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数学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2018-03-08 22:23王露莹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3期
关键词:变式开放性函数

王露莹

开放性问题设计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具体到高中数学,摆在教师面前的就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问题,如:应如何理解数学的开放性问题?它的设计原则是什么?怎样挖掘复习课中的开放性问题?如何开展有效的开放性问题教学?

一、开放性问题的研究进展

目前,对于中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笔者查阅了有关的中文资料,大致概括如下。20世纪90年代,开放性问题教学在我国开始兴起。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在《试论教学的开放性》一文中提到,开放性是时代的精神特征,而教学的开放性是新课程的基本特征,只有开放的教学,才能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自《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实施以来,数学开放性问题就以不同的开放程度出现在教材与试卷中;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到,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运用开放性的案例,并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和过程评价提出开放性要求。

二、对数学开放性问题的认识

1.开放性问题的含义

通过对相关资料和文献的查阅,笔者整理了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概念: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式问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给学生形成了较大认知空间的问题。而数学开放性问题是一种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类型,它是为了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2.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原则

一是恰当切入,自然开放。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要自然、合理,教学的切入点要把握好,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对高三年级“三角函数再认识”的内容的延伸,可以从这样一道题目说起。

对此,教师提出了如下开放性问题:如果把条件“在△ABC中”擦去,怎么求A?(会求出无数个A)这让学生由三角形中的解方程问题,延伸到一般的解方程问题。然后,再把A换成x、2换成f(x),此时便有了f(x)=sin 2x+cos 2x。这样的过渡,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并感受到各要素间的关系。然后,教师再提问:看到这样的函数,你们可以设计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会将接下来的重点放在研究函数的性质上,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是入口要宽,核心开放。设计开放性问题时入口要宽,即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在开始呈现的问题比较简单,才能使学困生也都参与进来,让更多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收获。同时,开放性问题还应是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助,从而在数学活动中积累更多的数学经验。例如,教师可提出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根据函数f(x)=sin 2x+cos 2x,你们可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对此,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研究简单的问题,如定义域、值域(最值)等;中等学生会利用对称性、五点法画出函数f(x)的图像、零点等;能力更好的学生可以由零点问题延伸到等式、图像变换等问题的讨论。如有的学生设计出这样的问题:求f(x)<0的x的取值集合;说明函数f(x)的图像可由函数f(x)=2sin 2x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而得到。学生对这个最基本但又至关重要的函数性质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乃至越来越丰富。

三是课后延伸,拓展开放。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还要注重课后的延伸和拓展。要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课后问题中设计一些悬念,以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三角函数再认识”的课后,请学生不用常规解法、不求角?渍解答以下问题:已知函数f(x)=sin(2x+?渍),若f()-f(-)=2,求函数f(x)的单调增区间。

四是联系生活,背景开放。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要有现实意义和数学背景,如可以设计投资回报问题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3.如何挖掘复习课中的开放性问题

一是挖掘教材。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如当学到三角函数时,对两角和的正弦公式sin(α+β)=sin α cos β+cos α sin β,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不能是sin(α+β)=sin α+sin β”,教师此时不妨让学生找一对“α和β”,使这一等式成立。

二是拓宽学生的时空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自由度”,将课堂内容进行延展,留到课后继续探讨。同时,要重视教材中的实践作业,如给学生布置认识函数的查阅资料的作业。

三是运用变式教学,设计开放性问题。变式教学是对数学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情形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是体现不同知识间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变式教学能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通过对问题的延伸,把与这个问题相关的问题研究得十分透彻,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针对“三角函数再认识”的下一环节,进行变式设计。请学生思考某个函数式可以由哪些更复杂的式子化简得到,将被化简的相对简单的公式逆向推为更复杂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例如:

三、如何开展有效的开放性问题教学

一是开放的思想是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先具备了开放的教学思想,才能有意识地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是要处理好开放与收回的关系。在进行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时,要处理好“放与收”的辩证关系。如果一味地追求开放,只关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结果,满足于结果的多样性,而不关注教学过程,忽视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忽视开放以后的归纳、概括、再认识、提升等“收回”的过程,也会损失开放性问题的价值。

总之,无论怎样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收获;每一节课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舞台。这才是开放性问题的根本目的,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

(责任编辑 郭向和)endprint

猜你喜欢
变式开放性函数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从“解法自然”悟“变式自然”
关于函数的一些补充知识
高中数学中二次函数应用举隅オ
无独有偶 曲径通幽
例谈基本不等式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