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入手习表达

2018-03-07 17:47曾桂花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11期
关键词:破折号感叹号蒙娜丽莎

曾桂花

【摘要】标点符号虽然细微,但却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中,若引领学生结合文本对特定情境中的标点细细揣摩,可以习得表达方式,提升语文素养。具体可从以下六“点”出发:抓含义深刻的“点”、抓同词句异“点”、抓反复出现的“点”、抓新鲜少见的“点”、抓特别含义的“点”和抓看似用错的“点”。从这六“点”引领学生揭示表达的秘妙,习得表达之法。

【关键词】标点 表达

郭沫若曾说:“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的确,标点符号虽然细微,但却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分章断句,还可以表情达意。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只关注词句教学,对标点符号或置之不理,或只在朗读中指导感受,弱化它在文本中的作用和写作价值。教学中,若引领学生结合文本对特定隋境中的标点细细揣摩,可以习得表达方式,提升语文素养。为此,我们可以捕捉以下几种标点,揣摩作者匠心。

一、抓含义深刻的“点”,领悟深意

标点不是无情物,一个标点一份情。课文中有不少标点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让人回味无穷。教学时要善于挖掘、捕捉文本中含义深刻的“小不点”,带领学生潜心会文,把标点的意蕴一步步挖掘出来,在促进领悟作者情感的同时,也领略运用的巧妙。

如《迟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一文中的“我挨打了!”这个句子中的感叹号蕴含着深意。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多元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其一,可能暗示大家,父亲平时很少打“我”或者从没打过“我”,这回却因为“我”晚了不去上学揍了“我”一顿,出乎“我”的意料;其二,也有可能强调“我”赖着不起床,不去上学,才被挨打,简直是自作自受;其三,还可能表现父亲对“我”下手不轻,让“我”伤透了心,真是毕生难忘……“我挨打了!”这个句末用感叹号不用句号,表现的是作者被打后的复杂的心境,起强调作用。

二、抓同词句异“点”,体会异意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风格的衣服,追求的是意境。在一篇文章里,有时也会出现相同词句用上不同标点的现象,作者追求的又是什么?抓住这些词句中的“小不点”进行对比、感悟,能领略标点这件“外衣”给词句赋予的神韵。

如《蒙娜丽莎之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中有多个“蒙娜丽莎”,但是采用的标点不尽相同。如:第二自然段中“她,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面带永远微笑的‘蒙娜丽莎”;第三自然段中“《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第六自然段中“蒙娜丽莎那微抿(mǐn)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这三个句子中都有“蒙娜丽莎”四个字,它们的意思并不相同。第一句中的“蒙娜丽莎”隐含着其他意义,指的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是被不少美术史学家称赞的“神秘的微笑”,所以用引号引上;第二句中的“蒙娜丽莎”是一幅图画作品,所以加上书名号;第三句中的“蒙娜丽莎”指的是画中人,所以无须加标点。这就是标点,当同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呈现出不同意思时,就离不开它这件神秘的“外衣”。

三、抓反复出现的“点”,感悟内涵

当你在讲课时,有只小手反复举起,他(她)应该有重要的话要讲。当一个标点在同一个句子当中反复出现多次的时候,这是作者独特的思维表现,他有重要的内容要表达。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拿起放大镜,仔细琢磨,用心感悟,透视它的本质,揣摩作者反复运用的缘故。

如《包公审驴》(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一文中写道:“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这个句子格外明显,文中连用5个感叹号。认真品读这句话,把这5个感叹号与包公的身份联系起来,你感受到了什么?是的,它很好地表现出包公审案时的威严与责任感。教学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扣住这一串连续使用的感叹号,让隐含其中的威严敞亮开来,形成具体可感的生动画面,呈现重复使用的气势。

四、抓新鲜少见的“点”,收获新知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容易被鲜活的事物所吸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内在动机,抓住新鲜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探个究竟。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内心所需,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宝库。

中年级学生接触的标点符号主要是逗号、句号、冒号、感叹号、引号。在《林中乐队》(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一文中就出现了一个对孩子们来说比较罕见的标点——破折号,而且一出现就是两个。这两个破折号分别潜伏于“天牛的脖子嘎吱嘎吱地响——这不是活像在拉一把小提琴吗?”“它的尾巴兜着风,发出一种‘咩咩的声音——不折不扣,活像羊羔在森林的上空叫!”这两个句子中。真是两道亮丽的风景线!

仔细品读这两个破折号,你就会发现,它们有着相同的美:破折号前面的内容与后面的内容关系紧密,后面部分的内容是对前面部分内容展开的联想和想象。即作者把天牛转头时能够发出声响,想象成天牛在拉小提琴;把沙雉俯冲下来时尾巴兜着風发出的声音,想象成羊羔在森林的上空叫。破折号在句中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扣住它,能填补学生头脑中的空白。

五、抓特别含义的“点”,大开眼界

生活中有很多的“多功能”,不少标点符号的作用也不只是局限于一种,有着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用法。就比如问号既可以放在疑问句后面,也可以放在感叹句后面;感叹号既可以用于感叹句的末尾,也可以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和反问句末尾;省略号既可以用于引文的省略,也可以用于列举的省略。还可以用于话语中间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等。但是在学习中,小学生容易受常见事物作用的影响,对它们的认识只局限在它的寻常用法,被经常性所左右。如引号表示引用,问号表示疑问,感叹号表示强调……如果引领学生对一些标点的不寻常用法细细琢磨,就能让他们大开眼界,习得表达。

比如《“扫一室”与“扫天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一文的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都带有引号,但它们并非表示直接引用。文章里,陈蕃告诉薛勤,自己要做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不是去清扫一间小小的屋子。但薛勤的看法与陈蕃截然相反,认为“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所以,他才反问陈蕃:“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由此可见,这里的“扫一室”并非局限于打扫屋子这件小事,而是指处理寻常小事;“扫天下”并非用一把扫帚打扫天下,而是指做轰轰烈烈的大事情。显然,作者借引号赋予了课题中的“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两个词特定的含义,而不是直接引用陈蕃与薛勤言语中的内容。对于这种具有特别含义的标点,教学时应格外关注,揣摩体会,才能打开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习得运用。

六、抓看似用错的“点”,窥探意图

在一篇文章中,经常可以遇到有些标点的使用没有遵循一般规则的现象,似乎标错了。这真的是作者粗心马虎,态度不认真,随心所欲,胡乱一点吗?非也。这也有可能是作者的特意而为。

如《小英雄雨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一课中的第六小节这么写:“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这里,连用了两个感叹号。细心的教师在品读这句话时会发现,老人们含着泪,声音肯定不会很大声,有可能是沙哑的,句末也没有感叹词,但是句子里面却连用两个感叹号,似乎不合理。这是为何?把句末的感叹号换成句号,再对比读读,你就会感受到这里用上感叹号看似不合理,实则更合情,更能表现出老人对雨来的夸奖和肯定以及对雨来牺牲的痛惜之情。这,就是作者别具匠心的所在。抓住它,窥探作者意图,走出山穷水尽,迎来柳暗花明,收获的是独具匠心的用法。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标点符号是“沙”、是“花”,虽然小得容易被人忽视,但是透过它却可以窥探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中,教师要看重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不点”,舍得花时间、花力气让学生感悟妙用,习得表达技能,让它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出一份绵薄之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破折号感叹号蒙娜丽莎
留意文中破折号,它对解题很重要
感叹号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说
书名号回来了
火爆的破折号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
感叹号大王(上)
感叹号不可随处使用
标点家族的庆功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