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业维持视角的高校创业教育改进策略

2018-03-21 12:17赵景超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1期
关键词:阶段大学生学校

赵景超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

若将一次成功的创业看做一个周期,则创业人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创业准备阶段、创业维持阶段、创业成功阶段[1]。其中,高校为大学生开展的创业教育、资金支持以及创业者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均属于创业准备阶段,创业维持阶段是创业准备到创业成功之间的阶段,创业成功指代的是创业者开办的公司各项运营已经趋于稳定并且经济收益处于稳步上涨阶段,即可称为成功。在创业的三个阶段中,毋庸置疑,创业维持阶段最为重要,是保障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并走向成功的根本阶段[2]。基于此,文章以创业维持的视角对高校如何开展高效的创业教育展开探讨。

1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

1.1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1)大学毕业生增多,社会需求降低。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发展,高校在校生与毕业生急剧增多[3]。据相关部门统计,进入21世纪的16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1年的114万增长至史无前例的765万人,毕业生平均每年增长近40万人,可见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之快,具体如图1所示。国家每年为毕业生提供的岗位难以满足毕业生的需求,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加之,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对工作岗位要求较高,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2)结构性失业比例严重。近几年,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国行业的增多,对社会人才需求不断增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毕业生难以就业这一矛盾越发凸显,归根结底,高校教育方面问题是导致这一矛盾的关键,高校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高校毕业生具有的仅仅是理论知识,不具备企业所需的技能,甚至于,其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已经相对老旧,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失业快现象[4]。另外,人往高处走,众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向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汇聚,导致这些地区竞争力空前激烈,而坐落于小城市甚至城镇中的企业,却存着人才严重缺乏现象,高校学生就业观念直接导致基层、私营微小企业等人才缺失,导致高校再次扩招,以此恶性循环。

图1 2001—2016年全国高校生毕业人数

1.2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实际上,即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的影子,导致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影响了大学生未来就业[5]。高校教育体制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在高校管理方面,政府虽然能够通过行政、立法、经费资助等形式管理高等院校并影响高校发展,但是,政府对高等院校的规划、监督、调控较弱,对高等院校盲目扩招等现象缺乏监督等,直接导致了高校中的种种弊端。在专业设置方面,高校没有自主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依据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教室自主发挥的空间较小,教学模式固化,影响了学生积极性[6]。另外,高校课程安排问题,高校整体呈现出专业课多,基础课少,理论课多,实践课少,学生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低,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影响了学生就业。

(2)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了适应就业市场变化而提出的,当今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知识扎实性与否、就业心态端正与否、岗位实践能力高低、社会适应能力高低等[7]。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问题由来已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差。某些企业重视的是事件能力,而某些企业却也愿意给缺乏实践的大学生机会,设立实习期观察大学生是否能快速适应岗位,胜任工作,但是,当代大学生几乎未经历过磨难,适应能力不强,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其二,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高校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的教学方法,导致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真正工作时却出现各种问题,难以胜任工作。

2 高校创业的提出与创业教育的迫切性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召开了首届高等教育会议,并发表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并强调,高等教育需要将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作为目标,以此保障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8]。“高校创业”的提出,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向,就业方式,创业也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最佳选项。大学生创业能够极大程度地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并且,大学生创业能够为设计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数倍大学生就业,可见创业带来的优势。虽然,大学生自主创业优势多多,但是,如何创业才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呢?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越发迫切。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还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以此推动高校改革。实际上,创业是就业的一种特殊方式,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效方法。而如何真正将方法付诸现实,高校应负起责任,承担起创业教育的社会责任,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大学生愿意创业,敢于创业,并最终走向成功[9]。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自主创新这一建设新型国家的要求后,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响应国家政策,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以求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并且,我国高校毕业生由2001年的114万至2016年底已经提升至765万,加之国际化的到来,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国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所追求的众多就业岗位趋于饱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对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生创业动力,有效解决我国就业问题[10]。

3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3.1 创业教育氛围不浓

为了解高校创业教育成效,笔者呈对本市下辖本科院校即将毕业学生与应届毕业生展开问卷调查,受调查人数共有200人,其中女性100人,男性100人,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194个,其中,63.6%的被调查学生表示,更想进入大企业或者行政单位,20.7%的学生表示想要进入微小企业,以求快速发展,只有9.4%的学生表示想要创业,剩余6.3%的学生选择其他。由此可见,想要创业的学生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学生自身贪图安稳,想要快速挣钱回报家庭是我国多数大学生的心理观念;而学校方面,其创业教育多是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而非在教育中给学生信心,给学生真实的帮助,现实的教育实践并未形成真正支持学生创业的文化氛围;在家庭方面,许多家庭不希望孩子承受较大风险,并在应对时常常含有消极观念,也是打消学生创业的重要点[11]。

3.2 利益风险分担不明

在被调查的6所高校中,其中创业教育中协同创新的利益风险机制非常粗放,也没有各方共同推进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协议,直接打击了学生的创业心。如,在某高校创业教育中,其中涉及到的利益共享机制较为粗放,若学生根据该机制进行创业,利益难以有效评估,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创业成功画面最终只能停留在表面,甚至在创业维持过程中出现各种利益纷争,引发矛盾,最终结果不言而喻。对此,高校应合理调整利益共享机制,保障机制的完善性,以此减少创业维持过程中的矛盾;合理制定更显分担机制,须知,创业有风险,因此,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应认知到创业成功的几率非常小,风险分担机制的完善非常重要。然而,在高校实际创业教学中,风险承担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大多不完善,降低了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影响了学生创业积极性[12]。

3.3 联动机制不畅

目前,社会各界对创业越发重视,许多部门纷纷出台了创业扶持政策。以高校创业基地为例,就有人社、科技、教育、民政等官方力量或者社会力量与学校合作,在学校创办创业孵化基地,提高高校创业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积极性。但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32.3%的学生表示学校度国家创业支持政策落实一般,即使学校开设有创业基地并经常展开创业宣讲,但国家某些政策落实情况不足或者不明确。14.9%的对学校开办的各种创业教育不满意,30.5%的学生表示,造成创业教育落实不足的现象是因联动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并且,65%的学生曾表示,有计划创业,但是,创业时间并非在现在,而是在社会打拼几年之后,挣了一定的启动资金,且对社会各种形式了解之后,并由衷表示,大学生创业很难度过创业维持阶段,盖因学校创业教育如空中楼阁,仅仅依靠这些,在创业期间会遇见各种难以解决的矛盾。由此可见,高校创业教育中仍存在各种问题,高校也逐渐发现问题所在,并对创业成功者多方观察,最终提出了以创业维持为视角的高校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4 创业维持的提出

众所周知,创业是一种既具有创新性,又面临风险性的活动,是一个高度动态发展过程,在创业过程中,每个时间段遭遇的环境、影响因素都不尽相同,想要安稳度过创业维持,达到创业成功,创业要素也必须有所不同。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创业活动是大学生整个创业生涯的基础阶段,若将这一阶段与其他阶段的创业活动混为一谈,则创业教师与学生必然难以得到有效的建议。以创业过程进行分析,能够有助于学校实施创业教育,有效提高高校学生创业成功几率。

实际上,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一般会经历3个周期,即为创业准备、创业维持与创业成功。大学生在学校内接受创业教育,经过教导,学生已经具备了创业素质与条件,即可进入创业维持阶段;在创业维持阶段,学生延续并保持创业状态,通过诸多磨难,最终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就可走向创业成功;实际上,创业成功阶段并不代表学生道德顶点,仅仅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想要保障所建设企业向前发展,必须重新进入创业准备阶段,以此循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创业维持是保障创业者由准备阶段走向成功阶段的根本,是保障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若教师以提高学生创业维持能力为目标开展创业教育,则能够有效提高创业成功率。

在创业维持阶段,创业者具备创业素养非常重要。创业素养是创业维持阶段所需各种素养的的结合体,包含有创业动机、创业人格、创业态度、创业意志、创业能力等,这些素养不仅仅是学生先天具备,更需要后天家庭影响、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并且,是否具备创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创业者是否顺利度过创业维持阶段,最终创业成功。对此,高校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创业准备阶段,不应该是高校内部封闭性活动,而是一个复杂工程,是社会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并且,高校创业教育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特质,才能有效保障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才能保障学生创业成功率;教师应深刻认知到高校教育不是简单教授几个技能,而是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高校创业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的知识传授,而是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大学生具有创业素养,保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5 创业维持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问题

5.1 高校创业教育缺乏主动性

实际上,众多创业大学生的初始创业动机多来源于自身兴趣,而在高校中,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师生层面,对创业教育兴趣不大,归根结底,高校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观念偏差,直接导致了高校创业教育成效不显,进入创业维持阶段的学生比例较低,而最终进入创业成功阶段的学生更是非常少。在调查中,甚至有35%的受访者反映,在创业准备阶段并没有得到学校的支持,由此可见,高校仍存在对创业教育重视度不足、动力不足等现象。

5.2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滞后

实际上,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接受过创业教育,调查显示,97%的高校学生表示过接受过创业教育,可见高校创业教育的普遍性。但是,许多被调查学生表示,高校创业教育建设存在明显滞后现象,难以满足大学生创业者的需求。据接受过创业教育的调查者反映,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着内容空泛,案例陈旧,与社会发展步伐相脱节现象,学生难以在创业教育中获得维持创业稳定的相关知识技能。并且,受访者还表示,诸多大学生创业者还存在缺乏沟通技巧、大局观不足、风险意识缺乏、缺乏创新思想等,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材大多为翻译的国外教材,与我国社会现象不符,还因学校教师自身对创业了解不深,所会的仅仅是理论知识,为缺乏实践经验,直接导致了高校创业课程建设落后。

5.3 创业维持难以得到政府、学校等的支持

想要保障创业成功,国家、学校等的大力支持,然而,在创业阶段,大多大学生创业者并不知道政府、社会等对大学生的扶持政策,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多是因校园创业氛围密不可分,因校园长期以来潜心求学的风气,很难在短期内营造出积极向上、勇于创业的精神,师生热情与积极性难以激发,学校对大学生创业者支持力度不高。而政府方面更加重视工业的发展,鼓励大学生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氛围还未形成。近几年,我国国务院已经在积极推进创业、万众创新,并退出了一系列的准入政策,拓宽了创业投资渠道,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发展,但是,总体而言,创业担保贷款不高,减税力度还需加大,政府、学校等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支持仍需加强。

6 创业维持视角的高校创业教育改进策略

6.1 坚持“三位一体”、实践育人,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

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应始终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教育,提高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企业家精神。在开展高校创业教育时,学校应注重资源的整合,将学校、政府以及社会企业等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提高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积极性。在学校,学校领导者与教师应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创业维持能力为主体,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业环境,营造积极热血的校园氛围,提高学生敢于尝试、不畏失败的创业素养,降低创业失败几率。最后,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嘉年华交流活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交流机会,提高大学生创业积极性。

6.2 构建新型的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应积极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加强对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加强教材建设,保障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加强教学实训,制定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加强全体学生参与力度。积极制定人才培养策略,并将其培养全过程融入创业教育中,如,学校建立创业教育平台,并设置创业通识教育网络教学,使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班内人员可来自各个学科,使人才培养机制由传统的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聘请企业家作为学校学生创业导师,开展创业沙龙与免费培训,为创业大学生进行定期教育;对大学创业者,为其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与扶持保障,有效保障大学生创业维持的安全、稳定,最终走向成功。

6.3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创业教育实践

相比于学校教师,企业管理者对如何建立一所公司并有效克服创业维持阶段走向创业成功阶段更有发言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创业的了解,提高创业教育实践,对此,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共同育人机制。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创业教育始终贯穿至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成长做好规划。定期请企业管理者进入学校对学生实施由浅入深的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创业能力,降低大学生创业失败几率。

7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高校创业教育缺乏主动性,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滞后,创业维持难以得到政府、学校等的支持,影响了学生创业积极性,影响了创业成功率。对此,坚持“三位一体”、实践育人,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构建新型的创业教育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创业教育实践,以此全面改革高校创业教育,提高全体师生对创业的关注度、接受度以及参与度,提高学生创业素养,帮助学生快速度过创业维持阶段,走向创业成功。

[1]俞使超.创业维持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改进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

[2]祁保华.隐性知识理论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的改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2(33):76-78.

[3]贾苗苗,周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应对策略——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2):244-247.

[4]朱庆军,王盈盈.就业创业视角浅谈高校教育方式改进策略——以河南省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5(7):153.

[5]刘玉山.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化解策略——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考察[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9):69-74.

[6]李月云.新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策略——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23):53-59.

[7]韩俊.基于SWOT理论视角的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和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6):75-76.

[8]胡洪彬,吴玲玲.基于认知视角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改进策略——以浙江高职院校的调查为例[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6):19-23.

[9]何茂昌.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苏州高校创业教育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4):119-120.

[10]徐妍.基于就业竞争力视角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97-98.

[11]陈坚,沈燕丽,王涛.双因素理论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教师激励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5):86-88.

[12]黄兆信,罗志敏.多元理论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6(11):58-64.

猜你喜欢
阶段大学生学校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