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基本逻辑、现实问题及改革路径

2018-03-02 00:29李文俊蒋芳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34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发展模式

李文俊+蒋芳

摘 要 应用技术型高校是现代高等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与高等教育系统变革进程中,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已经成为国家教育顶层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转型、新建、升格”的方式,一批应用技术型高校逐步由顶层设计进入实践探索阶段。但是,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在办学定位、建设基础及内涵发展等方面依然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鉴于此,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在政策安排、特色化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及分类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以便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诉求与教育发展阶段性要求。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高校;基本逻辑;发展模式;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4-0045-06

应用技术型高校是现代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类院校类型。但长期以来,这一类型高等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缺位的状态。201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提出,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发展思路,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由此,建设一批应用技术高等学校正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新的高等院校类型在特定环境中的出现和发展是外部需求的结果。欧洲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生长过程与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其创立初期是为满足高校扩张和学生多样化需求,而后在市场化和国际化战略推动下,将功能定位在应用科研上,并加强与企业和地区的联系[1]。关于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类高等院校,政府、高等院校及理论研究界提出了多样化的路径。但是,作为具有独立身份特征的一类高等院校,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不仅要适应源于其组织特性的一般规律,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应该符合本土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的特殊需求。

一、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的基本逻辑

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出现与发展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是我国高等院校院校系统主动求变的产物,而是内外部需(诉)求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的驱动力

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但是,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型高校源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內外部发展诉求。其中,来自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外部需求是主要驱动力,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发展诉求是根源。从表象来看,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是我国政策推动的产物,但是,建设的逻辑起点在于对新的人才类型的供需矛盾——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技术型人才[2]。这是由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共性特征决定的。产业形态的改变对人才与技术提出了更为多元化、复杂化的需求。应用型技术及与之相关的人才类型成为这一需求转变的核心内容。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类型结构的改变。作为传统的人力资源大国,我国要想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需要形成完整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生态系统。但是,应用技术人才作为在全球产业的人才需求链中具有普遍性的一类人才,在我国的人才链中却处于短缺状态。因此,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队伍建设是完善人才链的关键所在。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但是其所培养的人才中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模糊定位造成了高等教育人才产出结构的失衡与人才链的断裂。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技术技能人才,普通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科型人才,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处于缺位状态。这种现实造成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脱节,从更深层次上来看,呈现出高等教育领域与工作世界的割裂。因此,通过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应用技术人才,是为适应产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最大化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中明确提出,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这也是进一步建设现代教育体系,完善高等院校类型结构的重要举措。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模式

从发展模式上来看,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总体上包括转型类、新建院校类及专科层次高职高专院校升格类。

第一,转型类高校主要受政策驱动。2015年,教育部提出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从而催生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及民办院校(尤其是学院)。在这种类型高校中,其实践形式主要包括三类:整体转型、专业试点及更名。如福建省推出18所转型高校和在24所本科院校中推行几十个专业试点;湖北省18所高校整体转型,5所高校进行部分专业试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由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转变而来。

第二,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受区域社会经济的驱动。新建本科院校立足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的特殊需求,建立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高校。这类院校实践形式多元化,凸显了地方特色。如深圳应用技术大学以深圳大学应用技术类学科为基础,通过分离与整合,形成应用技术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以特色学院为抓手,建设符合区域产业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建立了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机制。

第三,专科层次高职高专院校升格类主要受教育驱动。在教育系统中,院校层次升级是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我国当前教育政策安排的范畴中,“升格”成为政策限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下文简称《设置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本科学校,不与本科学校合并,也不更名为高等专科学校”。但是,这并未完全否定部分具备特定条件的专科层次普通高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能。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内首所升级为应用技术本科的高职院校,学校办学定位于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该校既实施本科层次应用技术教育,又实施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稳步调整办学层次结构,每年稳妥安排增加本科学生。在政策规制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变迁的双重压力下,部分专科层次高等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合理改革举措。endprint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已经由顶层设计逐步进入实践改革阶段。多元化的建设模式围绕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与应用技术服务,逐步形成了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中国特色:顶层设计引导、立足区域特色,形成学校特色与产业特色的双元模式。但是,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在政策安排与具体实践之间依然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从政策来看,其建设路径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制度创新;从实践来看,其建设路径主要体现为改革与改良的基本实践操作思路。这两种路径中,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也呈现出诸多尚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定位仍然比较模糊

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虽然在政策与实践方面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但关于其办学定位依然存在诸多不清晰的问题。《设置意见》,以人才培养定位为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研究型高等学校主要以培养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该划分标准在政策层面比较清晰地区分了研究型、应用型及技术技能型院校的特征。但是,其表達模式及内涵上依然存在诸多模糊的问题。第一,应用技术型高校与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的区别主要是学位优势,办学质量相关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其与职业技能型院校的区别仅体现在院校层次上,即“本科以上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那么,“本科以下应用型人才”由哪一类型的院校培养则成为隐藏其中的命题。《设置意见》对职业技能型院校的划分试图明确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职业技能型特征,却忽略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连续性特征,将应用型人才等同于本科层次以上的应用型人才。第二,应用技术型高校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培养目标上。前者与后者的核心区别是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即培养应用型人才,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方面的研究。但是,在实践中,研究型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应用技术服务方面依然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应用技术型高校并没有体现出特殊性及竞争优势。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遵循着双重发展逻辑,但从动力机制来看,外部需求的影响更为重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陆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更加强调“重技重能”,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但应用型大学首先还是本科“高校”,不为培养低成本劳动力,只不过以应用型为其鲜明特色。目前,简单地把应用型高校看作是以培育“动手能力”为核心的认识是一个误区。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应用技术教育与厚基础、宽口径的大学教育相结合,彰显“本科水平、技术特征”[3]。该论述虽是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类属特征的描述,是以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诉求为基础,却忽略了外部需求在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从根本上来说,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定位的模糊问题是由我国高等院校分类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即由内而外,而非由外而内。我国高等学校分类是对院校类型特征的内部分类,然后在分类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而非以人才类型的划分为基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厘定院校类型。但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逻辑则是外部需求的产物,这种由内而外的类属内涵描述造成其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偏好于院校类型的划分,而非对外部需求差异性的回应。综合来看,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并不清晰,“为什么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及“如何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等问题亟需进一步厘清。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的实践基础薄弱

从无到有和二次转型是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的两个基本特征。这两个基本特征也表明,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基础比较薄弱。第一,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长期缺位造成建设实践条件缺失。应用型人才在我国高等院校人才产出中早已存在,但应用技术型高校仍然处于探索建设阶段。在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之前,根据人才产出类型,我国高等院校总体上划分为培养知识型人才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两种,即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这也就造成在知识—技能之间,人才供给主体的缺位。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正是在这一现实基础上开始的。同时,高等院校系统中间层次的不成熟也是转型的必要条件。第二,转型院校的基础薄弱。转型发展是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的主要路径。根据国家政策要求,这部分转型院校主要是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根据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学研合作教育仍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任教师依然数量不足,教学水平亟待提升;部分民办院校办学条件较差,社会满意度相对较低。由于这部分院校的先天不足与优势缺失,使得他们成为本科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当前的改革是通过转型发展对其进行补偿性政策供给,因此,其面临着第一次转型尚未成熟的现实条件下开启第二转型的现实困境。

二次转型主要是指地方本科院校的二次转型与独立学院的二次转型。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来通过专科升本科、合并等方式在地市级城市组建的本科。2013年,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数占本科高校总量的55%,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力量。独立学院也是在2000年才出现的中国特色院校。根据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和《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2000-2015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达403所,独立学院30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分布于1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国共339个)布点率达57.82%。其中,非省会城市208所,占总数的51.61%。但新建本科院校与独立学院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也出现了办学定位模糊和人才培养同质化等问题。这一现实提供了其改革的实践基础。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为这部分院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如广西省初步遴选了19所普通本科试点转型,其中11所是1999年专升本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8所为独立学院[4]。广东省14所转型院校中,新建本科院校8所,独立学院5所,民办高校1所[5]。从时间跨度来看,这些院校建校时间较短,但规模扩张迅速。建校初期,这些院校缓解了高等教育机会供需严重不足的矛盾。但是,高等教育发展是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依附性向独立性转变的必然趋势。处于内涵式建设的新阶段,这两类院校需要寻找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新建本科、独立学院与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是有本质差异的。前者只是对其身份特征的描述,而后者是对其人才培养内涵的描述。这两类院校虽然在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但是其发展重心依然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质量生成机制”。从这个方面来看,这两类院校的转型发展面临着首次转型尚未成熟基础上的二次转型困境。endprint

(三)应用技术型高校规模发展和内涵提升的支撑政策相对缺失

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起步阶段,规模体量相对较大。根据相关政策安排,约6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其规模目标。这一规模约占我国本科院校总规模的一半,其转型发展必然引发高等院校类型秩序的大调整。为避免可能产生的规模过度问题,如何实现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规模动态调整是未来这类院校发展必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一是建设标准缺失。如前所述,应用型是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描述。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操作型应用人才和技能型应用人才,强调按岗位培养、按职业和岗位设置专业,关注今天已经存在的职业和岗位去培养其学生,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在理论学习上对学生不作过多要求。而作为以“应用型”为特征的本科院校来讲,其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指向则完全不同。除了满足现在已有的岗位和职业以外,而且能应对行业企业快速升级的变化,应对未来可能产生的新型岗位和业态[6]。新建本科院校、新建应用科技大学、民办高校及升格高职院校构成了当前的应用技术型高校系统。但这些院校在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目标及管理方面差异明顯。这类院校的建设并没有围绕“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院校教学运行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及质量保障等。在应用技术型高校已进入实践探索阶段之后,以“合格”为目标的标准已成为其基本条件,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建设举措应着重关注如何在已有条件基础之上体现“应用型”。但是,从现实来看,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依然是对“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的标准的回应,应用为目的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标准、应用型成果转化及服务提供及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与师资队伍要求等方面的规范性与规制性制度安排严重缺位。

二是动态调整机制缺乏。高等院校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生态链,新院校的增加与传统院校的转型发展是保持其生态链完整的关键。保持院校层次之间的流动性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初期,政策安排与实践建设的重点是“量”的增加,即规模扩张。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奠定了规模存量的基础。在这一规模存量中,实现“应用型”建设目标的院校并不等于这类院校总体。部分不符合建设目标要求的高等院校的政策安排缺位,使得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成为必然路径。地方应用型本科的转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划分与转换。这不但涉及国家教育管理体制调整、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等制度层面的重新构建,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专本院校主体行动的大调整和大协同。另外,具有比较优势的部分高职院校具备了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实力,但限于国家政策安排,造成区别于新建本科院校的遴选对象缺乏,导致应用型高校建设内部生态的单一化。

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必然性与应用型高校政策安排的不确定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这类院校的发展面临着教育过度问题,更有甚者,不成功的转型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及人才培养的不合理性,从而引发教育灾难。因此,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过程中,退出机制的缺失并不仅仅表现为制度安排的不完善,还可能产生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最终危及这类院校的科学、有序发展。

三、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路径

(一)坚持政策引导,继续完善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的政策安排

在政府层面,以政策安排进一步明确其高等院校的合法性身份,避免其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的身份混乱。诚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从其出现到建立并成为德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典型院校类型,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是政策的合理引导。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建设为例,1967年,巴登符腾堡州文化部出台《达伦多夫计划》,第一次提出将工程师学校以及其他同等类型学校纳入高等教育,将其称作“应用科技大学”。1968年颁布的《联邦州应用科技大学统一协定》明确规定:“应用科技大学是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领域的独立机构。”[7] 1969年颁布的《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规定》宣布,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独立的高等教育机构。1971年,联邦政府开展应用技术大学行动,赋予这类高校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使命。1976年,《高等教育总纲法》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的法定地位。1998年修订的《高等教育总纲法》要求应用技术大学采用全球互认的学分制,并允许其与研究型大学一样授予二级学位[8]。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虽然是政策先行,但相关政策安排依然需要持续推进。如建立应用技术高校设置管理办法,明确应用技术大学设置标准、参与主体构成、院校职能、质量保障机制及退出机制;形成国家—地方二级管理机制,明确地方、高校、企业在应用技术高校中的作用。

(二)立足区域需求,从院校与区域二个层面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

重视院校特色建设,重点凸显区域特色和院校特色。发展路径的特色化,并不仅仅是路径的转变,而是类型特征的进一步明确。第一,凸显区域特色。区域性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基本特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其基本使命。但是,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区域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存在较大差距。鉴于这种现实及应用型高校的薄弱基础,应用型高校建设应坚持错位基础上的差异原则,坚持走特色发展路径,尤其重视挖掘区域特色。立足区域需求的特殊性及人才与技术供给短板,建构区域特色。专业设置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错位发展,课程与教学模式也应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配套。第二,凸显院校特色。应用型是这类高等院校的基本组织特性,应用型基础上的特色建设是其必要条件。因此,需要明确不同类型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生态位,构建其生态系统。如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提出了“小型、精品、特色化办学”的道路。特色学院办学成败直接关系到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发展进程,直接关系到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能否实现“创办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群众,传承一方文化”的目标[9]。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体现其院校特色,通过内化区域特色及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实现特色化办学,走出一条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endprint

(三)优化师资队伍的类型结构,以结构化师资团队建设提升师资整体质量

师资质量是影响办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在改造传统师资结构、培育储备师资力量及拓宽师资来源渠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应用技术型高校主要是通过转型或新建而建立的。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师资队伍依然保持着本科院校或者其他类型母体院校师资队伍结构。高等院校的类型转变必然需要支撑起发展目标的师资力量与之匹配。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既需要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建设经验,更应该立足我国高等院校及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的特殊性,探索师资队伍建设之路。在这里,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与研究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思路区别开来。其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应在学术型师资、双师型师资之间寻找合理的定位。第一,加强师资团队建设。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师资力量,围绕专业或者专业群,进一步对已有师资力量进行重新分配,搭建师资团队。第二,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实践能力。一是通过实践挂职或者组织专门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同时培育一部分双师型教师。二是加大力度引进一批技能型师资,让他们担任实践教学、参与师资团队建设及教师实践指导等任务。第三,创新教学科研模式。在办学过程中,通过“双师”合作,建构双师型教学模式和联合科研公关机制,推动学术型师资与技能型师资的能力转化。

(四)探索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分类管理模式

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建设模式不同,造成了院校办学水平差异较大。针对这些高校存在的院校差异与区域差异,需要对这些院校进行政府引导、地方主导、分类管理、分类发展,在“应用型”的基础上,探索内部分层分类推进策略,建设一流技术大学,引领发展。第一,转型院校管理策略。转型院校需要实现由外而内的转型。转型院校在实现偏重学术性向体现应用性转型中,应重点推进其办学理念转变、办学条件改变及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其中,办学理念是实质,办学条件是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是关键。办学理念体现办学目标。办学条件改善要服务于“产教融合”的要求,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践教学条件的提升尤为重要。教育教学模式需要摆脱学科型的束缚,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第二,新建院校管理策略。新建院校的起点即应用技术型高校,这部分院校因其先天优势,更容易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应予以重点扶持。重点鼓励部分新建院校的特色发展,探索学校—区域融合的办学模式,建成一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示范院校。以新体制、新模式、新思路,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推进这部分院校加强与国外应用技术型高校合作,探索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中国特色路径。第三,升格院校管理策略。对升格院校,重点监控其基本办学条件及教育教学理念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建设目标的契合度,探索出一条由技术技能型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与升级的道路。第四,院校动态调整策略。院校分类管理也需要院校分类调整。建立应用技术型高校运行监控机制,以特色化、优质化为基本原则,加快对部分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水平较低、专业设置重合度高的应用型高校进行院校调整,以合并、停办等方式,通过校内整合、校际合作,建设一批优质应用技术型高校。

参 考 文 献

[1]陶东梅,杨东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多样化:欧洲对中国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5(6):28-32.

[2]刘冬,侯晨.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17):21-24.

[3]陈彬,黄辛.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只关注当下[EB/OL].(2017-08-20)[2017-10-1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

[4]广西新闻网.广西19所高校或转为应用型大学 让本科生“会干活”[EB/OL].(2017-08-20)[2017-10-10]. http://www.gxnews.com.cn.

[5]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遴选结果的公示[EB/OL] .(2017-08-20)[2017-10-10].http://zwgk.gd.gov.cn.

[6]李剑平.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不应对立[N].中国青年报,2014-11-08(3).

[7]贺艷芳,徐国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兴起、特征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6(2):17-26.

[8]母华敏,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50年:历程、经验及启示[J].职教通讯,2017(1):49-54.

[9]杨丽宏.探索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学院的办学模式[N].中国高等教育,2016(19):50-51.

Abstract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is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reform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come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op educational designing. And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s mechanism gradually puts into practice, through the way of transformation, setting, upgrading.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onstructing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such as unclear object, the weakness of constructional fundament and the supporting conditions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losing and so 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made perfect mechanisms, improve characterized development,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the classified management to construct the Chinese style polytechnic which coordinates the need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tage characters of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asic logic; development mode; teaching staff

Author Li Wenjun, lecturer of Yingk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hd of Liaoning University(Yingkong 115014); Jiang Fang, lecturer of Yingk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发展模式
高职院校卓越师资队伍建设途径探析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