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式微写作

2018-03-05 21:25何月平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微写作

何月平

【摘要】初中语文的阅读课花时间最多,但收效不尽如人意。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写”没有足够重视,课堂热闹,但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尤其是割裂了读与写,导致作文成为老大难。而点评式写作训练,可以将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使课堂生成更加精彩、高效。

【关键词】点评式;微写作;说人物;评文章;辩话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阅读课,花样越来越多了。但大多围绕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花了一两个课时品读赏析,学生深感课文写得好,也被文章情感打动,落到自己的笔头,却往往还是苍白无力,没深度,没味道。课堂的生成是高质量的吗?怎样改变语文课费时多而进步小的痼疾?笔者认为,点评式微写作的训练或许是解决办法之一。

一、点评式微写作的几种形式

(一)说人物

对课文中的人物及作者进行评价。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对于文中人物以及作者都会有一定看法,而用精美的语言和特定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更高质量的生成。比如学习了《邓稼先》一文后,老师请学生说说对邓稼先的印象,他们会说,“他很无私,很有才华,很有担当”等等,停留于这样的浅层思考和口语化表达是远远不够的。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邓稼先有盖世才华,却在荒无人烟的罗布泊默默奉献几十年,最后将生命也献给了祖国,得到的奖金只有10元。这样的一生,杨振宁先生却说,如果让邓再次选择人生,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你如何评价邓稼先?如果让你给他写一个墓志铭,你会写什么?我出示了几则墓志铭,让学生领会这种文体的写法。比如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爱过,写过。”贝多芬的墓志铭:“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我先让学生在座位上写,然后誊写到各组的小黑板上,自己觉得写得不错就去誊,人数多多益善,我会综合各组句子的量与质计分。经过一番酝酿与思考,学生纷纷上台展示,有表达不美的,有内容琐碎平庸的,但出现了大批让人称赞的好句子,比如“无私,无畏,无悔”“罗布泊的每一粒沙子,都会记得这个伟大的灵魂,他曾在那里献出绝世才华,几十年如一日默默研究,历经危险而不悔,只为祖国的和平安宁”。我的学生点评过闻一多、鲁迅等著名人物,也点评过小弗郎士、老王等这些课文中的人物,佳句迭出,收获多多。

(二)评文章

对课文进行点评。这种微写作,既考查表达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赏析。比如学习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时,课文的内容、语言及情感都别具一格,让人喜爱。我让学生来进行小结,就自己最佩服的一点写一个句子,要求像汪老写干巴菌时一样,用一个问号和一个叹号结尾。我先做了示范,学生随后从各个方面来点评课文,表达了不同的发现,比如“这样平淡简洁的语言,也能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这样平常琐碎的事物,也能包含如此丰富的诗意之美”“这样不起眼的小标点,也能达到这样難以置换的表达效果”。学《蒹葭》时,我让学生一句话点评此诗,不必面面俱到,只需表达自己最欣赏的一点,但要用上比喻修辞。我先做了个例子:“《蒹葭》如月,皎洁清雅,你不能近看,但它的美丽,却让你心神皆醉。”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与准备,纷纷写下自己的句子,经过鼓励与点拔,小黑板上的好句子渐渐多了起来。比如“《蒹葭》如玉,晶莹温润,静静不语,却把感动渗入读者心底”“《蒹葭》如水,至柔至弱,却执着流淌,如生命不息,永远蓬勃”等等。这些虽然稚嫩却逐渐精致起来的表达,显示着学生欣赏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辩话题

我的语文课上,经常提供一些话题,要求学生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写出自己的见解,我把它叫作“凡人小语”。比如学习《伟大的悲剧》时,我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勇敢,用一个句子写出见解。学生在思考后纷纷展示,比如“真正的勇敢,是对高贵的坚守,哪怕面对失败与死亡”“真正的勇士,不仅敢于争取最难得的胜利,也敢于面对最难堪的失败”。这些句子不仅表现出学生对“勇敢”这一话题的思考,也表达了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促进了心灵的成长。课堂的话题灵活多样。教授《背影》一文时,我们以“父爱是什么”为话题写句;上《最后一课》时,以“母语意味着什么”的话题写句……学生在推敲文字时,也梳理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对话题的思考。一石三鸟,很有收获。

三、训练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形式灵活自然

不能总是笼统地说:“用一句话点评这个人物(或‘这篇课文)。”“用一句话说出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样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更因提示不够,学生难写出彩。点评式微写作的形式应丰富多彩,灵动自然。比如人物点评,可写墓志铭、颁奖词、游览者留言等等,对于点评课文,可就整体,可就某一点。对于思辨话题,教师更应该随文拟出各种恰当的话题,使课堂摇曳生姿,学生乐于参与。

(二)导引具体有效

有时,教师需要先做出范例,让学生学习。有了范例,学生就知道了写句的大致方向,写句更容易。

如果教师什么都不要求,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导致时间耗费而句子难看。教师应该在写作方法与写作内容上做出要求。如在修辞手法上做出要求,或用对比,或用比喻,或用对偶等,这其实不是要求,而是提示学生如何写出更好的句子。授之以渔,而让学生钓到属于自己的大鱼,然后自信一笑,这正是教师的目的。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微写作
高中语文“微写作”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微写作”教学初探
基于教材文本的职高英语微写作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