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校企联动机制打造应用型人才品牌
——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

2018-03-19 13:15李志军谭先锋赖富强龙学渊李祖兵林志成王佳
关键词:勘查油气应用型

李志军,谭先锋,赖富强,龙学渊,李祖兵,林志成,王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2013年6月23日,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以国内35所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为成员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在天津成立,并成立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4月26日,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召开,178家参会高校达成“驻马店共识”,开始探讨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如何转型发展?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诸如此类的问题是转型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1-6]。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开展了转型发展改革实践,亟需解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

当前,油气资源勘查类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各大油田企业、油气勘查类公司的进人数量有限。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当前就业市场需求不足;二是当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现场岗位需求脱节。因此,油田企业及地矿行业对油气勘查类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10]。如何培养符合现场需求的实践创新人才是应用技术型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摆脱就业困境、实现错位发展的关键。

重庆科技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具有较长的办学时间,经历了中专、专科、本科的办学历程。开办本科之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是培养现场油气地质工程技术人才,重点培养学生在油气现场工作的操作能力。是否坚持走传统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成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1-13]。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近年来坚持走校企协同育人之路,不断探索新的育人方法和路径,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思路

(一)理念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长期坚持学校“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立足重庆、背靠行业、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办学思路和“德育为先、加强基础、突出应用、注重素质、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树立“突出应用、油为特色、打造品牌、示范引领”的专业建设理念,培养具有适应力强、职业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资源勘查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思路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紧密结合重庆市和石油行业对油气地质勘探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野外-室内-实训”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实施以“产出导向”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能力培养,营造“艰苦朴素,求真求实”的专业文化氛围,把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打造成为油气勘探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专业,引领转型发展高校的同类专业建设。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2007年以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始终以石油行业及相关企业为依托,以油气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岗位群为导向,结合产学合作办学的优势和特色,围绕油气资源勘查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双主体、四结合、六共同、全过程”的“2461”人才培养模式。

(一)形成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为了确保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学校与重庆市政府、三大石油集团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与国内外26个石油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保证了人才培养规模满足石油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适应石油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同时,为了满足石油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开设了油气钻井、油气田开发及HSE等方面的专业选修课程。企业作为育人的主体,不仅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内外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方案的论证和建设,还要承担教师队伍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任务。

(二)形成“四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课程教学与校内实验实训、野外实践及现场生产紧密结合,实现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实验室开放,以及实验室的仿真模拟训练和生产实习训练,实现了模拟和实际相结合。通过校内实验室及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了校内与校外、室内与野外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石油企业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开发实验项目,实现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四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形成“六共同”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油田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结合企业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及人才培养规格,依托企业和学校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一支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企业根据需要,按照企业标准设计并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与学校共同担任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及毕业设计等。同时,从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2个方面进行教学考核与质量监控,努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四)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油气地质勘探一线培养地质技术人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而且更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坚持用“以奉献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地质“三荣”精神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等传统的理论教育以外,还定期邀请行业精英、知名校友、业内外专家举办与地质文化、石油文化、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讲座。引导学生发扬地质工作“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培养“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思想素质,形成“乐下一线、扎实肯干、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提升学生对行业、企业、职业文化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培养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好的应用型人才。

三、多渠道促进校企协同育人

(一)实施教师队伍工程能力提升计划

近5年来,通过“引进、送培、能力提升”三大人才计划,着力打造了一支工程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73.9%以上的教师具有2年以上石油地矿企业现场工作经历或累计2年以上企业工程实践经历。长期坚持将教师派送到三大石油集团公司等石油石化企业学习或实践锻炼。部分教师被选送到国外攻读博士或接受工程训练,近年来,有12人分别在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进行过专业进修、学历教育或工程训练。

(二)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近5年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积极探索企业专家外聘授课方式,实施“双联双导”,取得了一定成效。(1)聘请企业高级专家作为专家建设顾问,为专业建设指点迷津,如聘请了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邹才能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高级专家作为专家建设顾问。(2)外聘企业一线工程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采取学生外派和专家进校指导2种方式,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之前提前了解实际情况。(3)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指导。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让企业满意,能否培养适应一线需求的人才需要企业专家参与制定标准。先后聘请了27位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100多位企业工程师作为研究生导师,达到了共同培养目标。

(三)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在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重庆科技学院紧跟石油行业发展动态,长期坚持与石油企业保持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得到三大石油集团公司的全方位支持,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取得了一系列的合作成果。(1)校企共建共享,积极主动联合企业共建实践创新平台和共享科技成果,2015年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捐赠价值1 100多万元的设备打造西部高校唯一的“一体化”地球物理解释处理中心。(2)校企“两基两联”,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研发基地,联合申报项目和进行技术攻关。近年来,校企联合完成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9项。

(四)学生顶岗顶班,全过程参与生产流程

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效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长期坚持学生顶岗顶班实习。学校与川东钻探公司和重庆气矿等油田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定期选派教师了解现场的技能要求和流程,安排学生分组跟队顶岗,让学生了解钻井过程中的各种参数指标和录井参数指标,以及定量检测和实时跟踪,与现场工人一道开展现场观测工作。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进行开发地质方面的实习,了解油气开采过程中的各种地质动态,让学生在现场与工人师傅一道开展开发地质实习工作,并分析不同油气条件下的各种地质动态特点。通过顶岗实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现场技能。

四、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深化研究校企协同育人内涵

为了更好地满足石油企业及地矿行业对油气地质勘探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坚持“校企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模拟与实际、室内与野外、科研与教学”四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队伍,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在本科教学全过程中突出复合型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逐步形成了“双主体、四结合、六共同、全过程”的“2461”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适应油气勘探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学习现代油气勘探新技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地质工程师”,不断探索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梳理现代“油气地质工程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创新能力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式,探索“134”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通过近4年的探索,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

市级教改项目“油气藏描述的引领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和校级教改项目“数学地质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古生物与地史相关课程群实验项目库的建设研究与实践”等的研究与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资源勘查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专业课程案例库的开发和行业规划教材的编写,达到了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目的。其中,神奇的地质作用、油层物理2门专业核心课程已建设成为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基础建设的重庆市大学城公选课打开石油的天窗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出版了《造岩矿物鉴定实验指导》等6部教材。

(四)进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改革

按照现代“油气地质工程师”的技能要求和能力结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设计实践教学路线和教学内容。重点对“数字化填图”、“野外-室内-实训”一体化实践教学系统、“油气形成过程虚拟仿真”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形成了适应现代油气勘探需要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市级重点教改项目“大巴山综合地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和校级重点教改项目“构造地质填图的实践教学研究”“沉积岩石学课程群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等7项研究,激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室内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的途径,完善野外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实习实训及实验教学的方法。另外,还出版了野外和室内实践教学相关教材3部,发表了相关教改论文26篇。

(五)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主要由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和10个生产实践教学基地组成。其中,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主要承担资源勘查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12门课程的地质认知、沉积相描述和构造填图实习任务;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生产实践教学基地给资源勘查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生产实习基地,对培养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多年建设,资源勘查工程实习条件得到了改善,确保了“基础实习-综合实习-生产实习”全流程的实习基地建设。

(六)开展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探索

针对公共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以资源勘查工程问题为线索,创设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专业理论课程,采用“案例研讨式”教学方法,将生产现场工程项目或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编制若干案例,并形成案例库。针对实践教学课程,采用“情景式”野外教学、“口袋式”标本教学、“项目式”课程设计、“跟班式”现场实训等具有浓厚地质特色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

五、人才培养成效

(一)就业情况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广、适应性强、社会需求量大,主要面向石油企业、国土资源和地矿部门,其中有斯伦贝谢、哈里伯顿等国际一流石油公司。毕业生供需比长期保持在1∶1.5以上,一次性就业率大于92.0%。近4年,部分学生先后考取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考研录取率约为20.0%。根据学校委托北京麦克斯公司对部分用人单位近4年毕业生的质量调查结果显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指数平均为95.6%,毕业1年后的就业率达100%,专业对口率为93.0%,半年内离职率仅为7.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达100%,其中认为“很满意”的占33.0%,认为“满意”的占67.0%。用人单位的评价大致包括:毕业生综合素质好,野外实践技能娴熟,而且肯下基层,能吃苦耐劳;学生学习勤奋,基础扎实,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开展科技创新项目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依托学校实施的“万千百十”创新育人系列工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近4年,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级创新项目资助2项、市级创新项目5项、校级大学生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6项,发表论文29篇,授权专利11项。

实施“三进”制度,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油田案例转化为学生创新项目,促进学生从大一开始分阶段进入实验室、加入科研团队和参与科研项目,切实加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油气地质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等,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近4年,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获得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三等奖6项、优胜奖4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重庆赛区特等奖20项。

六、结语

重庆科技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确立了“突出应用、油为特色、打造品牌、示范引领”的校企协同育人办学理念,培养具有适应力强、职业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资源勘查工程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双主体、四结合、六共同、全过程”的“246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现场油气地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以“两基两联”“双联双导”和“共建共享”等思想为指导,通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外聘企业导师、共建实验室和学生顶岗顶班实习等方式,多渠道推动校企协同育人。通过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内涵、应用型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重构、打造野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平台内涵建设等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1]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分析[J].江苏高教,2009(4).

[2]余琨.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

[3]邓光,傅伟.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EB/OL].(2012-01-17).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2/203813.html.

[4]严薇,袁云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9).

[5]赵鹏大,吕新彪,欧阳建平,等.坚持教育改革,培养“五强”地学创新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06(1).

[6]黄润秋,许强,陈礼仪,等.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地质工程创新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08(4).

[7]李虎杰,崔春龙,陈廷方.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0(3).

[8]夏庆霖,边建华,何谋惷,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地质教育,2009(4).

[9]吴伟,张树林,张绍臣,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1(4).

[10]匡文龙,杨冲,张万虎,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1(1).

[11]刘吉余,卢双舫,王雅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9(7).

[12]王金友,张立强,张世奇,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田地质实习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2(4).

[13]卢双舫,吴伟,朱焕来,等.油气资源勘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

猜你喜欢
勘查油气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