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黄衍寿教授治疗心衰病辨证用药规律探讨

2018-03-14 05:33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利水温阳附子

, ,

黄衍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所收集和整理的黄衍寿教授治疗心衰病的170首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处方中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各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研究黄衍寿教授治疗心衰病的辨证用药经验并探讨其学术思想。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①符合心衰病诊断标准[1];②首诊处方;③方药齐全。排除标准: ①第一诊断非心衰病;②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标准,治疗无效或加重的病例;③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或精神障碍等疾病。

1.2 处方来源与筛选 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黄衍寿教授门诊治心衰病的病例,严格按照标准纳入处方。

1.3 分析软件 应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

1.4 数据预处理 根据黄衍寿教授多年临床归纳与总结,将心衰病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兼瘀血水停、阳虚兼瘀血水停3个证型,并提取纳入处方药物,依据《中国药典》[3]对药名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

1.5 数据分析 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数据分析,①证候统计分析:统计各证候所占比例。②药物使用频次分析:统计高频中药使用情况。③组方规律分析:设置支持度个数≥45,置信度≥0.8,提取药对及核心组合,并采用关联规则分析计算药物之间的关联系数。④新方分析:设置支持度为8,惩罚度为3,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两种核心算法进行聚类分析,进而使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方法挖掘新处方[4-5]。

2 结 果

2.1 证型比例分析 共纳入处方170首,根据黄衍寿教授多年临床归纳与总结,将心衰病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兼瘀血水停、阳虚兼瘀血水停3个证型,证型比例见表1。

表1 黄衍寿辨治心衰病证候统计

2.2 用药频次分析 使用药物共计190味,使用频次≥30的有21味药。详见表2。

表2高频药物使用情况(频次≥30)

序号药物频次序号药物频次1附子 9112淫羊藿542五指毛桃8713冬瓜皮533玉米须 8314白术 534黄芪 7715三七 515党参 7516川芎 476生姜 6217赤芍 447仙茅 6118太子参448鸡血藤 5819丹参 449五加皮 5820山药 3710益母草 5721五味子3311麦冬 55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设置支持度个数为45,置信度为0.8,按药物组合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得到常用药对及组合20个,前3位分别是党参、黄芪;玉米须、五指毛桃;生姜、附子,药物组合频次具体见表3。对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见表4。关联规则网络图见图1。

2.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依据处方数量,结合经验判断和不同参数提取数据的预读,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3,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演化出3味~5味药核心组合(见表5),得到6个新处方(见表6)。

表3药物组合使用情况(支持度个数≥45)

序号 药物组合频次序号 药物组合频次1党参、黄芪6511党参、五指毛桃462玉米须、五指毛桃6412黄芪、五指毛桃463生姜、附子5713生姜、仙茅464鸡血藤、五指毛桃5514仙茅、附子465黄芪、白术5115仙茅、三七466麦冬、五指毛桃5016淫羊藿、附子467五加皮、附子4917冬瓜皮、附子468仙茅、淫羊藿4918党参、白术459鸡血藤、玉米须4819生姜、淫羊藿4510玉米须、附子4820党参、黄芪、白术45

表4 药物关联规则情况(置信度≥0.8)

图1 关联规则网络化展示(支持度45,置信度0.8)

表5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

表6 基于熵层次聚类的候选新处方

3 讨 论

中医古籍中无“心衰病”病名,与心衰相关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即“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可见“心胀”就其表现而言可归入“心衰病”范畴。另外,《金匮要略》提及:“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其所述证候更接近于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仲景之后言及与心衰病相关之中医病名多以临床表现命名,如“喘证”“心悸”“水肿”等。在病机方面,《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表明心之重要地位及推动血液运行以濡润周身之功能,并强调其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心之功能主要体现于其原动力——“心气”。心气不足,血行不畅,水气不化,瘀水互结,损及心阴、心阳。心衰病的病位在心,病变脏腑涉及肺、肝、脾、肾。病机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阴虚、阳虚,标实为瘀血、水饮,虚实夹杂,而心气虚贯穿于心衰病始终。故心气虚是发病基础,心阳虚是疾病发展的标志,阴虚是常见的兼证,瘀血水饮是最终的病理产物。故黄衍寿教授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辨治心衰病的总纲。

证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70例心衰病病人中,3个证候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气虚血瘀(26.5%)、气阴两虚兼瘀血水停(24.1%)、阳虚兼瘀血水停(49.4%)。表明黄衍寿教授对心衰病的辨证,病位在心、脾、肾,以瘀血、水饮为主要病邪辨证,以阴虚为主要八纲辨证。

高频药物使用情况提示,黄衍寿教授治疗心衰病时,使用频次前22位的药物主要分为以下五类:①益气健脾,五指毛桃、黄芪、党参、白术、太子参;②滋阴敛阴,麦冬、五味子、山药;③温阳补肾,附子、仙茅、淫羊藿;④活血化瘀,鸡血藤、三七、川芎、赤芍、丹参;⑤利水消肿,玉米须、五加皮、冬瓜皮。可以发现,益气健脾、温阳补肾药物数量及总频次最多,体现治法以益气温阳为主,同时辅以活血、利水、敛阴和其他辨证加减药物。且使用频次前14位药物可认为是补中益气汤合附子理中丸加活血、利水、养阴之品,提示治法以益气温阳为主,辅以活血、利水、养阴。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显示,药物组合和关联规则均为补中益气汤合附子理中丸与活血化瘀药物、利水消肿药物随机组合,关联规则网络化展示图亦为佐证。

药物组合及关联规则的规律结果显示,高频药物组合多为益气温阳药与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品的组合,提示黄衍寿教授治疗心衰病时,选择药物组合多为益气、活血、利水之品,治法以益气温阳为主,佐以活血、利水、养阴。且所得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中亦为益气、活血、利水三类药物相辅相成,如“鸡血藤,玉米须→五指毛桃”“鸡血藤→五指毛桃”“冬瓜皮→附子”等。此外,研究发现五指毛桃作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也在高置信度的关联规则中频繁出现,如置信度为1的“鸡血藤,玉米须→五指毛桃”,提示其可能是黄衍寿教授基于“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思想治疗心衰病的基础药物。通过数据挖掘结果分析可以发现,黄衍寿教授认为外感内因而致心气不足,气不行则瘀血内停、水饮积滞,久则累及心阴、心阳为心衰病主要病因病机。基于此认识,黄衍寿教授治疗多以补中益气汤合附子理中丸为补益心气、滋补中阳,兼阴虚者合生脉散加减,辨证联合鸡血藤、川芎、赤芍、三七、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及玉米须、五加皮、冬瓜皮等利水消肿药物,益气活血利水,标本兼顾,体现出黄衍寿教授辨治心衰病“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的学术思想。

本研究所得候选处方与核心组合对临床用药具有启发意义。如候选新处方“党参、五加皮、黄芪、赤芍、白术”药物组成合理,配伍得当。其中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黄衍寿教授称之为“气三味”,再配以赤芍活血化瘀,五加皮温阳利水,五药相辅相成,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功。正合由此黄衍寿教授主张治疗心衰病之“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的学术思想。可见,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能挖掘出临证经验中蕴含的但传统研究不易发现的用药规律,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解析黄衍寿教授治疗心衰病的用药经验。

本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黄衍寿教授治疗心衰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研究,以数据还原其临证治疗心衰病“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的学术思想,为黄衍寿教授诊疗心衰病经验的挖掘及传承提供参考。但病例处方数目有限,故本研究挖掘出的治疗心衰病的新处方还需进一步的临床考证。

[1] 高颖,方祝元,吴伟.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00-10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7-38.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

[4] 唐仕欢,申丹,卢朋,等.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应用评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2):329-331.

猜你喜欢
利水温阳附子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再见初恋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
站在顶楼大声说出我的爱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