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果茶菜发展现状

2018-03-19 15:02付润华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全省茶叶蔬菜

付润华

(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近年来,在农业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重视支持下,在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辛勤努力下,水果、茶叶、蔬菜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为满足市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产业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重要贡献。

1 生产情况

近年来,全省以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园艺作物标准化创建、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项目为抓手,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大力推进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建成了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和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大力推广茶树良种、机修机采、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成了以川西平原为核心的全国最大的秋冬喜凉蔬菜基地。

1.1 优新品种及投入品使用情况

近5年,自行选育茶树优新品种达17个,其中“天府28”和“花秋1号”被审定为国家级良种,全省茶园良种覆盖率达79%。引育选推了一批优质高产大宗蔬菜品种,2008至今,共有120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全省蔬菜良种覆盖率由2008年的90%提高到2015年的98%,促进品种更新换代3~4次。建成了10个蔬菜区域性集约化育苗中心和一批县级集约化育苗场,全省集约化育苗应用率由不到1%提高到18%。露地蔬菜施用农药0.3~0.5kg/667m2,设施蔬菜施用农药0.3~0.7kg/667m2。全省蔬菜绿色防控覆盖率平均可达到60%。

1.2 标准化生产情况、节本增效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依托四川省柑橘、猕猴桃、蔬菜、茶叶等创新团队,开展科技攻关,选育出了一批优新品种,集成推广了果树容器育苗、柑橘规范化建园、茶叶机修机采、瓜类双断根育苗、食用菌轻简化栽培、设施蔬菜周年生产等先进技术,优化了稻菜轮作、种养循环等种植模式,推动了果茶菜产业由传统小农户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1.3 绿色优质果茶菜生产政策保障情况

自2009年起,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等省级财政项目大力支持果茶菜产业发展。四川省于2010年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川府发[2010]34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川办[2010]70号)文件。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蔬菜产业发展。

2 销售流通情况

2.1 采后商品化处理情况

全省大力持续推广机械化、标准化、清洁化茶叶加工技术,开展茶厂标准化改造,全省连续化、自动化茶叶生产线1700余台套,其中名优茶机制率达到90%以上,67%的大宗茶实现不落地加工,居全国先进水平。建设了一批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冷藏设施,带动了全省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率的提升。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泡菜加工基地,泡菜加工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2 品牌培育情况

深入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持续培育打造“四川泡菜”省级公共区域品牌。支持各地打造了“阳光米易”“天府源”“龙门山”等县域公共品牌。扶持发展了“新繁”“吉香居”“味聚特”“李记”“尚蔬坊”等企业品牌。全省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8个,中国驰名商标14个,著名商标68个。旺苍县、名山区、万源市等多个重点县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2.3 省内外销售及出口情况

我省蔬菜外销出川,主要销往重庆、西藏、宁夏等周边省(市)及“三北”地区,调剂了全国蔬菜市场供给。全省从事蔬菜、食用菌出口生产企业107家,出口产品大多都是冻干、盐渍、清水罐头、蔬菜调味包、泡菜等,鲜菜出口量很小。

2.4 品牌影响和市场竞争等情况

建成了每天交易量达万吨以上的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形成了“北有寿光、南有彭州”的格局,稳固了四川蔬菜在全国 “南菜北运”的优势地位。全省现有7家大型茶叶专业市场和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各主产茶区也积极建设一批产地交易市场,茶叶龙头企业在全国设立品牌店、连锁店、加盟店及进超市、卖场,构建省外营销网络;电子商务规模快速增长,线上交易竞争激烈,目前我省有1/3的茶叶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川红集团电商交易额达1亿元,已拥有传统电商平台活跃用户达50万以上。

3 生产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与先进省份比差距明显

单产水平较低,冷链运输设施缺乏,冷链流通率不足3%。品牌知名度不高,全省蔬菜销售品牌化率在10%以下。产品效益不高,蔬菜加工以泡菜为主,产品比较单一。山东蔬菜出口量、出口额连续15年稳居全国第1,约占全国的1/3。云南供港澳蔬菜数量和基地备案面积居全国第1位,占港澳市场总量的1/3。

3.2 周年均衡供应能力还不强

尽管近年来全省蔬菜生产总量不断增长,但季节性、品种性短缺现象依然存在,我省冬春季生产的蔬菜主要以喜凉的叶菜、根茎类蔬菜为主,12月至翌年3月全省生产的茄果类、瓜类等主要喜温果菜类占冬春蔬菜比例不到10%,大量还要依托海南、广西、云南等地调入。夏秋季节蔬菜淡季现象有所缓解,但蔬菜品种不够丰富,依然存在部分品种短缺等问题。

3.3 采后处理和加工不足

清洗、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不足,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冷藏库、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不完善,果品变商品能力还不足。果品精深加工开发不够,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农民卖果难和企业买果难问题并存。

3.4 “南菜北运”传统优势减弱

2012年起,农业部启动北方设施蔬菜生产,连续召开北方设施蔬菜现场会,下发文件,出台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北方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北方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已达93.3万hm2,到2020年将增加到106.7万hm2,相当于增加近800万t蔬菜,无疑对全省冬春蔬菜南菜北运来说是个较大的挑战。

3.5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企业数量虽多,但还有相当一批未注册、品质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的小作坊,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机制不活,活力不够,实力不强,特别是缺乏大龙头、大企业的强力带动。

3.6 用工矛盾日益加剧

茶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加工、包装、营销等环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春季名茶采摘期间,用工矛盾突出,鲜叶不能及时采摘,质量标准不高,产量也受到影响。

3.7 菜农持续增收困难

农村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快速增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生产农资价格也呈现急剧增涨态势。价格“天花板”限制和成本“地板”抬升,挤压了菜农增收空间。

3.8 综合利用率较低

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处于较低水平,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够,产品结构单一。

3.9 区域大品牌不响

目前全省注册商标多,品牌多、杂、乱、散的现象十分突出,有较大市场份额的知名品牌不多;证明商标、地理标志申报多,重视宣传打造少,区域品牌不响。

3.10 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营销队伍建设滞后,经营型人才少,渠道建设落后,坐等买家上门采购。川茶主要以原料形式销售到省外,在省外以自有品牌销售量少,在省外中心城市很难见到川茶品牌直接销售。多年来,川茶直接出口量少值低,全国排名长期靠后。

4 推动果茶菜绿色优质发展对策建议

4.1 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助农增收、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为重点,在稳步发展基础上,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核心,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市场供给,优化区域布局、推进标准生产、推广优新技术、打造区域品牌、拓展销售市场、提升采后处理和精深加工水平、促进三产互动相融,示范带动全省经作产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绿色优质果菜茶产品供应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4.2 建设原则

4.2.1 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果茶菜产业发展既要充分应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又要依靠政府推动,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发挥项目资金的杠杆作用,提供产业发展公共服务。

4.2.2 增加数量与提高质量相结合 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产业基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和加工原料需求,加大推广普及先进生产技术,努力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实现产量、品质、效益全面提高。

4.2.3 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相结合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从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4.2.4 生产发展与加工提升相结合 生产既要满足人们日常消费需求,又要满足加工对原料的需要,以提高产品加工率,增加附加值。

4.2.5 品牌打造与市场开拓相结合 在加快生产发展的同时,又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提升四川果茶菜的影响力,多渠道多形式搞好市场营销。

4.3 重点建设工程及建设内容

4.3.1 良繁基地建设工程 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在优势区和重点产区分作物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完善母本园、品比园、繁育圃等育苗和繁育场所,完善良种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高育苗水平。加快优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试验示范,推广无病毒容器苗木。统一苗木出圃规格,严禁乱引、乱调,严防检疫性病虫害进入风险。

4.3.2 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以最具特色、优势和市场潜力的五大产业为抓手,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带动全省果茶菜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4.3.3 品牌引领行动 实施茶产业双品牌战略,到2022年,重点打造省级区域品牌1个、市级区域品牌4个,企业品牌10个,中国驰名商标增加到18个。把省级区域品牌打造成家喻户晓、世界知名的大品牌。由川茶品牌促进会实施统一宣传、打造,组织企业实施”省级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川茶龙头企业使用省级区域品牌标志标识,扩大省级区域品牌使用面,增加品牌覆盖面,增强品牌影响力。按照区域品牌分层级打造的原则,省上主抓省级大区域品牌的打造,加大对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等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在标准化基地建设、产品创新开发、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品牌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4.3.4 推进绿色发展 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选育推广优质高效茶树品种,通过老茶园改造、新建基地推广茶树新品种,建设生态茶园,提高茶园自身抗逆能力。推广黄板、兰板、诱虫灯等物理防治,投放捕食螨、核型多角体等生物防治,辅以高效低毒农药化学防治,实现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结合农业部实施的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调动各方积极性,力争有机肥替代化肥使用面积达到总面积的50%以上。

4.3.5 精深加工提升行动 推进省级现代农业茶产业园建设,建成50个省级现代农业茶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将其打造成结构调整精品区、转型发展样板区、三产融合示范区、产业扶贫主导区、美丽乡村先行区、农村改革试验区。鼓励开展大宗绿茶、红茶和高档黑茶加工,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市场,加大开发出口茶,形成年出口5万t能力,提高夏秋茶生产综合利用率和茶园产出率。以推广普及清洁化茶叶生产设备为抓手,促进茶叶加工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升级。支持主产区新建和引进茶叶深加工企业,应用现代加工、生物工程等技术,开发利用茶叶内含物,着力推动茶多酚、茶多糖、茶黄素、茶氨酸、茶皂素等提取物在天然药物、功能食品、日化用品和环保用品等领域广泛运用;鼓励茶叶加工企业生产抹茶、超微茶粉和茶糕点等加工产品,配套发展本土茶饮料产业,促进茶功能产品多样化发展,提高茶叶经济利用价值。

猜你喜欢
全省茶叶蔬菜
《茶叶通讯》简介
奇怪的蔬菜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蔬菜
上半年全省工业实现“双过半”目标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香喷喷的茶叶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