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之花美丽绽放

2018-03-02 07:47师友伟
职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中职

师友伟

爱因斯坦说过:“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因此,中职生在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人文科学、传统道德以及艺术修养等方面的人文素养。

一、中职语文的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语文教学对中职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传播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规划未来职业生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必须重视语文教学,注重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使其成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意义

1.树立正确的三观

当今社会文化思潮不断发生碰撞,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和价值观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各种负能量的思想、言行充斥其中,中职生不免会产生困惑与迷惘。而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自强不息,“西北望射天狼”的爱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态度,都有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三观”。

2.培养健康的审美观

语文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而且还是融政治、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等知识的载体,更是传承中华文明、教化人伦的重要精神载体。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领会人文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美好的心灵与高雅的情操。

3.培养健康的情商

日益激烈的竞争使中职生将面临学习、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压力,负能量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宣泄,其心理就会出现亚健康或不健康状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学习名人励志的故事,学生深刻领会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就会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增强信心、磨炼意志、笑看生活,笑对人生。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方法

1.创设暖心的人文氛围,创建新型课堂模式

语文课堂应逐步建立以学生自主研习和合作交流为主的新型课堂模式,采用企业项目管理模式,教师从传道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导演。第一堂课就通过游戏或根据性别、性格、爱好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经过讨论协商起一个队名,确立本队的队歌和口号。同时选出小组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小组的管理和运作,带领整个团队达成学习目标,实现任务和项目。

学生听课,座位不再是“排排坐吃果果”,而是根据组员意愿呈现“花瓣”“8字”“椭圆”等不同形式,不定期变换,新颖多变的位置为课堂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暖心的人文氛围。

2.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资源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正确引导学生,关爱、理解、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在教师尊重差异恰如其分的评价中,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和学习个性,感悟人格的尊严,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听、说、读、写”,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做人做事。

(1)因“材”(教材)施教,感受榜样魅力。语文教材选取的篇章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涵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毛泽东,“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刘禹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坚强乐观的海伦·凯勒,《报任安书》中身临困境、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因“材”(教材)施教,让伟大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感染启迪和熏陶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塑造好健全的人格。

(2)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陶冶审美情操。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比如《山居秋暝》的“音乐美”,《荷塘月色》中空灵静穆的“意境美”,《一碗清汤荞麦面》中的“人性美”,《林黛玉进贾府》的“形象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欣赏这些名篇佳作时,教师要做美丽世界的引领者,要善于引导和激励学生去寻找美的灵感,陶冶审美情操,感受真、善、美,创造美的生活。

(3)“职业榜样”引领,感受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中职生将来要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代劳动者,他们必须要具备“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等工匠精神。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淀人文素养,使之将来成为敬业爱岗、技能精湛的劳动者。学习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意义;学习余秋雨的《信客》、《金牌工人许振超》等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感受职场人任劳任怨、诚信为本、待人诚恳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厚德立身,精技立业,让榜样带领学生走上职场。

3.优化教学方法,多管齐下全方位实施人文素养渗透

“教育就是唤醒”,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引领者和锻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实习实训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

(1)角色扮演,体会人文精神。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几篇经典的小说、话剧让学生进行课本剧扮演。通过《项链》《鸿门宴》等作品的角色扮演,学生在情景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变,体味人物情感,学会交流与团队合作。endprint

(2)启发诱导,因势利导。《学记》云:“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当学生竭尽全力都不能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加以启迪、适时释疑,鼓励学生好问善思,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长知识、增智慧,提升人文素养。如学习《项链》时关于主题的探讨,教师应该换位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思维,正确对待他们富有时代与个性的见解;学习冯骥才的《年文化》时,教师要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思索,如怎样为传统节日注入时代元素保持其魅力,激發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责任感。

(3)让富有情感的诵读飞扬,情动课堂。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把握课文中奔腾的感情激流,进行鲜明情感体验的直观性的朗读或泛读,再现文章之美,以情动人、以理晓人,唤起学生的情感冲动,使他们如历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发其情,走进作品的情境或人物的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诵读诗歌《将进酒》,让学生感悟李白自信的精神和豪放的情怀;诵读《致橡树》,让学生体味现代女性对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范读《你是人间四月天》,让学生涵咏“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美丽意境和圣洁情感。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提升人文品位。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教师可利用网络再现课文有关故事情节(如《阿Q正传》《鸿门宴》),或直观形象地再现唐诗宋词的意境。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社会、感恩社会。如组织学生观看十九大的开幕式、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感受中国砥砺奋进五年的成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斗志,刻苦学习,锐意进取,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5)做好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落实人文素养。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理念,切实把握好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点,通过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的人文素质从容不迫地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职场、走向社会。如结合热点的问题和地域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祭扫烈士陵园,去养老院、聋哑学院送爱心等。

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语文教师要与实习教师积极沟通、密切合作,有意识地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渗透其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6)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检测人文素养效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个别差异和职业特点,中职语文教学要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注重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给予学生综合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示范院校的高楼大厦代表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只有当这些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年轻一代下班后,穿上西服、系上领带去休闲,懂得欣赏名曲、名诗与名画了,才能真正做到职业教育的脱胎换骨。”

(作者单位:山东化工技师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中职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