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思考与实践

2018-03-08 22:22王自勇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学科教学模式

王自勇,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近年来,在各级教育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三部课程创新类专著编写,并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创新算法与发明专利校本课程开发”等课题研究工作。

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课堂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人才培养方式。目前,國内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方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基于国内外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变革的趋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深入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谈谈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思考与实践。

一、教学方式变革的背景

1.理论背景

一是问题连续体理论。该理论以培养和评价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为目标,从问题、方法、答案是否唯一和封闭而显现出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这个以“问题创设和问题解决”为核心的理论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二是建构主义学习观。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新经验的过程,过程的核心是“理解和双向”“改组和重建”。

三是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是国外可资借鉴的新方法。如发现法、问题法、范例法、暗示法等,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具有双边性和双重性的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

五是我国古代教育之道。我国从古代留传下来的教育理念及相应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及时施教、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直到中国近代,教学方法才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并开始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儿童为中心”的转变,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现实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新课程标准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通过跨学科主题教学、项目教学等方式为学生营造深度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分层、分类和分项的走班制教学,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个性,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获得感。

总之,现当代教学方式变革的趋势是:重视学习方法的创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突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重视情知教学的整合,突出教学活动的生命性;重视教育技术的开发,突出教学方式的现代性。

二、教学方式变革的思考

目前存在的很多课堂教学方式,很难充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更新、教学方式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以及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的情况。因此,必须进行“课堂革命”,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这是“课堂革命”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一是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包括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和价值观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化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研究有效的教学模式。为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要研究并以某种教学模式为抓手,渗透并联系其他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体现“启发、探究、讨论、参与”的教的方式和“自主、体验、探究、实践、合作”的学的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三是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融合”的核心,不是用技术去强化传统教学,而是用技术去创新教学,引领教育体系变革。主要包括:改进教学模式,重新制订教与学的流程;优化学习环境,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减负增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教学效率。

三、变革教学方式的实践

变革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改变教育观和教学观,关注课堂互动与生成,突出教学方式的现代性与开放性,顺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在此,以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实践为例加以说明。

1.研制学科宣言,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和教学观

教师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针对于这些核心问题,同时为了深化课程内涵,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学校于2013年12月启动了“学科宣言”研制工作。各教研组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入挖掘学科本质、学科价值、学科逻辑和学科特色,经过“动员、感悟、研讨、提炼”等过程,于2014年5月正式发布了“学科宣言”。“学科宣言”用最简约的语言表明教师对本学科教育价值的理解,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是学科素养校本化的具体体现。例如,语文学科的宣言是“本色语文,立人达人”;生物学科的宣言是“追寻生命勃发之源,探索万物和谐之理”;政治学科的宣言是“博观天下,思辨人生”;历史学科的宣言是“纵览古今风云,鉴往开来;臧否中外人物,励志激情”……如今,“学科宣言”已成为教师的行动纲领和专业发展动力,成为评价教师的一项重要依据。此外,学校还在此基础上重新制订了突出各学科本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完善了网上评课系统。

2.研究“四问”教学模式,关注课堂的互动性和生成性

学校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研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思想,在数学等学科开展了“问题连续体”特色教学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检验最终提炼出设问、解问、追问和新问的“四问”教学模式。科学地运用“四问”教学模式,特别是通过构建体验式学习环境,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我建构。同时,在师生互动、师生互疑、合作交流、课堂生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到探究的价值。这正是生命观、生成观等教学理念的体现。endprint

在每学期的主题研究月活动中,青年教师汇报课、试卷讲评课、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方式改进研究课和骨干教师示范课等不同类型的课例研究活动,都以“四问”教学模式为主。

3.开发信息技术项目,突出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和现代化

一是数字化校园的开发与利用。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已从分散的系统向集成化系统转变。基于数字校园网络的教学及学生的个性化合作学习得以深入开展。如在雾霾天气停课不停学期间,学校仍然可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利用校内外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进行课前预习、互动讨论、布置作业、答疑辅导、展示作品等。

二是智慧教育项目的引进与利用。2016年,学校引入了智慧教育项目,该项目包括智慧课堂系统和构建基于学业过程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精准教学教研系统。智慧课堂系统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支持电子化教材的教学呈现、教学内容即点即读、智能推送同步教學资源;支持课内外师生互动;支持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学数据的收集、评价分析与即时反馈,构成了一个教学闭环系统,从而实现全程立体互动、实时动态评价的教学模式。此外,构建基于学业过程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精准教学教研系统。该系统支持通过智能手写体识别技术实现日常纸笔作业、测验、考试数据的常态化收集与结构化处理,并利用现代教育评价与测量学等先进理论,结合后台海量数据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深度分析,为教师的精准教学提供支撑,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辅导,从而实现数据支撑下的高效学习。

以上基础信息技术的项目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创新教学模式,实现资源生态化、学习网络化、教学互动化和学习个性化,便于教师开展网上教研与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和现代化。

4.开展课题研究,顺应教学方式的变化与发展

为了深入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学校通过教育研究资助计划为教师搭建了研究平台。如“基于生物教与学方式的改变的高中生物微课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培养核心素养构建学科观念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国家级课题“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的14个学科课程类子课题等。这些课题都是为了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方式而开展的研究,以顺应现代教学方式的变化与发展。

四、教学方式的多元与反思

一是摈弃教学模式化现象。教学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学校和教师不应固化某一种教学模式,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可以某种教学模式为主,也应渗透并联系其他先进的教学模式。此外,还要因时、因地、因校制宜地开展教学。教学模式不可简单复制,但却可以学习、借鉴和多元创新。

二是提高问题设置的价值。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设置的问题是否指向具体,是否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等。为此,要把提高问题设置的价值作为教研的重点,深入研究问题设计的宽度、深度、角度等基本要素。

三是恰当运用信息技术。顾明远先生在《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一文中指出: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信息技术、互联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要认清信息技术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并处理好学生触屏与动笔之间的关系,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学科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