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术语误译,兼论“找译译法”

2018-03-01 07:19李亚舒徐树德
中国科技术语 2018年6期

李亚舒 徐树德

摘要:文章以国内公开发表的三篇典型术语误译纠错论文为例,对术语误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术语正译使用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篇术语误译纠错论文中术语误译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均为“现有译法”,而术语正译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均为“找译译法”。文中的“找译译法”指的是依据原语术语的含义,通过适当的方法,直接从译语专业文献中找出与原语术语相对应的译语术语的翻译方法。“现有译法”指的是在目前翻译专著、论文中经常提及的直译、意译、音译等术语翻译方法。原语术语,按其在译语中有无对应的译语术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另一类是无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在我国术语翻译文献中,虽未见到“找译译法”的字样和系统的理论论述,但不时会见到诸多译者以不同方式表达出的“找译译法”思想。“找译译法”是我国术语翻译宝库中的瑰宝,继承“找译译法”并将其付诸翻译实践对于降低术语误译率、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术语翻译;误译主因;找译译法;原语术语;译语术语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6.014

On Term Mis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Method of Looking for Equivalent//LI Yashu, XU Shude

Abstract: Taking the three typical papers about correcting mistranslation of terms published in china as examples, we make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he terms. Our result show that the translation method used in case of mistranslation of the terms is just “current translation method”, but the translation method used in case of right translation of the terms is just “translation method of looking for equivalent”. In this paper, “translation method of looking for equivalent” refers to a term translation method, in which,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of a source language term and through appropriate way, we can directly find out the corresponding target language term from target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rrent translation method” refers to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etc. Source language term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ir target language equival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the terms having target language equivalents, and the other is the terms having no target language equivalents. In numerous literature about term translation in China, although we did not see words “translation method of looking for equivalent” and systemic analysis of it, we have seen the idea on the method frequently. “Translation method of looking for equivalent” is the gem in term translation treasure house in China. The inheritance of the method and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 are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decreasing term mistranslation ratio and improving translation quality, so we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t.

Keywords: term translation; major cause of mis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thod of looking for equivalent; source language term; target language term

收稿日期:2017-10-19修回日期:2018-07-08

作者簡介:李亚舒(1936—),中国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翻译学、科学翻译史、术语翻译。通信方式:liyashu@cashq.ac.cn。徐树德(1948—),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双语科技词典编纂、术语翻译。通信方式:xushude@126.com。

引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术语误译本身无疑是件坏事,但如果能冷静分析术语误译的教训,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悟出防范之道,推出治本之策,那么坏事就可以变成好事。为此,剖析一下近年我国相关专业期刊发表的几例典型术语误译纠错论文,让这些纠错论文说明:术语误译现状、术语误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术语正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索术语翻译致误的原因,提出防范术语误译的方法。

一术语误译纠错论文的启示

为使所选的术语误译纠错论文具有代表性,本文所选的三例术语误译纠错论文分别涉及专业跨度较大的法律、冶金和军事工业,且出自不同的作者之手。同时,笔者在仔细研读每篇纠错论文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分项调研,从每篇纠错论文中分析整理出以下各项:原语术语定义、术语误译现状、术语误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术语正译使用的翻译方法,以便读者熟悉所论术语内涵,对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例1.“法定代表人”误译纠错论文[1]

“法定代表人”定义:依法律或法人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

术语误译现状:据纠错论文称,中国33部各类法律法规共94次毫无例外地将“法定代表人”误译为legal representative。由此看来,该误译并非是个案,而是一个普遍性误译,值得研究探讨。

术语误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在以上误译译名实例legal representative中,将“法定代表人”中的“法定”按字面义翻译成legal,将“代表人”按字面义翻译成representative,由此得出“法定代表人”的英译名为legal representative,显系采用了“现有译法”中的直译方法。

术语正译使用的翻译方法:该术语翻译纠错论文的作者以术语的词汇意义和结构意义为切入点,通过查找英文原版文献,找到了在英国和美国法律中与legal representative对应的汉语术语应是“法定继承人”“遗嘱执行人”“遗产管理人”“法定代理人”“代理律师”等。也就是说,legal representative丝毫没有“法定代表人”之义。中国各类法律法规英译文将“法定代表人”翻译成legal representative显系误译。为了获得“法定代表人”正确的英译名,纠错论文的作者同样是通过查找英文原版文献,找到了英国和美国法律含有“法定代表人”意思的三个英文法律术语,即managing agent、corporate officer和chief executive officer,其中尤以chief executive officer最符合中国法律法规中“法定代表人”的法律内涵,是汉语“法定代表人”正确、地道的英文译名。

例2.“高炉大修”误译纠错论文[2]

“高炉大修”定义:高炉一代寿命结束,为开启高炉新一代寿命,提高高炉生产能力、改善高炉技术状况、更新高炉炉衬和设备而进行的大规模修复和技术改造。

术语误译现状:本例术语纠错论文给出的“高炉大修”误译译名实例为big repair of blast furnace、major repair of blast furnace、blast furnace overhaul、blast furnace renewal、overhauling blast furnace、blast furnace revamping、capital repair of blast furnace和heavy repair of blast furnace,共计8例,均源自国内专业期刊英文摘要,基本反映出“高炉大修”在中国冶金界被误译的真实全貌。

术语误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在以上误译译名实例中均将“高炉大修”中的“高炉”翻译成blast furnace,将“高炉大修”中的“大修”分别翻译成big repair、major repair、overhaul、renewal、overhauling、revamping、capital repair或heavy repair。由此衍生出的“高炉大修”英译名同样有8种之多。虽说其中有的误译译名实例词序与汉语“高炉大修”有所颠倒,如big repair of blast furnace、major repair of blast furnace等,但字面意义却是基本对应的。基于此,我们姑且将以上误译译名实例的翻译方法都归类于“现有译法”中的直译方法。

术语正译使用的翻译方法:该术语翻译纠错论文的作者认为“高炉大修”这一技术概念不唯中国特有,而是一个国际钢铁界通行的技术概念。但在英、美出版的钢铁专业技术文献中却未出现上述8种“高炉大修”英译文。基于此,纠错论文的作者通过查找大量英、美出版的主要钢铁专业英文原版期刊,终于找到与“高炉大修”内涵高度一致、语用效果高度吻合的英语术语blast furnace reline或reline of blast furnace。

例3.“声学覆盖层”误译纠错论文[3]

“声学覆盖层”定义:一种重要的水下舰船吸声结构,是潜艇隐身的一项关键技术。它敷设于潜艇表面,具有良好的隔声抑振性能。

术语误译现状:本例术语纠错论文给出的“声学覆盖层”误译译名实例为acoustic coating、acoustic covering layer、acoustic layer和acoustic tile,共计4例,均源自国内专业期刊英文摘要,基本反映出“声学覆盖层”在“国内潜艇领域的许多重要期刊”中被误译的真实状况。

术语误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在以上误译译名实例acoustic coating、acoustic covering layer和acoustic layer中,均將“声学覆盖层”中的“声学”按字面义翻译成acoustic,将“覆盖层”按字面义分别翻译成coating、covering layer或layer,显系采用了“现有译法”中典型的直译方法。在以上误译译名实例acoustic tile中,同样将“声学覆盖层”中的“声学”按字面义翻译成acoustic,却将“覆盖层”翻译成了原意并非“覆盖层”而是“瓦”的tile。译者企图以“瓦”代“覆盖层”,显系采用了“现有译法”中的意译方法。

术语正译使用的翻译方法:该术语翻译纠错论文的作者通过对“国内潜艇领域许多重要期刊”的搜索查找,发现“学者们对这一术语的翻译五花八门”[3],明显违背了“一个术语只表述一个概念,同一个概念只用同一个术语来表达”[4]的术语命名基本原则。基于此,术语翻译纠错论文的作者在查找中文期刊数据库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又“选取微软学术搜索或必应学术搜索等搜索引擎查询英语本族对前面获取的可能英译的使用情况”,“从而确定‘声学覆盖层的对应英译为anechoic coating”[3]。

通观以上3例术语翻译纠错论文说明:就术语误译现状而言,3例术语误译均源自正式出版物,或国家法律法规的英译版本,或国内专业期刊英文摘要,且均非单一个案。就术语误译使用的翻译方法而言,3例术语误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均为“现有译法”中的直译或意译。就术语正译使用的翻译方法而言,尽管每篇术语误译纠错论文获得术语正译的具体途径有所不同,但所有3例术语正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均为或查阅“多本英美法律词典”[1]、或查阅英美原版法律书籍和美国《示范商业公司法》、或查阅英美原版专业文献、或查阅外文网络资源等,最终“找出”与原语术语相对应的译语术语。

二方法误用是主因

以上对3篇术语翻译纠错论文所进行的分项调研表明,无论从术语误译现状、术语误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术语正译使用的翻译方法来看,它们都存在着相似之处。尤其是对术语翻译使用方法的调研,其结果更是泾渭分明:所有术语误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均是“现有译法”;而所有术语正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均是通过查阅各种形态的译语专业文献资料,从中“找出”与原语术语相对应的译语术语。

无论“现有译法”中的直译、意译,还是“现有译法”中的音译、形译、音意兼译或借用,其实质都是使用译语语言对原语术语所指称的概念进行再命名,即术语所指称的概念在“跨语际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新命名”[5]39。但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是否有权在不设定任何前提的条件下,使用译语语言对原语术语所指称的概念进行再命名,答案是否定的。

众所周知:原语术语,按其在译语中有无对应的译语术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已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另一类是尚无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显然,对于那些在译语专业文献中已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是无权使用译语语言对原语术语所指称的概念进行再命名的。这是因为译语专业文献中已有的译语对应词是“译语国家、译语民族已通过优胜劣汰、约定俗成完成的事物(或概念)命名,我们应尊重译语国家、译语民族已给出的术语名称”[6];而不应再采用“现有译法”,按照自己对原语术语内涵意义的了解和本质特征的把握,为译语国家、译语民族再“创译”出与原语术语相对应的译语术语,即为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进行再命名。换言之,“现有译法”仅适用于尚无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而不适用于已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因此,在译语中已存在与原语术语相对应译语术语的条件下,如采用‘现有译法,为译语国家、译语民族再‘创译出与原语术语相对应的译语术语,就其实质而言,就是越俎代庖”[6],就是违背了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术语命名,都是本国家、本民族通过优胜劣汰、约定俗成完成的客观规律。然而,在笔者狭小的视野中,许多翻译专著或翻译教科书,乃至翻译论文在向读者介绍“现有译法”时,却忽视了上述术语命名客观规律,对于“现有译法”仅适用于尚无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而不适用于已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这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没有做出必要的说明。给读者的印象仿佛是“现有译法”适用于一切原语术语的翻译。诸多译者在翻译时,遇到不认识或不熟悉的术语,并没有先甄别这些术语是否为已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然后再慎重确定是否采用“现有译法”,而是在词典上“查不到则翻”,“翻”则采用“现有译法”,从而导致了“现有译法”的误用,造成了诸多术语的广泛误译。

通过审视术语翻译纠错论文涉及的3例原语术语“法定代表人”“高炉大修”和“声学覆盖层”,以及从各种形态的译语专业文献资料中“找出”的与这3例原语术语所对应的译语术语chief executive officer、blast furnace reline和anechoic coating,我们有理由判定,术语翻译纠错论文涉及的这3例原语术语都是已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对这3例已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采用“现有译法”进行翻译所导致的误译,绝非偶然,而是必然的客观规律使然。这客观规律就是:“现有译法”仅适用于尚无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将其误用到3例已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误译是必然,不误译则是例外。当然,国内双语词典、专业文献和工具书中因误用“现有译法”造成的术语误译,绝不仅限于以上3例。以近年中国出版的大型工具书《汉语主题词表·工程技术卷:第3册 冶金工业、金属工艺》[7]为例,略作查阅,即可发现许多因误用“现有译法”造成的冶金专业术语误译,如将“连铸坯”误译成continuous casting strand slabs[8];将“全连铸”误译成continuous continuous casting、full continuous casting[9];将“薄板”误译成 thin plate;将“动态轻压下”误译成dynamic light reduction;将“高炉利用系数”误译成 BF utilization coefficient;将“煤焦置换比”误译成coaltocoke replacement ratio;将“钢材”误译成 rolled steel、steel、steel product[10]等。诸如此類,不胜枚举。有关这些术语误译的辨析、论证,除已标明参考文献者外,其余均可查阅《多功能汉英·英汉钢铁词典》[11]相关词条的辨析项。

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由诸多冶金界专家编审的大型工具书因误用“现有译法”造成的术语误译如此之多,其他出版物中因误用“现有译法”造成的术语误译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足见:将“现有译法”误用到已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已成为目前术语误译的主因,值得译界同人,尤其是应用翻译学研究界同人密切关注。

三继承“找译译法”,着眼发展应用

既然将“现有译法”误用到已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已成为目前术语误译的主因,并在现实翻译中造成了如此多的术语误译,那么对于已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我们应采用什么翻译方法呢?

术语翻译实践①告诉我们,对于占原语术语绝大多数的已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应采用“找译译法”。“找译译法”是一种依据原语术语的含义,通过适当的方法,直接从译语专业文献②中“找出”与原语术语相对应的译语术语的翻译方法。“在译语文献中已存在与原语术语相对应译语术语的前提条件下,‘找译译法是唯一能准确得到与原语术语相对应的译语术语的翻译方法”[6]。换言之,对于在译语专业文献中已有对应译语术语的原语术语而言,其所对应的译语术语,无论是通过术语“现有译法”中的直译、意译,还是通过术语“现有译法”中的音译、形译、音意兼译或借用等,常常是不能“翻译”出来的,如本文提及的3例术语,均未能通过“现有译法”得出与原语术语相对应的译语术语。而最后只能是采用“找译译法”,通过查阅有关译语专业文献,从中“找出”的;即使在一些情况下,通过“现有译法”翻译出了包含有正确译语术语在内的多个译语术语,但最后对于正确译语术语的甄别与确认,还是要采用“找译译法”,通过查阅有关译语专业文献加以判定。因此,作者提出“在译语文献中已存在与原语术语相对应译语术语的前提条件下,‘找译译法是唯一能准确得到与原语术语相对应的译语术语的翻译方法”。

考查一下中国浩如烟海的术语翻译文献,虽未见到“找译译法”的字样和系统的理论论述,但不时会见到诸多译家以不同方式表达出的“找译译法”思想和按“找译译法”思想进行的术语翻译实践。

例1.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严复在与梁启超谈论《原富》一书的翻译时,介绍了他在处理一些“艰深名义”时的经验:“常须沿流讨源,取西字最古太初之义而思之,又广搜一切引申之义,而后回观中文,考其相类,则往往有得,且一合而不易离。”[12]显然,严复在这里所言的“而后回观中文”,是指在吃透了原语术语的内涵后,再阅读相关中文文献;“考其相类”,是指从阅读的中文文献中通过考证,“找出”与原语术语内涵类似或等同的译语术语;“则往往有得,且一合而不易離”,是指采用这种方法,常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且一旦将其作为符合原语术语内涵的译语术语使用,二者即形成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通过“找译”,严复将一大批英文原语术语翻译成了汉语中已有的术语或在当时社会已广为流行的术语,如经反复推敲,严复将liberty翻译成汉语古已有之的“自繇”(“繇”通“由”)。

例2.清末民初中国译名统一的最早倡导者傅兰雅,在《论译书之法》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术语翻译和译名统一的方法。其中第一条即为:“华文已有之名设拟一名目为华文已有者,而字典内无处可察,则有二法:一、可察中国已有之格致或工艺等书,并前在中国之天主教师及近来耶稣教师诸人所著格致、工艺等书。二、可访问中国客商或制造或工艺应知此名目等人”[13]。

傅兰雅提出的《论译书之法》第一条中的“华文已有之名”,完全与“找译译法”的“在译语文献中已存在与原语术语相对应译语术语”的提法相一致。“则有二法”中的“一、可察”“二、可访问”,完全与“找译译法”的“直接从译语专业文献中找出”的精神相符合。由此可见,傅兰雅早在百余年前即提出了“找译译法”的思想,并将其列在《论译书之法》的第一条,足见傅兰雅对“找译译法”之重视。傅兰雅在组织科技著作翻译和在自己的科技译著中对“华文已有之名”严格遵循上述翻译原则,译笔流利,通俗易懂,取得了丰硕的科技翻译成果。

然而,令人感到困惑的是:百余年之后的今天,诸多翻译专著或翻译教科书,乃至翻译论文在论及术语翻译方法时,对于当年被傅兰雅列为译书之法第一条的,具有如此重要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术语“找译译法”却只字不提,反而对于仅适用于尚无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的“现有译法”却大篇幅介绍,从而误导读者以为“现有译法”适用于一切原语术语的翻译,以致酿出诸多术语误译。此种情况,值得译界人士沉思。

例3.魏向清、赵连振认为:“尽量寻求在目的语言中与源语术语对等或接近对等的专门术语。在术语翻译过程中,有些源语术语所指称的概念在目的语中存在,这时为了达到效果对等,译者应尽量在目的语中寻求与源语术语对等或接近对等的正式用语而不宜任意自创新词,以免误导读者、引起歧义或解释上的争议”[5]323。

例4.黄建华、陈楚祥认为:“术语翻译不纯然是‘翻译,而主要应是尽可能从译语国度的相同学科找出等价的术语。”[14]两位学者在这里使用的是“主要”一词,显然是指对于绝大部分原语术语而言,不应采用“现有译法”进行“翻译”,而应采用“找译译法”,“尽可能从译语国度的相同学科找出等价的术语”。“找译译法”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以上论述,既有先哲的至理名言,亦有今人的智慧远见。基于历史和当前如此丰富的“找译译法”翻译思想和“找译译法”翻译实践,加之“找译译法”涉及的又是占原语术语绝大多数的已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因此,笔者以为:(1)努力挖掘中国术语翻译宝库中“找译译法”的精髓,着眼于“找译译法”的继承与发展;(2)努力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学视角,探索“找译译法”与“现有译法”的关系,厘清二者的适用范围,着眼于术语翻译的实际操作;(3)努力从“找译译法”与“现有译法”所得译名的异同、正误视角入手,探索二者译名的交集关系和判断译名正误的依据,着眼于“找译译法”在专业文献翻译中和术语纠错中的实际应用。此三者应成为当前术语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注释

① 以《多功能汉英·英汉钢铁词典》[11]汉英部分收录的600余设置辨析项的词条翻译实践为例。这些词条中的原语术语均为已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其英译均未采用“现有译法”,而采用了“找译译法”,并给出了采用“找译译法”所找出的与原语术语相对应的译语术语在英文原版专业文献中的出处,以利读者核查与研究。

② 本文所指的译语专业文献主要包括中外专业期刊、国际标准、中外国家标准、中外专利文献、中外会议录、中外硕博论文、中外专业词典、中外百科全书、中外双语或多语词典、中外主题词表、中外专业教科书等。互联网上提供的各类信息门类繁多、内容丰富,但鱼龙混杂、良莠不一,使用时应注意甄别,择善选用。

参考文献

[1] 唐义均,丁媛.从词语搭配视角看“法定代表人”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6(3):43-46.

[2] 徐树德.钢铁专业术语英译考:高炉大修[J].冶金信息导刊,2015(5):62-64.

[3] 邱大平,胡静.潜艇专业术语翻译问题探析[J].中国科技翻译,2016(1):4-6.

[4] 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5.

[5] 魏向清,赵连振.术语翻译研究导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 李亚舒,徐树德.术语“找译译法”初探[J].中国科技术语,2016(3):35-38.

[7]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汉语主题词表·工程技术卷:第3册 冶金工业、金属工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8] 徐树德.钢铁专业术语英译考:连铸坯[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9(1):31-33.

[9] 徐树德.全连铸英译探析[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9(6):33-36.

[10] 徐树德,赵予生.匪夷所思,确乎存在:“钢材”误译评析[J].中国冶金,2014(8):62-65.

[11] 徐树德,赵予生.多功能汉英·英汉钢铁词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12] 刘松.论严复的译名观[J].中国科技术语,2016(2):32-37.

[13] 范守义.定名的历史沿革与名词术语翻译[J].外交学院学报,2002(1):83-94.

[14] 黄建华,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