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有效衔接的思考

2018-03-07 19:07邱暄苹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衔接思考新课程

邱暄苹

摘 要: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差异,给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带来了困难。分析根源,寻找对策,掌握合理方法,是解决衔接难题,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语文;衔接;思考

2017年福建省中考是首次全省统一命题,在试卷的结构与分值上与以往有调整变化,具体表现为:从板块上,去年的板块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文言文、现代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今年精减为三大板块,分别为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其中,阅读板块细分成古代诗歌、文言文、现代文、古代名著、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即为原来的综合性学习。

由于板块的调整,使得各板块的分值也发生了变化。2017年省考试大纲规定,积累与运用分值占15%、阅读占45%、写作占40%。

从全省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特点上看,今年中考语文试卷总体呈现为“稳中求新”的特点,既体现初高中的难度衔接,又颇具“民族风”和“语文味”,突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凸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具体体现在:一是唱响“传统文化”主旋律。从“积累与运用”部分的古诗词曲文的默写和古代文学常识的辨析,到北朝民歌《木兰诗》的赏析,再到非连续性文本中关于“壶”的繁体字和古代器具的考查,处处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今年的考试说明反复强调会新增几类题型,如古代文学常识的积累、课内古代诗词曲的赏析、课外文言文的断句等,充分体现了初高中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衔接。这份试卷的命制充分体现命题者对初高中语文衔接的良苦用心。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现在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高中语文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基本上分别属于两个封闭的系统。高初中教师各自为政、互不理解,甚至相互埋怨。高初中怎么适应衔接也成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都凸显了高初中教学衔接研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先应分析造成此现状的主要原因。

首先,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

其次,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以课本为依据,文言文、古诗词的阅读则是大多只考课本上的原文篇段,这与高中考查注重平时的积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相背离。

第三,初中对语法知识教学的淡化,中考不涉及,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许多学生连什么是主、谓、宾都没有听说过,而这块极其重要的知识实际应该在初中时期得到补充、巩固、加强,但遗憾的是这块知识却成为盲点。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的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对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的分析,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第四,学习方法不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中语文学习主要是“接受式”学习,而高中语文学习则强调“自主学习”。

此外,对教材的要求与培养的目标上,初高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初中语文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识记和培养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语文却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文化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我们研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发现它们有如下几点差异。

一是目标要求: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

二是培养目标: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是阅读能力: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高中语文新課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

四是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写作重在感性思维,而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写作重在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在规定时间内的习作字数和课外练笔量也有差异。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每一方面都应引起高初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以便提高各阶段语文教学的质量,并推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为解决初高中教材存在的脱节问题,对中考不再涉及的语法知识,如词语分类、短语结构、复句类型等,又如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可在高中教学中予以补充。如讲到词类活用,《荆轲刺秦王》中“箕踞以骂”中“箕”字用法,可引导学生联想初中教材“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字用法,二者都是名词作状语,均为“像……一样”之意。同样是动词前的名词,不做主语即做状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高中语文教师要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高初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

总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会对高一新生能否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直接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积极提升自身衔接意识,了解初高中语文教学所存差异,并有效克服这些差异,提升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效率。今年福建省中考语文卷已在初高中衔接作了有益的尝试,只要我们认真加以分析与探究,必然能寻找出一条路子,彻底解决初高中语文衔接的难题。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衔接思考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