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结合放血疗法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2018-03-22 06:23陈纯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后遗神经痛疱疹

曾 慧,陈纯涛,黄 蜀,△

(1.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2.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皮肤科,成都 610031)

眼部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眼部皮肤疾病,若急性期治疗不当预后则较差,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并发眼部慢性炎症甚至视力丧失。选取2010至2015年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皮肤科就诊的65例眼部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针结合放血疗法治疗,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至2015年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皮肤科就诊的65例眼部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符合疗效分析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9.67±10.15)岁,病程3~7 d,平均病程(4.73±1.53)d,27例患者出现结膜充血水肿,其中角膜炎8例,合并虹膜睫状体炎3例,治疗前眼部损害评分(3.73±2.64)分;对照组完成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6.45±10.18)岁;病程2~7 d,平均病程(4.68±1.54)d,26例患者出现结膜充血水肿,其中角膜炎9例,合并虹膜睫状体炎3例,治疗前眼部损害评分(3.55±2.69)分。2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治疗前眼部损害评分、并发症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实用眼科学》(刘加琦主编) 眼部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1],全部单眼发病均有眼睑及上额部皮肤损害;病程≤7 d,年龄18~80岁;入选前未采取与本病相关的治疗措施;非经期、妊娠及哺乳期患者。排除标准:疱疹继发感染、化脓及形成溃疡者或严重晕针患者;对治疗药物过敏和泼尼松禁忌症;有严重心、肝、肾器质性病变、凝血功能障碍者及糖尿病、精神疾病及发生严重并发症难以对疗效作出确切评价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电针:局部穴位取患侧如太阳、攒竹、阳白、鱼腰、丝竹空、颧髎、下关、四白、阿是穴(痛点)等;远取双侧取合谷、太冲;操作: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选用0.25×(25~40)mm的不锈钢毫针,诸穴进针至常规深度后行泻法,得气后根据患肢疼痛的症状选取2~3组连接华佗牌电子针疗仪 (SDZ-Ⅱ型)。电针刺激参数采用直流电、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耐受为度,通电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

放血疗法:取穴太阳、阳白、阿是穴(取疱疹密集、红肿疼痛处,每次取1~2处)。操作:取仰卧位,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先用5号针头垂直点刺,每处3~5针(视皮损面积,点刺数目不等),后用闪火法于点刺处拔罐(如眼眶、鼻部等无法拔罐的局部只行点刺放血),留罐约1 min适量出血即可。取罐后擦净血渍再次消毒,隔日治疗1次。治疗过程中如无疱疹、无疼痛则停止治疗,无疱疹、有疼痛部位需要继续治疗至痊愈。

2.2 对照组

给予口服伐昔洛韦片0.3 g,每天2次;甲钴胺片0.5 g,每天3次;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或眼部充血肿胀明显者给予口服泼尼松片,起始剂量30 mg顿服,持续治疗7 d(根据病情减量至停用)。

2.3 2组给予局部治疗

3%阿昔洛韦眼膏涂皮肤损害处,每日2次;请眼科会诊:结膜炎患者用0.1%阿昔洛韦滴眼液和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交替滴患眼,每日4次;伴角膜炎患者,加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滴患眼,每日4次;合并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可加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

治疗前后查血常规、肝肾功,检查视力、角膜及眼底,每天1次,并记录病情和不良反应直到痊愈。2组治疗14 d后统计疗效,1个月、2个月、3个月后进行随访。提前治愈者终止治疗,未愈者继续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项目

(1)综合疗效:根据眼部损害(眼睑、结膜、角膜、虹膜睫状体炎、眼底、视力、视神经、眼外肌)、皮肤损害(红斑面积、水疱的大小、数目、性状)、自觉症状(疼痛、瘙痒、烧灼)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按0=无、1=轻、2=度、3=重的4级评分法评分,治疗结束后计算出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 治疗前积分×100 %);(2)疱疹结痂时间(疱疹干涸结痂面积≥50%的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恒定缓解≥30%所需时间);(3)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

3.2 疗效标准[2]

痊愈:皮疹完全消退或仅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疼痛消失,结膜充血水肿消退,角膜炎虹睫炎消失,角膜荧光素染色呈阴性,视网膜眼外肌无损害,疗效指数为100%;显效:疱疹大部分消退,患处疼痛、结膜充血、角膜虹睫炎明显减轻,疗效指数≥60%;好转:疱疹部分消退,患处疼痛、结膜充血、角膜虹膜炎减轻,疗效指数≥20%;未愈:疱疹无消退或加重,疼痛无减轻,结膜充血、角膜炎、虹睫炎无改善,角膜荧光素染色呈阳性,疗效指数<20%。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治疗组完成30例,脱失3例;对照组完成31例,脱失1例。经统计学处理,脱失病例不影响整体疗效评价。

3.4.1 综合疗效比较 表1显示,治疗组愈显率86.6%,明显高于对照组7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4.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眼部损害临床评分和疱疹结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比较 表2显示,2组治疗后眼部损害临床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疱疹结痂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3.4.3 后遗神经痛 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观察是否遗留后遗神经痛。表3显示,治疗组能明显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3.4.4 不良反应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3例出现恶心和胃肠道不适,建议饭后服药后消失,能坚持完成治疗。治疗组未出现任何晕针、感染和血肿等现象。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眼部损害临床评分及疱疹结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3)P<0.05

表3 2组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比较

注: 2组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比较:P<0.01

4 讨论

眼部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引起的眼部皮肤病变,占所有带状疱疹的20%~25%。受感染者眼部损害有很大差异,除眼睑及周围皮肤症状外,常并发角膜炎及虹膜炎,病情严重者可影响视力等。西医治疗本病以抗病毒为主。伐昔洛韦是一种高效新型抗病毒药物,口服血药浓度相当于阿昔洛韦静脉滴注的效果[3],对带状疱疹病毒有持久而高效的抑制能力,且抗炎和营养神经治疗是预防眼部带状疱疹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故本研究以此作为对照具有可比性。本研究2组患者均采用外用药物作为基础治疗,其对疾病的影响是一致的,不影响2组之间比较及本实验需要观察的内容。从研究结果来看,西药治疗本病也能获得较好疗效,但在止痛、缩短病程、减少眼部损害和后遗神经痛方面效果不理想,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据报道,现代医学即使在及时治疗的情况下,眼部带状疱疹仍易有眼部的损害及视力丢失,与其他部位的疱疹相比更易发生后遗神经痛[4]。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本研究选用电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经临床观察效果显著,可以对上述情况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避免。

眼部带状疱疹属于中医学“风赤疮痍”范畴。中医认为湿热毒邪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治宜泻肝清热兼以活血通络为主。本研究采用电针结合放血疗法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电针是基础,放血是创新,是对多种针灸疗法的新结合。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电针能加速疱疹结痂,减轻神经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5]。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以痛为腧”的原理,本研究取穴以局部近取和循经远端取穴相结合,近取眼周腧穴可疏通眼周经气、活血通络,目得血而能视,能有效改善眼功能。循经远取合谷穴为调气止痛要穴,善治面部疾患,与太冲穴相配谓开四关,具有清肝泻火、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诸穴相配共奏泻热排毒、通经止痛之功。

放血疗法能令邪随血而出,以清热除湿祛邪止痛,即所谓“菀陈则除之,去血脉也”。选取太阳穴,因其善治目疾,放血既能直接改善眼组织血供,促进眼功能恢复,又能迅速清泻肝经火毒[6]。阳白穴有联系相关经脉及调用阳维脉阳气祛邪外出的作用[7],放血可祛瘀生新、通利头目。放血疗法不仅可加强电针泻火解毒的功效,还能迅速缓解疼痛,所谓“通则不痛”,助针刺通经止痛之不足;点刺阿是穴,放出疱液中的病毒和局部瘀血,促进皮损结痂和疼痛缓解,同时避免病毒聚积于局部损伤神经,迅速减除周围神经血管压力,促进神经元修复和再生,对减少继发眼部损害和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二者配合起到对眼部带状疱疹标本兼治的作用。

由于面部的特殊性,多视为放血禁忌。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点刺时刺破皮肤及疱疹为度,切忌不可过深,以免造成局部血肿,留罐时间以不留拔罐痕迹而大部分瘀血排净为度约1 min,拔罐后瘀血严重者隔日避免在原位操作;二是放血处严格消毒,注意保持放血部位皮肤清洁干燥,以防继发感染。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电针结合放血疗法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综合疗效好,能快速缓解疼痛,促进疱疹结痂,减少眼部损害和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作用优于常规西药组。电针结合放血疗法的综合运用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刘加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3] 芮耀诚.实用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721-722.

[4] 徐亮,吴晓.同仁眼科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43-144.

[5] 李丽霞,陈楚云,林国华.电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27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3):103.

[6] 张兰红.太阳穴刺血临床应用体会[J].武警医学,1999,10(4):223-224.

[7] 陈星,王寅.浅议阳白[J].中国针灸,2012,32(12):1084.

猜你喜欢
后遗神经痛疱疹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中医康复护理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护理中的应用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谷雨
——滋阴养胃 少酸宜甜
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Meta分析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夏季警惕汗疱疹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说说“上火”那些事
凉膈散加减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