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业务应用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2018-03-06 12:23冀翠萍
现代教育技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业务流程流程校园

冀翠萍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信息网络中心,山东济南 250103)

当前,信息化已经深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个领域,涉及对教师、学生、资产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切实规范了管理服务秩序,改变了教育教学方式,提升了信息化服务能力。但校园信息化的开展依托于行政组织结构,业务应用条块分割明显,业务办理需要在多个业务系统中走流程、报信息、等审批,提供的用户体验不佳,不符合智慧校园的发展理念,因此需要对信息化的应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索适合智慧校园发展的应用服务模式。

一 校园信息化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1 校园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校园信息化从初期的局域网到信息化管理系统,再到现在动辄几十个业务应用系统的规模,都是伴随着需求的深入、技术的发展而陆陆续续建设起来的,它们的开发框架不一致、数据规范不统一、系统间协同度低,但每个业务系统并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其它要素系统进行交互。因此,研究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统一平台的概念,包括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平台可以将校园各业务的应用系统接入进来,进行数据、用户、服务层面的整合——统一数据交换平台进行基础数据的抽取、处理、存储和交换;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完成用户在各业务应用系统内的身份认证,实现单点登录;统一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用户入口,以获取各类个性化信息与应用服务。三大平台相互协作,实现数据的统一集成、应用的统一入口和用户的统一访问。

此后一段时间内,各学校纷纷建设统一平台(如一站式服务平台、信息服务门户、统一服务平台等),在校内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用户不必再在各应用系统间频繁切换,只需登录平台,便可方便地获得个人的数据信息、可以使用的业务系统、可以查看的信息服务等,故统一平台从形式上改善了信息化服务的体验,提升了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2 校园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统一平台后端的各业务应用之间并没有实现融合,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没有改变,业务处理的复杂度也没有降低。也就是说,业务系统只是将自己接入到平台而已,虽然实现了前端面向用户的统一,但后端业务仍然各自分立。概括来说,统一平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在数据层面,业务数据被私有化,数据流动性不足,无法发挥联合效应。业务部门既是应用系统的使用者,也是业务数据的管理者、维护者,对业务数据享有使用权——但现实情况是这种“使用权”变成了“所有权”,借用数据敏感、数据污染等各种不适宜开放的理由来阻碍数据共享。因此,当业务应用共享到数据中心后,由于校园各应用要素相对封闭,业务数据还是囿于系统内部,很难打破数据与教学、数据与科研、数据与管理、数据与服务之间的紧耦合关系[1],因此应用要素之间的数据交互少有发生,数据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在业务层面,校内应用相互割裂,业务流程存在闭环,各应用之间的融合度不高。一个应用的业务流程存在闭环本无可厚非,但放在数据共享、业务融合的时代就有些不合时宜了。目前,各校园应用都限于完成自身的业务流程闭环,而相互之间没有交集,如教学的系统负责教师数据、课程数据,科研的系统负责教师数据、课题数据——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尚且“教学科研不分家”,却在信息化应用上教学、科研各自为政,使得两者本来密切的关系被拆分开来,因此难以形成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活动之整体联动的信息化应用环境。

③在应用层面,前端面向用户的统一推送已实现,后端的协同机制还未建立。各业务部门负责自身业务范畴内的系统应用,如应用数据的产生、业务流程的处理、数据的共享交换等,但由于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需要走部门之间的协作流程,故在很多情况下数据共享交换工作仍然依靠邮件、U盘甚至打印稿等处理手段,而没有直接通过业务系统间的流程协作完成——这种数据共享的方式存在数据泄露、数据丢失等安全隐患;当共享数据被导入到业务系统之后,又存在数据多源头、多版本的问题。

二 业务流程的智能化改造

业务流程是构成业务应用的“骨骼”、是沟通业务部门与信息化部门之间的“桥梁”,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改造是业务应用融合的前提。本研究以党校的教学评价工作为例,探索业务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从而为业务应用融合奠定基础。党校的教学评价由主体班次学员评价、网络培训学员评价和专家考评小组评价三部分组成,与教学评价相关的教务管理、学员评价、多媒体录播、网络培训分属于不同的业务部门,各部门利用业务管理系统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1 改造前的业务流程

在业务流程改造前,教学评价工作主要采用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各业务系统虽已完成统一身份认证和平台接入,但由于业务的独立性、数据的源头性,实际上还是各自为政、“不越雷池一步”:各应用之间并未实现真正的业务联动,同一数据在不同应用中也没有实现数据共享,采取的还是“导入导出”这样的离线方式。可以说,整个教学评价工作的流程是离散的、应用是割裂的、数据是静止的。一项信息化业务应用涉及上层的用户、中层的应用和底层的数据,如果说上层的用户因工作机制等的羁绊不容易实现协同,那么作为底层的数据则有望成为推动应用融合的“引擎”。

自浙江大学率先提出要建设“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以来[2],关于怎样建设智慧校园的讨论此起彼伏:网络通信专家如朱洪波等[3]认为物联网能够实现智慧校园的泛在感知、多域融合、支撑共享和智能服务,他们关注基础的网络如何互联以及数据如何获取等问题;教育技术专家如黄荣怀等[4]认为智慧校园能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以及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关注要获取哪些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源;校园信息化研究者如蒋东兴等[5]认为智慧校园要改变师生与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以实现个性化创新服务,他们关注数据和资源如何服务于用户。从上可以看出,虽然各领域关注的层面不同,但都绕不开“数据”这个主题。智慧校园的基础是“数据”、服务是“应用”、对象是“用户”,用户要认识校园中的事务,需要各应用系统中的数据“说话”——尽管单一的、独立的数据能够说明某个层面的事务,但也具有“盲人摸象”式的片面性,因此需要围绕校园事务凸显各个层面的要素,通过多层面的相互配合勾画出事务的完整映像,这就需要各业务应用系统从分立走向融合、业务流程从闭环走向协同、业务数据从静止走向流动——只有协同联动起来的应用,才能发挥数据的“智慧”。

图1 改造前的教学评价工作流程

图2 改造后的教学评价工作流程

2 数据驱动的业务流程智能化

整个教学评价工作涉及三类数据:①课表数据是业务流程的源头,教务管理系统产生课表数据之后,课表数据被推送到多媒体录播系统启动课程录制,同时被推送到学员管理系统进行教学评价;②资源数据是流程中的传导,多媒体录播系统产生的录播资源数据被推送给考评小组成员个人门户进行专家考评,同时被推送给网络资源云平台供网络学员学习;③评价数据是流程的休止,主体学员、网络学员和考评小组评价三方数据收集完毕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最终的教学评价结果。本研究尝试通过这三类数据的驱动改造业务流程,形成智能化的教学评价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在业务流程改造后,统一数据平台通过接口或中间库的方式,实现各类中间过程数据的交换;评价过程数据和评价结果数据都存储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并在统一信息门户上进行信息与服务推送;主体班次学员、网络培训学员、考评小组成员只需登录统一信息门户,就能够使用教学评价的相关应用,并实时获取各类数据信息。这样一来,就解决了流程不联动、业务不融合带来的数据不流动、不共享的问题,也解决了应用系统独立运行带来的源数据混乱问题,使教学评价业务流程得以串联化和无缝化,并使教学评价业务工作呈现整体性和完整性。

3 业务流程智能化的效果分析

良好的用户体验是进行业务流程智能化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教学评价工作所涉及的用户对象在业务流程智能化前后的应用对比(如表1所示),来分析业务流程智能化的效果。对比结果显示,业务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取得了两个显著效果:①管理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在业务流程改造前,用户需要主动访问业务系统,才能进行相关业务操作、共同完成教学评价工作;业务流程智能化改造以后,用户在信息门户平台上接收各类服务(包括信息服务与应用服务),根据工作需要使用服务、完成教学评价工作。②信息获取转变为信息推送。在业务流程改造前,要查询某类或某个信息,用户需要访问应用系统或找业务管理部门帮忙,流程繁琐且无法实时获得完整数据;业务流程智能化改造以后,用户只需登录信息门户,各类相关信息(如一周课表、评价结果等)便直接推送过来,用户可依据自身的需求自由使用。

表1 业务流程智能化前后的应用对比

三 智慧校园业务应用融合的探索

1 智慧校园业务应用融合的原则

由于智慧校园涉及的人、财、物要素更加广泛、业务流程更加复杂、业务数据更加庞大,也就是说在智慧校园中应用融合的深度、难度更大,因此需要信息化工作在遵循业务本质需求的基础上,拨开表象寻找根本性的东西。基于此,本研究拟从用户、数据和服务的角度,提出智慧校园业务应用融合的原则:

(1)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重塑业务应用的组织流程

智慧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围绕“以用户为中心”,建设理念要由原来的用户管理转为用户服务,业务需求要由注重传统的部门需求转为强调用户需求。在管理学中,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一个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这种实现过程影响的团体或个人”[6]。将此概念引入智慧校园建设,利益相关者便包括了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等。利益相关者既是需求的来源者,也是应用的使用者,他们熟悉业务应用的组织流程,对应用效果评价最有发言权。因此,智慧校园的业务融合必须尊重和挖掘用户的需求,同时需要每个相关者主动参与、主动应用、主动反馈,形成信息化工作的良性机制,保持信息化服务旺盛的生命力。

(2)发挥多元数据的支撑作用,促进智慧校园的内涵式发展

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用数据来描述的,用户角色、业务内容、业务过程、服务质量都采用量化的数据表征,学校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资源的利用情况、发展的潜在动力也都可以通过数据化实现,这是学校得以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数据是源头,有了数据,才能驱动业务流程的继续和业务应用的进行;数据是内容,有了数据才能服务于校园的利益相关者,向他们推送需要的信息和服务;数据是结论,有了数据才能描述校园发展的整体状况,才能为建设成果盖棺定论。在业务应用融合中要关注数据流向并将其作为业务流程整合的依据,要尽量减少数据离线的比例,让数据在业务的各种应用中流转起来,发挥数据的价值。

(3)利用“离线”、“在线”两种通道,建立信息服务的开放生态

校园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使得“在线”成为一种校园生活、学习、工作模式;而校园信息化系统是在PC终端上运行的,因此不能实时在线,处于“离线”模式。在线的移动终端宜用于收集校园中个体的行为、认知、情绪等数据信息,而离线的桌面终端宜用于存储校园中总体业务的起始、进程、结果等数据信息,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基于此,智慧校园在业务应用融合中应建立覆盖“两端”的开放服务平台,不管用户是“在线”还是“离线”模式,其业务服务都要实时在线,以拉近用户与应用之间的距离,增加用户和应用之间的紧密度、亲和度,促使人人关心信息化、关注信息化,形成校园信息化正向发展的合力。

2 智慧校园业务应用融合的设计

智慧校园要实现以用户为中心整合校内资源、以数据为支撑碎片化业务应用、以服务为生态构建网上办事大厅,其根本任务就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塑,即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分解,依据重构后的业务流程进行服务重组。本研究试图通过以下两个层面的设计,使用户全程管控事务流程、便捷获取应用服务:

(1)以办事为主线的流程重构

信息化应用的流程由于工作机制的原因已经被异化了,现在要还原流程的本质,也就是抛开部门分工等因素将事务办理过程予以简单化、专业化、原子化。以请假流程为例:之前请假用户首先需要在协同办公中提出申请,通过审批后再到考勤系统中备注缺勤的原因,最后到工资管理系统中注明请假事由;而现在推行以事务办理为主线的请假流程,即用户提出请假申请得到批准后,备注请假事由即可开始休假,至于对考勤、绩效考核等工作的影响,可交由其它事务流程去处理,不属于请假流程本身该关注的内容。需要强调的是,业务流程的梳理要从用户和部门的角度出发,围绕用户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工作等需求和部门在学校的管理、服务等需求,以办事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构。

(2)以流程为中心的服务重组

重构后的业务流程应用到实践中,需要分割现有系统中的功能模块,并进行重新组装和封装,打造成适合业务流程的新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到软件架构中的相关思想和技术:①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强调的是通过服务整合的形式来解决系统集成问题的思想[7];②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是通过一根“开放”管道来连接各“异构”节点的技术,最终让各类服务应用在总线上互联互通。现实中的SOA和ESB总是粘在一起,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因为ESB总线是实现SOA架构思想的方式,正是ESB总线实现了服务的集成、配送和管理,而ESB脱离了具体应用也没有意义。

现有的系统与数据库通过WebService、Socket等不同方式接入到ESB,接入部分会以Web服务描述语言(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SDL)的方式映射成Web服务,并被ESB发布出来;而Web服务按照事先梳理的流程,进行服务的编排、审核、调试、授权,以事务流程为中心的信息应用就被组装出来,推送给上层的用户使用;服务的授权还会根据不同的业务权限,提供不同的访问控制。通过以流程为中心的服务重组(如图3所示),ESB就完成了业务集成、数据统一和应用发布,使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应用融合成为可能。

图4 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

图3 以流程为中心的服务重组

四 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的建设实践

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是提供信息化服务的门户,如图4所示。对于终端使用者来说,它要覆盖办公、教务、人事、财务等多部门办事服务;对于业务管理者来说,它是基于流程重构实现的业务整合,要求管理者密切关注业务领域的需求变化,及时进行配置变更;对于信息化工作者来说,它要遵循标准化的构建方法,建立一个开放、稳定、易扩展、可持续的事务管理环境。与传统的业务应用相比,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在以下方面发生了变化:

①应用的被动使用转变为服务的主动推送。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的服务直接推送给使用者本人,线上的业务流程能够满足业务处理的需求,使用者不必单独为了线上走流程而录入信息;同时,提供移动端、电脑端等多种便捷的使用方式,促使用户转变工作理念和习惯。

②应用的封闭提供转变为应用的全景展现。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摒弃了业务系统和业务部门的概念,适合用户角色权限的应用服务都推送到个人用户;用户可以采用关注、分类、标记等方式进行管理和自助使用,并将使用的应用或服务全景展现在个人门户中。

③应用的单一渠道转变为信息的全面送达。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涵盖了手机、电脑等多终端的消息推送,并与工作社交平台充分集成;办事过程信息可以通过短信、邮件、AppPush、微信、钉钉等多种方式送达用户,实现信息通道的无缝覆盖,保证信息送达的及时可靠。

④应用的审批等待转变为事务的透明可控。在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中,一个业务流程由用户发起,用户可以查看任意节点的办理人员、办理进度、办理意见、办理结果等情况,甚至可以申请催办服务。用户自主把控流程的流转与进度,故用户的主人翁地位、参与感得到提升。

⑤应用的单向反馈转变为服务的双向监督。在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中,事务的发起者可以对事务管理者、办事人员进行评价打分,也可以就事务处理过程提出意见建议,故改变了仅对使用者进行评价的传统,改善了用户的办事体验,对提升服务质量也起到了监督和鞭策的作用。

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可以接入不同的数据、不同的流程,会对复杂的业务进行细粒度的划分,将其变成可服务用户的最小功能单元,因此是一个柔性的服务提供平台。它不仅服务于业务部门,更为学校的普通教职工和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办事通道。这种扁平化直达用户的架构能让尽量多的用户参与到学校事务中来,故增加了用户对校园信息化的粘度,能产生有价值的数据资源,并提升学校的科学发展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的建设应秉持适度的原则,如果梳理的流程与服务过于细致,经重组后推送给用户的微应用达成百上千个,那么用户就会在茫茫应用中找不到自己所需的内容,不仅无法刺激应用增长,反而会抹杀应用需求,其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建设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时,需在完整与便捷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并在实践应用中予以不断调整和优化。

[1]吴旻瑜,刘欢,任友群.“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4):8-13.

[2]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49-53.

[3]朱洪波,杨龙祥,于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11):2-9.

[4]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5]蒋东兴,付小龙,袁芳,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119-125、131.

[6](美)R·爱德华·弗里曼著.王彦华,梁豪译.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2.

[7]季一木,陆莉莉,王汝传.基于SOA的校园资源规划CRP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5):1810-1812、1827.

猜你喜欢
业务流程流程校园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中整合ERP之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物流公司的业务流程再造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咨询服务的业务流程分析
基于财务业务流程再造的ERP信息系统构建探析
析OGSA-DAI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