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的发展创新研究

2018-03-06 18:00张春旺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关键点创造性

张春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选好教材切入的支点,引导学生深读教材,以教材的关键点、疑难点、想象点切入文本,让学生思考、质疑,挖掘教材的内涵,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让学生在思考中前行,实现语文课的高效教学。

一、选好教材切入的支点,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能使人产生认知的欲望,是认知的开始,也是使行为持续的一个动力。思维活动是人的一种高级活动,语文课要让学生愿意思考、喜欢思考,就要注意学生思维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由事物的表象深入到事物本质的过程。人们首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初步感知,然后概括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据此推断不在眼前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进行间接地认知,实现认识的深化。中学生由于思维能力不强,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感性材料掌握不够全面,缺少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往往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从文章的表面文字出发,提出的问题比较感性、肤浅,缺少进一步深入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多种方法,选好切入教材深读的支点,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创设情境法。一篇文章学生刚接触,学生往往不能马上集中注意力,进入思维状态。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是感知信息。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接触直观的、感性的材料,借此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展开思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展开思考。如《听听那冷雨》,一开始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雨打在屋顶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冷冷的细雨声声敲打”的氛围,让学生体会听雨的感受,引导学生走入课文去感受余光中笔下的冷雨,思考冷雨所包含的意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很快地被激活,带着一种“渴望”去与教材对话,与作者交流。

联想法。教会学生通过已知的知识、规律,展开联想,与其他的知识产生联系,以期有新的发现或推断。通过联想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思维跳出狭窄的圈子,变得更为开阔。比如在教學《江南的冬景》的时候,读到第8节写江南的冬雪,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我们还学过谁的描写冬雪的文章?二者有什么不同?由“江南的雪”想到“济南的雪”(《济南的冬天》)二者形成对比,让学生感受两地雪景的不同,两位作家对雪的感情也有差异,给读者的感受也不同,学生的思维就能由此及彼,变得活跃。

这些问题是对教材的初步感知,具有导向型的问题比较直观,要求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要迅速、准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针对性。

二、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深度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对引导学生深度思维有明确的要求:“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思维质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表象进入到本质,达到一定的深度,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这一阶段完成,这是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最重要的阶段。学生经过对教材的初步感知,知道了“有什么”“是什么”,这只是大脑对材料的初步搜集,还要经过分析和综合上升到理想认识,解决“为什么”“会怎样”,这也是学生在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对问题的产生、发展进行思考,然后达到“悟”的阶段,把思考引向深入,学生的思维产生质的变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要善于抓住思维的关键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把问题引向深入,实现教材阅读深入化。

抓住关键点,还包括抓住教材的关键点。一篇课文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但它也有相对突出的重点,即教材的关键点。抓住关键内容,能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荷塘月色》重点是景物描写,抒情又有点隐晦,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理解作者的感情就成为引导学生思考的关键。文章没有先写景,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自己的心意写起,到第四段开始写景,抒情线索是全文的暗线。教学中抓住作者感情这一关键点,引导学生重点阅读4、5、6段,鉴赏作者写景的手法、语言,感受作者笔下的荷塘之景的美妙,进而从景色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由第6段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与上文的写景相对照。学生从作者的景物画面中感受到作者在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学生就能理解作者想超脱现实,在月光下暂时摆脱,最终又不能超脱的心情。学生能思考出景物的背后的意蕴,思维也就有了深度。

三、突破疑难点,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

以教材为例,让学生掌握文本的思维规律。这只是一个基础,让学生的思维具有创造性,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更高境界。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才能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锻炼自己的创造力。

教材的疑难点是理解教材的一个突破口,有疑问才能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疑问给学生提供了发现、探索的契机,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把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从东京到仙台的时候,为什么独独记住了“日暮里”这个地方?《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什么不先写最为熟悉的柔石?第一部分回忆白莽为什么要以林莽先生的《白莽印象记》写起?这些问题不太好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不局限于问题的表面,打开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思考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学生在读到作者写地坛的文字,对文章中“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里等待了四百多年。”这一句提出疑问:地坛早已存在,作者为什么说是为了等他?学生提出怀疑,也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的契机。这个问题单从文章表面无法解决,在教学中我没有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史铁生生命中经历事物很多,为什么单单选了它?通过问题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经过思考找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地坛原来曾有过繁华,现在衰败了,作者有过健康的身体,现在是残疾。地坛在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显露出它本来的模样,这让作者感觉到生命也不都是华丽的、快乐的,也有他残缺的一面,从园子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真相;从苍劲的古柏树身上,从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中,从亘古不变的太阳和宇宙里,作者读懂了生命的真正意义,获得了灵魂上的安静。在解决这个疑点时,教师不能局限于理解字面语意,而是要以此为抓手,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去挖掘文本背后的意蕴,开展创造性思维。

针对语文课堂的特点,深度阅读教材,关键的问题深入理解、质疑和想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语文课充满思维的张力,这是语文教学应达成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担负的责任。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智慧的思考和探索,教师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碰撞出富有灵性的火花。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教科室。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是为了不教关键点创造性
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的关键点研究
利用定义法破解关键点
基于“重点·难点·关键点”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研究
“教是为了不教”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浅论“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引领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理论下的幼儿园礼乐情境教学
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的关键点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