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当代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诊疗规律分析

2018-03-14 05:33,,,,,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频数医案高血压病

,,,,,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目前常用的西医降压药,降压效果迅速显著,但存在副作用,长期服用产生耐药现象,且有时无法缓解病人头晕、耳鸣、乏力等症状。因此,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中医治疗逐渐受到重视。

高血压病根据其症状,在中医属“眩晕”“头痛”“头风”范畴,历代中医医家多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病机入手进行治疗,经验颇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也在发生变化。有研究显示,痰瘀互结证逐渐成为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1]。因此,掌握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规律显得尤为关键。当代中医在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时,遵照辨证施治的原则,师古不泥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研究通过收集当代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医案,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诊疗规律进行总结和提炼,冀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范围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VIP)数据库进行检索,均为国内正式发表的期刊文献。

1.2 检索过程 CNKI检索条件,主题=高血压and主题=痰瘀互结,时间:1979年1月1日—2016年11月15日,共获得274篇文献;万方检索条件,摘要:高血压 and 摘要:痰瘀互结,时间:1998年—2016年,共获得98篇文献;维普(VIP)检索条件,题名或关键词=高血压并且题名或关键词=痰瘀互结,共获得42篇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逐篇阅读,剔除重复和不符合标准的文章,最终获得与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相关的文献38篇,医案43则。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明确提出痰瘀互结证型,载有四诊信息、中药组成;②属于临床研究及名医医案、经验、验案类文章;③有明确的疗效记载,组方疗效好。排除标准:①综述类、动物实验类、数据挖掘类文章;②同一处方重复出现的医案或文章。

1.4 研究方法 将医案中四诊信息、中药组成进行提取,参照《中医诊断学》[2]《中药学》[3]《中药大辞典》[4]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录入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库导入统计软件SPSS Statistics 22及数据挖掘软件 Clementine 12.0,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及聚类分析(Ward法)。

2 结 果

2.1 频数统计分析

2.1.1 中药使用频数统计 纳入的43则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医案中,共涉及中药137味,其中用药频率>15%的中药有23味,使用频次前3位的中药分别是半夏、茯苓、丹参,其用药频率均超过50%。详见表1。

2.1.2 四诊信息频数统计 纳入的43则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医案中,共涉及四诊信息79条,其中出现频率>10%的四诊信息有32条,除头晕、脉弦、舌质暗、脉滑、苔腻、胸闷这些频率>60%的典型症候外,还有23条常见伴随症候为头痛、苔白、纳差、乏力、眠差、心悸。详见表2。

2.2 关联规则分析

2.2.1 中药与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通过Apriori算法,设置最大前项数为1,最低条件支持度为25%,最小规则置信度为65%,共得出有效药对27对。其中,茯苓与竹茹的置信度最高,茯苓与半夏的支持度最高。详见表3。

2.2.2 四诊信息与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除头晕、脉弦、舌质暗、脉滑、苔腻、胸闷这些典型证候外,通过Apriori算法,设置最大前项数为1,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5%,最小规则置信度为60%,得出四诊信息与中药对应的关联规则13条。详见表4。

表1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中药使用频数统计

2.3 聚类分析 通过系统聚类的Ward法,对频数为6以上的31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中医药知识,得出4个药物聚类组合(见表5),聚类树状图见图1。

表2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四诊信息频数统计

表3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中药与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表4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四诊信息与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表5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药物聚类组合

3 讨 论

在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西药仍占主导地位,但在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和降低药物副作用方面,中医药以其独特的辨证论治理论占有明显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痰瘀互结逐渐成为高血压主要病机之一,因此对当代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经验总结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较为客观地将当代医家各具特色的临证经验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其潜在的辨治规律,为临床提供指导和参考。

当代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多以化痰、活血、降泄为主,兼以补肝肾、引气血下行。本研究中药频数分析结果显示,半夏、茯苓、丹参的使用频率位居前三,均超过50%。其中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茯苓健脾、利水渗湿,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止痛,同样,还有天麻、白术、川芎、泽泻、益母草,意为化痰祛瘀后,利水泻浊使邪有出路。同时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多为本虚标实,肝肾亏虚为本,故药物中有牛膝、桑寄生之品。此外牛膝引气血下行对于降压有明显效果。

图1 Ward聚类树状图

从四诊信息频数统计结果可看出,头晕、脉弦、舌质暗、脉滑、苔腻、胸闷为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主症,频率均超过50%。其中弦脉是主脉,主痰饮;脉滑、苔腻皆为痰浊所致;舌质暗为血瘀之象;头晕、胸闷分别为痰瘀上扰清窍和内阻胸中所致。此外,头痛、纳差、乏力、眠差亦为常见伴随症状,痰瘀所致,对临床的辨治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当代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配伍多样,用法巧妙。从中药关联规则挖掘的药对结果可见,茯苓与竹茹是置信度最高的药对。由于痰瘀郁久化热,故本病热象较多,竹茹清化热痰,与茯苓相伍使痰去而热清,事半功倍。半夏与茯苓配伍支持度最高,既有半夏温燥祛已生之痰,又有茯苓健脾益气杜生痰之源,是化痰祛湿经典配伍。此外,还有半夏与丹参,一温一凉共奏化痰祛瘀之功。

从四诊信息与中药的对应关系中可看出当代中医对于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辨治特色。其中乏力病人使用黄芪,黄芪具有健脾益气利水之效,能有效缓解乏力。有医者会因其升阳的特点,不用于治疗高血压,但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指出,对于气虚痰浊之高血压者,重用黄芪可降压[5]。故遣方用药应以辨证为主,全面考虑,方有奇效。此外,眠差病人可使用桑寄生,有研究显示桑寄生煎剂对由于咖啡因引起的小鼠运动兴奋有镇静作用[6]。头痛者用牛膝,有医者善用“牛膝降痛汤”,治疗头痛有奇效[7]。心悸者可用瓜蒌,用于痰浊扰心所致心悸。

聚类分析对于挖掘当代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潜在的诊疗规律及辨治思路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中医药知识,将频率排名前31味中药分为4类。其中C1类可视为温胆汤加补肝肾泻浊之品。温胆汤理气化痰,温凉兼进,为治疗眩晕的常用方,加补肝肾之桑寄生、杜仲、牛膝、黄芪,泻浊之泽泻。补而不滞,攻补兼施,用于治疗肝肾气血亏虚所致的痰瘀互结型高血压。C2类为半夏、丹参。虽两味,但一温一凉,一化痰一活血,尽显化痰祛瘀法之内涵。C3类可取天麻钩藤饮之义,为其变方,钩藤为主药,平肝息风,为降压要药,生龙骨、生牡蛎代石决明重镇潜阳,夏枯草代山栀子清肝泻火,山茱萸代杜仲、寄生补肝肾,赤芍、郁金代川牛膝、益母草活血祛瘀,又加石菖蒲、瓜蒌化痰祛浊,全方取古义为今用,集化痰、祛瘀、降压、补肝肾之功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C4类为通窍活血汤加祛痰活血之品组成。通窍活血汤活血化瘀,通窍活络,加天麻、白术、莱菔子行气化痰,地龙、益母草加强活血通络之功。

本研究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当代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诊疗规律进行挖掘、整理、分析,发现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多以头晕、脉弦、舌质暗、脉滑、苔腻、胸闷为主症;纳差、乏力、眠差、心悸是其伴随症状;用药以化痰、活血、降泄为主,兼用补肝肾、引气血下行之品。四诊信息与中药,中药与中药间存在有意义的关联与聚类,提示可在古方基础上随证加减或取古方之义理结构,结合临床填充药物,均可达到良好效果。

[1] 王丽颖,李元,李娜,等.1 508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调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1960-1963.

[2]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9-177.

[3]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2:51-611.

[4]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4-5945.

[5] 邓铁涛.邓铁涛医话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3-15.

[6] 陈乐生.桑寄生药理研究[J].陕西中医,2000,21(11):520-521.

[7] 申好真.“牛膝降痛汤”治头痛[J].新中医,1988(10):17.

猜你喜欢
频数医案高血压病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名中医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基于字向量的BiGRU-CRF肺癌医案四诊信息实体抽取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决策树和神经网络的高血压病危险因素研究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基于医案探讨王孟英辨治温热病处方用药规律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