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3-17 20:20随顺涛欧之福杨建国李伟力蒋昭琼吝祥根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8年5期
关键词:农机化机具农艺

□随顺涛 欧之福 杨建国 李伟力 蒋昭琼 吝祥根/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1 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要性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精细农业”和促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过程中,农机承载着科技和支农政策的载体,担负着技术集成、节本增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规模经营的骨干支撑作用,要实现四川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战略上务必要加快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

2 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农机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2.1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当前四川省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四多、四少”。动力机械多、作业机械少;加工机具多、生产环节机具少;粮食作物机具多、经济作物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2017年,四川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 530万kW,位列全国前列,但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却比全国平均低约10个百分点;农机具配套比不协调,全省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平均每台拖拉机的配套农具仅为1.16部,远低于全国的1.63部,影响了农机效率的发挥;全省果蔬茶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方面总体仍属于探索阶段,仅在耕地、除草、施肥、植保机械化等生产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机械化采摘尚未起步。现有的农机装备供给已不能满足四川省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2 地理条件限制了农机化发展

四川省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带,田块小且不规则,呈立体型错落分布,地区独有的特点造成引进的外来农机适用性不强,难以发挥其作用;加上人多地少、土地肥沃,气候特殊等原因,以及土地利用率较高,复种指数大,粮食、经济作物的间作套种普遍,作物成熟度不一致,导致现有农机具难以适应该区域作业。农艺多样性与农机制造单一性之间的矛盾突出,农机农艺融合不够导致农机供给矛盾突出。

2.3 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四川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与东部省份如江苏省等相比有较大差距,农机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落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当前四川省农机作业仍以农户自用为主,社会化服务仍以单项作业为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还不高,机具利用率、服务配套性尚不够。

2.4 扶持发展政策不完善

四川省扶持农机发展的政策不足,政府对农机发展的投入链条不长、政策单一,除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外,其他如适地条件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社会化主体培育等方面有关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严重不足。特别是农机科技创新、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难以落地;推动薄弱环节的“作业补贴”等政策尚未建立。

3 加快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立足四川农业生产区域多丘陵山地的实际,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智能农机管控关键技术为导向,以推动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现代农业建设装备支撑能力为目标,加快先进、适用、安全、可靠农机装备的研发、生产、检测和推广应用,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机先行”的意识,提高四川省农机装备有效供给能力。

3.2 加大对农机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加强高层次农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聚拢科研力量,培育创新环境,整合农机化相关资源,构建四川现代农机“产学研用推”协同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农机创新能力。加大农机化薄弱环节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和成果转化、产业化力度,提升农机化科技水平。大力支持农机科研院所科研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提供场地、实验设备、技术和人才支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革管理机制,增强研发能力。设立农机科技创新专项,强化丘陵山区农机科研创新力度。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应针对地域农业生产特点,明确研究任务,制定关键技术攻关课题,攻克关键技术重点和难点问题。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工程、信息、环境等技术集成应用,加快农机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融合,提升四川农机的综合竞争力。

3.3 升级农机装备制造业

加快农机产业创新体制建设,促进创新创业要素向农机行业聚集,构建校、院、地、企融合机制,打造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产业生态链。引进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推进农机智能化,促进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块在新型农机研发上的应用。以制造业和信息产业为支撑,实施农机企业提升计划,指导和帮助农机企业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研发、生产设备和软件的升级,积极引导“四川造”农机做大做强,建设具有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农机龙头企业,形成国内一流的农机品牌。优化农机产业结构,铸造四川农机品牌,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拓展省外、国外市场。

3.4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积极推广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充分利用重点农机化技术推广、农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现代农业示范、农业标准化生产等项目,加大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的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扩大推广范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四川丘陵山区特色农机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特色农机。抓紧完善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技术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优化改进丘陵山区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完善农机、种子、土肥及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促进丘陵山区新型适用机具及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大力开展农机农艺知识和技术培训,结合重点农时,针对当地主要农作物开展先进的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组合式培训,注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农机农艺融合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基层农技、农机推广人员业务培训。

3.5 完善农机化服务体系

深化机构改革,推进农机管理体制发展,变目前“倒金字塔”为“金字塔”管理形态,切实健全县、乡(镇)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职能,增加县、乡(镇)农机服务管理人员队伍,提高县、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农机人才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素质,不断优化农机化公共服务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积极引导区域内分散的经营组织抱团发展,壮大组织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机合作组织,拓展农机作业服务领域,努力提高服务组织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开拓新的服务市场。建设农机化服务信息平台,构建农机化服务信息系统,将各区域农机服务的必要人才和设施进行有效整合和配置,解决农忙时节无“机”可施、无“人”可用的困境。积极引入高素质人才为农机化服务。注重管理和技术培训,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利用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对农机服务组织的从业人员积极开展农机维修技能培训及其职业资格鉴定,提高农机维修能力。

3.6 优化扶持政策

购机补贴政策适当向丘陵山区倾斜。扩大适合丘陵山区的购机补贴范围;适当提高中央财政对丘陵山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投入规模;完善金融信贷体系,扩大资金扶持与投入渠道。大力扶持丘陵山区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服务组织,提高补贴的台(套)数和补贴标准,促进其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从耕、播、管到收、运等多样化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探索事业导向、利益驱动并重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政策落地步伐,解决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推动四川省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猜你喜欢
农机化机具农艺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打造新亮点!山西将这个产业的7类机具全部纳入补贴!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电务系统大型机具上道时的作业防护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