赏表达的精妙,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下面以统编版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用心朗读中玩味表达的美妙

翻开语文课本,不难看出,阅读课文课后第一题总是关于“朗读”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是学生学语文的根本方法,也是教师教语文的根本方法。儿童对韵律与节奏的需求与成人相比更加强烈,感受也更加敏锐。低年级的教材中,就有许多儿歌、诗歌的篇目。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明白事理,在读中体会表达之妙。

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是一首儿歌,语言凝练、短小,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教学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指导学生感受韵律,读出节奏,读好儿歌。但是如果生硬地划分停顿、节奏,低年级课堂的趣味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字体颜色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观察,发现儿歌每一行的开头一个词都是“谁”,中间一个词语说明“在哪里”,最后的词语表明“干什么”。通过这样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学生明白了句子的内容结构,朗读的节奏就不用教师刻意分析,自然明了了。在此基础上,教师领着学生以“问答”的形式配合着读,边读边拍手:什么半空展翅飞——(生读);什么花间捉迷藏——(生读);蚯蚓哪里造宫殿——(生读);蚂蚁哪里运食粮——(生读);蝌蚪池中干什么——(生读);蜘蛛房前干什么——(生读);……在师生拍手问答中,学生读得兴致盎然。于是,教师趁热打铁,提高难度,将每行的后面半句隐去,只留下开头的动物名称,进行男女生拍手问答朗读:蜻蜓哪里干什么——蜻蜓半空展翅飞……如此,在反复问答朗读中,既悄悄将朗读背诵落实到位,又让“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不断地在学生的脑中浮现,为后面的“模仿句式”练习奠定了基础。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合作对读、拍手对读等形式,将儿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趣味,学生在读中感悟了句子表达的美妙,一切指导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二、在品词析句中涵泳表达的秘妙

朱自清说过,阅读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文本中一個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活的句子,都值得学生涵泳品味、欣赏评价。因此,品词析句是培养低年级学生欣赏、评价语言表达秘妙的重要手段。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过程中,比较,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体会语言表达中词语运用的优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和评价能力。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这一课一个明显的语言特色是用偏正结构的短语来体现“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如“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蛋、乌黑的头发”。课堂上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短语的意思,通过朗读感悟、模仿练说来积累短语形式。但是教学如果仅仅止步于此,那么学生将无法欣赏到语言表达的秘妙,也就不能真正内化语言。于是,教师通过删词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鉴赏语言、评价表达:如果没有这些词语,你觉得好不好呢?为什么?读一读,想一想。(出示删词后的句子:A.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的脸蛋上。B.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蛋上。)通过删词对比,偏正短语的修饰作用和表达效果就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纷纷表示:没有这些词语,就看不出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了。这样就在比较中,初步培养了学生欣赏评鉴文本遣词造句的阅读力。

除了删词对比,还可以换词比较。就是把要细细理解品味的词语换成别的词语,进行辨析,品味。比如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中有句话描写了秋天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其中“五光十色”值得细细品味,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品出表达秘妙。第一层次:通过文中“红的、白的……”理解了“五光十色”指颜色丰富;第二层次:说出表示颜色多的词语还有“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第三层次:换词比较,原句中“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等词语可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用“五光十色”好,可以看出葡萄除了颜色多,个个长得水灵灵的。葡萄一颗颗晶莹剔透,像玛瑙,多美丽呀!葡萄沾了水珠,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美丽极了,如果用“五颜六色”就感觉不出来了。真是“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通过换词前后的对比,学生深入品味词句妙处,有效培养了欣赏评价的能力。

三、在迁移模仿中感悟表达的精妙

好的语言形式,往往传达出作者敏锐地语言感受力和独特的表现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模仿。教师应该把握好语言的生长点,聚焦表达,让学生在模仿中既巩固了所学,又有自己的创新,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语言表达的敏锐度,培养了语感,提高了语言鉴赏的能力。

如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开篇第一自然段,就连用了两个叠词: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形象、准确和节奏是叠词的显著特点。运用叠词能让事物的特征形象生动,表达的意思确切明了。这样的语言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富有音乐美,对荷叶的那种爱怜之情也溢于言表。那么怎样让一年级的学生感悟叠词表达的精妙呢?模仿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出示荷叶图,问:“这是怎样的荷叶?”学生脱口而出:“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教师继续启发:“其实还可以倒过来说呢。试试看!”学生:“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教师立刻“复制”:弯弯的月儿,你会说——月儿弯弯的;闪闪的星星,你就说——星星闪闪的。“瞧,语言这样一变化,表达就更丰富了,多有意思呀!”这是学生对语言表达多样性的初次体验,印象深刻。紧接着,教师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学生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妙。出示句子:荷叶圆的,绿的。“你们喜欢这样的荷叶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表示:“不喜欢,因为读起来不够好听。”“不喜欢,因为荷叶不够圆,不够绿了。”……前者的回答其实就是对表达节奏的感知,后者是对表达效果的感悟,这就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开始!“大家这么喜欢这样的荷叶,你想怎么读呢?”在画面的衬托下、教师评价的引领下,学生把“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读得有滋有味,生动形象,煞是可爱!在朗读中,学生对语言表达有了进一步的感悟。此时,出示荷塘图,教师激发说话兴趣:“你也能这样说说荷叶的好朋友吗?”出示句子:水珠 的, 的。荷花 的, 的。结合学生的表达,教师相机评价:你的水珠真可爱!这颗水珠真好看呀!这朵荷花真美呀!……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句式的表达效果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迁移模仿中,他们对叠词的表达效果有了体会,无形中增长了语言的鉴赏能力。

教学中,我们应该要有学段目标意识,立足文本,聚焦语言,关注表达,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引领学生领悟语言表达的韵味和精妙,使其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朱蕴茝)

猜你喜欢
叠词荷叶儿歌
荷叶像什么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荷叶圆圆
“的”字叠词招聘会
荷叶伞
让叠词走进句子
小蚂蚁喜欢躺在荷叶上
七月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