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2018-03-07 09:48王云玮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王云玮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方面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尤其是部编版新教材的使用,更是将“德育”推到了教育教学的最前沿。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而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其实已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最完美的回答。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不难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及升华实质上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形的德育,也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立德树人”功能的真实再现。

一、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来说,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凝聚人心的向心力,而语文学科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制度、什么肤色,爱国这一话题都是无界的,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如讲到南京大屠杀时,我为学生播放了当年美国随军记者拍摄的一段录像,短短几分钟视频,就看湿了学生们的眼眶。

再比如,学习《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时,我找来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影视剧片段,让学生增加对邓稼先的感性认识。通过课文和补充资料的学习,学生极其准确地总结出了邓稼先身上最伟大的品质,那就是爱国!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是爱国,在艰苦条件下做实验是爱国,有了荣誉不居功自傲是爱国,他把一生献给了核事业更是爱国。当学生读到邓稼先临终前“假如我有下辈子,我还会选择共和國的核事业”一句话时,都十分感动,借机我追问同学们:“那我们作为祖国的新一代,应该怎样去爱国呢?”学生热血沸腾,纷纷发言说:“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坚决用行动维护祖国尊严。”“在各行各业有所建树。”这节课的学习也许是突破传统的,没有字词的练习,也没有段落的讲解,可是我却认为这是十分成功的一节课,因为孩子们受到了邓稼先先生伟大人格的影响,即使只能为孩子前行路上提供一丝灯光,那我的教育就是有价

值的。

二、唤醒学生的亲情感受

世间最伟大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亲情更是其中的精华,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似乎利益超越了情感,人们亲情意识淡薄,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亲情教育就十分必要了。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里有很多涉及情感的篇目,其中亲情教育的有《背影》《散步》《傅雷家书》《我的母亲》《风筝》《羚羊木雕》等等。

我曾经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之前布置过一篇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结果在作文中多是孩子们对家长的不满和抱怨。当天上课时,我配上歌曲刘和刚的《父亲》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当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后,再带领学生看父亲爬月台的片段。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月台,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令人揪心啊!我们看着文章里穿戴臃肿而又步履蹒跚地为儿买橘的父亲形象,学生在脑海中都闪现出自己为了生活打拼的父母。接着我布置了一篇小作文“为了谁”,再翻开作文本时,一篇篇文章洒满泪痕,字里行间都是内疚和忏悔,学生们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他们更多地理解了父母为了生活奔波的不容易,更多地记述了与父母之间看似平凡却又真挚感人的小

故事。

三、培养学生有爱心

学习课文《隔壁老王》的时候,学生提到:“我们学校垃圾场捡垃圾的也叫老王。”此话一出,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想这件事情发生在学生身边,同学们每次扔垃圾都能看见。这么好的素材,不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体会真是可惜了。于是我把课本放下了,就以“捡垃圾的老王”为话题,展开讨论。经过一番交流,学生们对勤俭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环境保护也有了新的认识。我又以电视公益广告中的拾荒老人资助贫困学生引出了公益、爱心;引导学生理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只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意义就是好的。拿身边事儿教育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效果也会更好。德育工作应该追求润物无声,应该追求有温度。虽然这和课文里的老王相去甚远,但是通过讲身边事,以小见大,育人心的德育就是有温度的德育。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话值得我们铭记:“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更是任重而道远。总之,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认真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生活与工作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公民。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